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诡事档案_第5章 大唐奇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接到这个突如其来的电话之后,我再也睡不着了,时不时的就尝试给高长知拨打电话。
  可最后都没有什么结果,我很怀疑,高长知的手机是没电了。
  这个电话的到来,给了我一些希望,同时又让我感觉到了急迫,高长知的处境不明,我必须尽早找到线索,然后想办法去找他。
  早上九点多钟的时候,我准备了一下,出门直奔五方桥。
  方孝贤的松竹轩,在五方桥市场最黄金的地段,很好找,我到了松竹轩,跟店里的人说要找方孝贤。
  “您要找我们老板,想必是知道他的,老板年龄大了些,店里的事情,很少管了,您要是关照我们生意,大事小情,店里能做主的,就做主了,如果不是天大的买卖,咱们在这儿谈就行。”
  对方的意思很明显,芝麻绿豆的生意,犯不上让方孝贤露面。
  “这买卖,可能比天还大,麻烦你,跟老板说一声,我的生意,是一些石头,乳白色的石头。”
  店里的人看我说的很含蓄,一时间分不出深浅了,对方让我在店里等着,自己去后院报信。
  不出我的所料,方孝贤应该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些石头,三分钟之后,有人引着我到了后院。
  方孝贤已经八十多岁了,不过保养的很好,人长的瘦,精神矍铄。
  他身边有一个大概二十岁上下的女孩子,正在泡茶。
  方孝贤活了这么大岁数,而且常年混迹古行,跟他说话,用不着拐弯抹角,所以我开门见山,直接就提到了这些石头,并且,还让方孝贤看了石头的照片。
  “石头是在你手里?开个价吧。”
  “不是,您误会了,我今天,不是为了做买卖,我只是想了解一点情况。”
  “有人因为这些石头出了事?”
  “您怎么知道?”
  “这些石头既然流落到民间,出事,是迟早的。”
  我说的很直接,方孝贤说的更直白,他不拒绝交谈,我就有得到线索的希望。
  我想要更深/入的谈一谈,但是旁边那个女孩子,让我有点忌讳,这种事情,不应该让太多的人知道。
  “这是我最小的孙女,夭夭,有什么话,不用避着她。”
  这个叫夭夭的女孩子很文静,很白皙的脸庞,乌黑的齐刘海,她给我端茶的时候,冲着我微微一笑,露出一颗俏皮的小虎牙。
  我想从方孝贤这里得到实话,就不能撒谎,被他看出我撒谎,交谈肯定就黄了。何况这事也没必要撒谎,所以,我一五一十的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方孝贤。
  当我提起原保国的时候,方孝贤的表情很淡定,这老头儿活的通透,知道过去的事情,总归是过去了,以前吃过再多苦,也都是以前。
  “那个原保国,是该谢谢他,他把石头埋了几十年,少出了很多事。”方孝贤看了看我,说道:“你是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这些石头的来历。”
  “这些石头的来历,很久了。我有点累,夭夭,你说吧。”
  夭夭又给我倒了一杯茶,自己稍微想了想,说:“这些石头最早见于史籍,是在唐朝。”
  “关于这些石头的记载,具体内容是什么?”
