文无第一。一方面指,文人们都很谦虚,都不敢说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无人敢自认天下第一。另一方面指,文人做文章,拿出来比较,总是难分高下,各有各的好,无法分出胜负,所以说文无第一。“四大才女”谁高谁低,也是这个道理。蔡琰排在“四大才女”之首,其实是因为她的命运最凄惨的原因。一个博学多才的好女子,婚姻却如此不幸,命运却如此坎坷,令人一想起就不禁扼腕叹息。
……
说到这里,中国古代的“四大巾帼英雄”就很荣幸地登场了。她们是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和梁红玉。
这里面,穆桂英是虚构的人物。就其成就来说,后三人都做了元帅,而花木兰则未能独当一面,仅仅回朝之后,被封为尚书。就其战争对象来说,花木兰打突厥,穆桂英打辽国,梁红玉打金国,都是与异族作战,唯独樊梨花打的是长安,属于内战。于是,很多人都说,“四大巾帼英雄”的排序很混乱。
其实,“四大巾帼英雄”的顺序,是按照知名度来排的。一点也不乱。
……
“四大才女”比起“四大巾帼英雄”如何?当然,没有比过,也无法比。如果“四大才女”与“四大巾帼英雄”对打,必然是后者胜。但是,历史上却通常只认可前者。
这是因为,历史是由男人书写的,是由统治阶级书写的。在男人的眼里,女人有才,所做的事情就应该像“四大才女”那样。在统治阶级的眼里,“四大才女”是能够为社会作贡献的,而“四大巾帼英雄”则很可能是要造反的。
因此,除了“四大才女”,我国历史上才女多如牛毛。这是统治阶级的鼓励方向,也是男人的鼓励方向。巾帼英雄,则被认为犬行猫道,多管闲事。个别巾帼英雄,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调剂一下枯燥的生活。巾帼英雄多了就不行了。所以,巾帼英雄通常在民间传颂。
……
有那么一个人,是统治阶级不愿意提起的。她就是武则天。
《旧唐书》对武则天的评价是: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彘之酷,世以为冤。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然犹泛延谠议,时礼正人。初虽牝鸡司晨,终能复子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新唐书》改成了: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所谓幸免者也。说是武则天的恶罪,还不至于犯死罪。
在二十一世纪的读者看来,武则天并不是历史上所说的坏人。她不仅是好人,而且还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
……
“四大巾帼英雄”基本上都是武将。即使有所谋略,智力均不出众。“四大才女”则皆文弱。要她们当军师,通过学习兵法、积累经验之后,或许能成。要她们上阵厮杀,就不行了。以武则天的资质,与“四大才女”类似,能打仗,不能厮杀。于是,我们发现:
“巾帼英雄”等于“打仗”加“上阵厮杀”。
“武则天”等于“四大才女”等于“打仗”等于“治理天下”不等于“上阵厮杀”。
本书的蔡琰,在十一岁的时候,就受到不能上阵厮杀的伪巾帼英雄田润的影响,学习了兵书战策,学习了治理之道,已经能够指挥复杂的战争了。那么,她会不会发展为武则天?
第二卷 第127章 巨大鱼饵
第127章 巨大鱼饵
蔡琰绝对不是没有思想的人。仅就文学而言。好的文学作品,就必须具有思想。这就要求作者平时要关注生活、关注身边、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善于观察,勤于总结,增加人生的感悟。并且,还要大量阅读他人作品,将自己导入他人作品之中,间接地经历一个又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生,丰富自己的阅历。因此,蔡琰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都有自己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从小受蔡邕的影响。长大之后,又受到前人作品的影响。其中最大的,还是田润的影响。