  “具体内容,是一件奇案。”夭夭放下茶杯,说道:“大唐龙朔奇案。”
  夭夭的记忆力很好,可能在历史方面,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得到了方孝贤的允许,她讲述了那件虽然载于典籍却鲜为人知的千古奇案。
  大唐龙朔二年,是唐高宗的年号,当时是公元662年。
  彼时的大唐,经过贞观之治,国力强盛,四夷宾服,只有当时雄踞青藏高原的吐蕃,在河西走廊,西域,以及吐谷浑和突厥等领地和藩属问题上,与大唐有着比较尖锐的矛盾。
  在此之前,唐吐之间其实已经打打谈谈了很多年,两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战略。
  龙朔二年,吐蕃的势力开始初步渗入西域,为了避免跟大唐发生直接的正面冲突,所以,吐蕃奉送了一批礼物,作为双方谈判的见面礼。
  这批礼物从唐吐边境一路运送,在到达距离长安还有四十公里左右,在这里等待的右百骑营就接管了护送工作。
  右百骑营是大唐初期的宫廷禁军,而且是禁军中的精锐,接收到这批国礼的时候,已经日暮黄昏,所以,队伍没有马上开拔,在原地休整了一夜。
  当天夜里,队伍中的吐蕃使者突然自杀,使者的自杀,引发了一次骚乱。
  结果,右百骑营三百名禁军,在一夜之间消失了,营地里只剩下两个负责喂养马匹的马夫。
  但是,这两个马夫对这件事浑然不觉,什么都说不清楚。
  三百名禁军,外加一些杂役仆从,消失的非常彻底,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三百名唐廷禁军是消失了,营地里只留下一部分贡礼。唐廷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并不想因为意外而影响到跟吐蕃的和谈,毕竟刀兵一起,天下哗然,劳民伤财,所以,营地里剩余的礼物,被全部送回了长安。
  这批礼物里,就有那些乳白色的石头。
  在贡礼清单上,这种乳白色的石头被标注为出产自高原的一种奇石,把石头摆放在客厅,卧房,对人体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在这批礼物被运送到长安之后,宫廷内似乎也出现了一些骚乱,外界传言,引发/骚乱的主要原因,好像就是从吐蕃送来的石头。
  骚乱很快就被平息,随即,当时的皇帝唐高宗接连召见太史局的官员,密谈了数次,当时的太史局官员,都见过这些石头。
  唐初的太史局,其实就是后世的钦天监,主管历法天相,很有名的袁天罡,李淳风,就出自太史局。
  唐高宗本身是一个性格比较柔弱的人,在对外关系上,基本保持怀柔远仁的政策,但就是这件事之后,他很罕见的发了脾气,龙颜大怒。
  紧跟着,唐廷否决了与吐蕃的和谈计划,一改常态,调集军队,与吐蕃展开了激烈的西域之争。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急剧消耗了大唐的国力,而且在战争中屡屡受挫,被迫放弃安西都护府,以及安西四镇,势力范围从西域诸国退守到了今天的新/疆境内,从此,大唐暂时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权。
  这场战争留在了历史中,但是,引发战争的根源,却被唐廷严密的掩盖了起来,没有人知道为什么石头被送入宫廷之后,唐廷就突然改变了对外方针,不惜耗费国力,跟吐蕃开战。
  这是一件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找到真相的奇案。
    三月,初春。
南凰洲东部,一隅。
阴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着沉重的压抑,仿佛有人将墨水泼洒在了宣纸上,墨浸了苍穹,晕染出云层。
云层叠嶂,彼此交融,弥散出一道道绯红色的闪电,伴随着隆隆的雷声。
好似神灵低吼,在人间回荡。
,。血色的雨水,带着悲凉,落下凡尘。
大地朦胧,有一座废墟的城池,在昏红的血雨里沉默,毫无生气。
城内断壁残垣,万物枯败,随处可见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体、碎肉,仿佛破碎的秋叶,无声凋零。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头,如今一片萧瑟。
曾经人来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无喧闹。
只剩下与碎肉、尘土、纸张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触目惊心。
不远,一辆残缺的马车,深陷在泥泞中,满是哀落,唯有车辕上一个被遗弃的兔子玩偶,挂在上面,随风飘摇。
白色的绒毛早已浸成了湿红,充满了阴森诡异。
浑浊的双瞳,似乎残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着前方斑驳的石块。
那里,趴着一道身影。
这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衣着残破,满是污垢,腰部绑着一个破损的皮袋。
少年眯着眼睛,一动不动,刺骨的寒从四方透过他破旧的外衣,袭遍全身,渐渐带走他的体温。
可即便雨水落在脸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鹰隼般冷冷的盯着远处。
顺着他目光望去,距离他七八丈远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秃鹫,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时而机警的观察四周。
似乎在这危险的废墟中,半点风吹草动,它就会瞬间腾空。
而少年如猎人一样,耐心的等待机会。
良久之后,机会到来,贪婪的秃鹫终于将它的头,完全没入野狗的腹腔内。
,,。,。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160_160051/68629598.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