在这个年代,通常女子十六岁出嫁。十一岁,就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正在这样的时期,田润出现了,带来了两样蔡琰平时没有见过的光彩。一是女人可以比男人更强,这包括田润当时平定黄巾的战绩和出任县令两件事;二是换个角度想问题居然能够别开生面,这主要指田润就女人当官的问题与蔡琰辩论的事情。此前的蔡琰,所学的知识以及对事物的观察角度,均来自于蔡邕的灌输。当蔡邕认为女人不宜当官的时候。蔡琰自己也同样认为女人不宜当官。田润辩赢了蔡邕,实际上也辩赢了蔡琰。
蔡邕对蔡琰的影响是直接的,正面的。通过长年的哺育、反复的交流,让蔡琰打下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完全是蔡邕的。但在十一岁之前,由于蔡琰年幼,蔡邕在世界观方面对蔡琰的影响并不大。最大的影响,实际上是智力的开发。这方面毫无疑义蔡邕是非常成功的。蔡琰的智力,虽不说古今中外绝无仅有,但确实达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境界。
就在蔡琰正要形成自己的世界观的时候,田润来了。田润对蔡琰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但是田润对蔡琰的影响却不像蔡邕那样,田润的影响是间接的。
没有自己世界观的儿童是非常听家长的话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成了少年,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这个时候,家长就发现,自己的孩子骂不服、打不怕,长反骨了。蔡琰同样经历了这样的时期。以前完全听话的蔡琰逐渐地有了自己的主张,不完全按照蔡邕的吩咐办事了。只不过,由于蔡邕和蔡琰之间的父女情深,强烈的亲情,盖过了“反骨”生成的逆反作用。
蔡邕让蔡琰看经史,蔡琰却找卢植借兵书来看。蔡邕没有强行阻止,而是让卢植以兵书上的学问去考教蔡琰,好让蔡琰知难而退。谁知,蔡琰一学就会,一会就精,卢植根本就难不住蔡琰。蔡邕接着又搬来了皇甫嵩。皇甫嵩同样铩羽而归。蔡邕又去找李儒,李儒倒是难住了蔡琰一段时间。可惜好景不长,李儒也举手投降了。
蔡琰和田润接触的时间并不长。田润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观,蔡琰根本就不知道。因而,蔡琰心中的田润与真实世界里的田润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蔡琰就知道,田润能打仗、能当官,而且还辩赢过自己父女。
毫无疑义,田润是蔡琰心中的英雄。但蔡琰不是盲目的追星族。蔡琰不仅要学习田润,最主要的还是要超过田润。蔡琰是才女,蔡琰之才,士大夫都不一定及得上,高官世族都辩不倒。但蔡琰一直记着,自己曾经输给了田润一次。
田润对蔡琰好,蔡琰是知道的。蔡琰自己也想着要对田润好。因而,至少目前为止,蔡琰丝毫没有另立山头的意思。蔡琰打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田润的。
但是,千万不要忘记,蔡琰是才女。蔡琰这个才女,并不是在仅仅在论坛里发表过几篇吟风弄月的散文的才女。拿男人来说,千古以来智力谁最高。大家都公认是诸葛亮。女人呢,就是蔡琰了。虽然四大才女之首的头衔并不足以证明蔡琰真的就是千古女人中智力第一,但是也差不多了。
下棋的时候,庸手看一步走一步,高手看几步走一步,国手看十几步走一步。就蔡琰的智力而言,国手两个字绝对是不止的。蔡琰做事,就必然带有国手那种未雨绸缪的性质。蔡琰并没有自立山头的意思,但蔡琰做的事情,却为在自立山头进行着准备。如果不自立,这些事情对田润是有利的。如此有朝一日蔡琰要自立,这些事情就是对蔡琰有利的。南下取潼关,实际上取了弘农全郡;鼓励乡民寻找南下的道路,诸般措施均是如此。
自立山头,对于蔡琰来说,主观上是没有的,但骨子里却是一定有的。蔡琰是一种温柔的性格,但这种温柔,并不妨碍蔡琰挥刀杀向自己的对手。不错,在蔡琰的骨子里,田润就是自己的对手。没有自立山头的相法,主要还是条件不具备。但是,要与田润争高下,要把输掉的一场赢回来,就必须自立山头。这些,不用细想,蔡琰都是知道的。古今第一的才女是不能输的。输过一次,才女就铭心刻骨。
……
蔡琰与郭嘉不同。蔡琰是智慧型,眼光比郭嘉长远。郭嘉是计谋型。算计比蔡琰更深。如果蔡琰与郭嘉各率一军相斗,局部的胜利一定是属于郭嘉的,但最终的胜利必然是属于蔡琰的。
战国时期赵国有个赵括,是名将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但没有运用过。长平之战后期代替廉颇担任赵军主帅,由于指挥错误而使得赵军全军覆没,自己也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典故。
蔡琰一直都很担心自己会重蹈赵括的覆辙。对于“婚上谈兵”,蔡琰已经很熟练了。京城的士大夫,如卢植、皇甫嵩、马日磾、李儒等名家均败在蔡琰手下。实际战争,蔡琰却没有经历过。董卓虽然听李儒提起过蔡琰之能,但董卓十分需要蔡邕,对于蔡琰就只好敬而远之。因而打仗的时候根本就想不起蔡琰。这次南下攻取潼关,才是蔡琰的第一次用兵。
从洛阳到长安的时候,蔡琰在车内。车外难民乱兵很多,蔡琰过潼关而没有看。王越接蔡琰,是准备与赵云成亲。对于这桩婚事,蔡琰的态度是无可无不可。但有一点十分明确,必须离开长安,才能找到用兵的机会。
出长安再过潼关,这一趟蔡琰看了,但却不是以兵家的眼光看的。而纯粹是以游客的眼光在打量潼关风光。那个时候,蔡琰并不知道田润的领地现状,因而也没有攻取潼关的打算。
到了平定之后,蔡琰通过与亲兵的交谈,很快便了解了田润领地的基本情况,并据此推测出田润有三面进军的打算。注意这里,与郭嘉不同。郭嘉当时只以为田润要两面进军。
旁听军政会议,是田润对蔡邕的客气。知女莫若父,蔡邕就答应了。于是,在休息时间,蔡琰事先找了个理由。向田润说自己要从军的事情。田润当时想都没想,一口就答应了。当时,蔡琰说的是:“十七八岁的姑娘不嫁人,恐不容于世俗。不如姐姐安排我到军中。那就算我没法出嫁了。”事到临头,蔡琰又变了,说的却是:“我想领一师南下,待机攻取潼关。”
这两句话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正常情况的情况下,田润是应该反对的。但是,蔡邕抢先了。蔡邕不仅反对,而且还以父亲的身份对蔡琰进行责骂。田润都还没有想到反对,思维直接就跳跃到维护蔡琰上面去了。于是,田润答应了。
由这里,可以知道,蔡邕当时的反对,其实就是为了不让田润反对。开玩笑,蔡邕的智力虽然不一定比得上蔡琰,但既然能够生出蔡琰,能够教育出蔡琰,蔡邕的智力又岂是可以小看的。
田润给了两万兵。这是因为,这时的田润,用兵已经熟练。仅仅攻取潼关,田润感觉一万兵绰绰有余了。增加一倍,是对蔡琰的照顾。田润没有想到蔡琰不仅是攻取潼关,而是要占领弘农全境。假设蔡琰当时以占领弘农全境的名义请求出兵的话,田润必然会认为难度太大,有可能不会同意蔡琰领军。
……
怎样攻潼关?道理上蔡琰可以说出几十条来。蔡琰的选择是先到虎牢关。在虎牢关,蔡琰发觉攻关最重要的就是防止关闸落下,于是才叫人购买拔步床。并以坚固为名,做了铁床,还拿到虎牢关的关闸下试了一下。
田润让王越到蔡琰身边,这是田润的好意,蔡琰接受了。但是,在智取潼关的过程中,蔡琰却没有凭借王越的身手谋事。王越迟早都要回去。王越的力量,不是自己的力量。
当时蔡琰下轿。潼关守关士兵百十双眼睛都看了过来,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蔡琰的身上。而这时,王越却拔出了宝剑。架在了李蒙的脖子之上。直到蔡琰跨出轿栏,李蒙想起应该上前给蔡琰见礼,这才发现架在脖子上的宝剑。其实,若把王越换成另外任何一名士兵,都能够把宝剑架在李蒙的脖子之上。
宝剑已经架在李蒙的脖子之上了,接下来就应该通过李蒙让士兵投降。但是王越没有那样做。或许是王越没有想到,或许是王越放不下架子。以至于还有一名守关士兵给了王越一刀。在蔡琰看来,兵凶战危之时,哪管什么架子不架子。最后,王越没有说出的话,由蔡琰说了,取得了夺关的最后胜利。
对背后偷袭自己的那名士兵,王越斩其头,而诸人未见王越出招。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但是,一般人把宝剑架在李蒙的脖子之后立即就会以此为质,让士兵们放下武器。同样能够夺取最终的胜利。
派遣郏县的一千士兵驾车先行,并晓谕洛阳地区原白波军裹挟的百姓,以工换粮,让百姓参与运输。这如果在和平时期,必然是正确的。在战争时期呢?难道说蔡琰被潼关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忘记了弘农张济的威胁?
……
其它任何时候,蔡琰都可能忘记弘农张济。比如正在修改铁床的时候,再比如正在智取潼关的时候。而在夺取潼关胜利之后,带得胜之兵返回郏县的途中的时
本文链接:
http://m.picdg.com/50_50677/7266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