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_分节阅读_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等他坐禅完毕一看,原来记号画在了自己的肚皮上,烦恼就来自于他自己,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几乎都有这样类似的体会;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以下的实验(rothbart  &  birrel,1977):让a与b两组大学生看一个德国中年人的同样一张照片,惟对两组学生的解释截然不同,对a组学生说,此人,是当年希特勒手下杀人集团盖世太保的首脑人物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杀害了上千上万的犹太人;对b组的学生则说,此人,是反纳粹地下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挽救过上千上万的犹太人的生命,然后,分别要两组学生就他们从照片上面部表情,来描述他们对此人的印象。

    实验结果发现:

    a组学生均将此人描述为面貌凶恶、残忍成性的人;

    b组学生均将此人描述为面容和蔼、心怀仁慈的人。

    面对同一人物,而产生如此悬殊的人知觉,原因就在于研究者的事前说明,对a与b两组学生发生了不同的“先入为主”作用。

    a与b两组学生,在所能获得的极其有限的经验下,以其既有的“纳粹”与“ 反纳粹”认识结构为基础,“带有色眼镜看人”,所以,他们对自己所得的人知觉的解释也截然不同;

    看看这样一则古老故事的现代版: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枚钻戒,她怀疑是邻居孩子偷的,便暗中观察他的行动,怎么看都觉得他的一举一动像是偷她钻戒的人,绝对错不了;当后来她在自己的家中找到了遗失的钻戒,她再碰到邻居的孩子时,便怎么看也不像是偷她钻戒的人了,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可谓屡见不鲜;

    再看这样一组问题:

    法国人浪漫、待人热情而又善于享乐吗?

    美国人爱玩、讲求实际而又入乡随俗吗?

    犹太人有野心、勤奋而且精明吗?

    日本人有抱负、勤劳而又聪明吗?

    英国人保守、沉着而且喜欢与人保持距离吗?

    常说笑话的人乐观豁达吗?

    不修边幅的人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吗?

    女人比男人更会养育子女、照料他人而且温柔顺从吗?

    戴眼镜的人智力较高吗?

    教授都有点古怪而且平日里都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吗?

    ……

    有些人对其中许多问题会回答“是”,因此,当他们遇见法国人、美国人、犹太人、日本人、英国人、常说笑话的人、不修边幅的人、女人、戴眼镜的人或者教授模样的人时,对他们的行为即会有某种以偏概全的知觉。

    毫无疑问,这些知觉常常是错的,有些法国人冷漠古板,有些美国人安静谨慎,有些犹太人淡泊名利,有些日本人草率从事,有些英国人外向而善于交际,等等,然而,用来区分人群的这种刻板印象却仍然持续存在。

    毋庸置疑,他们将事物过分概括化了,即错误地把刻板印象的所有特点简单地归类到这一个集体的每个成员,即使那些特点中仅有几个(如果有的话)是真正适用的。

    刻板印象可能是根据某些不同的集体特性形成的,例如国籍、民族、性别、身体特征和职业,也可能依据其它的差异来源,例如年龄、社会地位甚至态度和爱好,等等。

    刻板印象的极端表现,就是所谓的偏见,亦即受过度泛化的刻板印象的影响,而对一些人抱有消极的或敌对的态度。

    诸如,有些人确实认为黑人愚蠢、懒惰而且性欲过强,或认为犹太人自私、贪婪而且不诚实,即是一个明显带有攻击性的种族偏见的典型例子。

    因而,作为心理的个体心目中的客体,可能与真正引起情绪发生的实际客体,并不十分一致;

    甚至,可能完完全全不同。

    例如,有一个夜行人,肩上挑着一担东西,脚上穿着一双拖鞋,走在乡间用沙子铺成的僻静的小路上,路两旁,是密密的、高高的马尾松,偶尔,轻风吹过树梢,发出沙沙声响,他感到有些紧张;乡间的夏夜,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路边青蛙跳进池塘的声音、虫鸣声,他害怕起来了,尤其是,树上不知什么鸟怪异地叫了一声,把他吓了一跳,突然,他感到有人在后,向他抛沙子,他惊恐地回头看去,却是什么人也没有,于是,他转头继续赶路,但沙子仍不断从后面洒来,他再回头看看,路上仍是空荡荡的,不见人影,他害怕极了,便加快脚步,最后,小跑以至快跑起来,但奇怪的是,他跑得越快,沙子洒得也越快、越多,待他终于跑回家时,已是又累又吓,像虚脱了一般,他,足足躺在床上一星期,才恢复过来,当时,很多人都相信,他是遇上“鬼”了,在这期间,他也总是两眼惊恐地对前来看望他的人神经质地叙述着他遇到“鬼”的经历,正如俗话说得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幸亏他身强体壮,神经还不是那么太脆弱,没有因这次遭遇而垮掉,但他自此以后,再也不敢一个人走夜路了,其实,“鬼”由心生,明眼人都知道(读者显然也知道),那沙子并不是鬼洒的,而是夜行人自己洒的,因为,那条路面是用沙子铺的,当他穿着拖鞋在上面走动时,拖鞋带起的沙子便从后面抛洒下来,他把抛沙子的对象当成了“鬼”,由此,产生生理兴奋(因恐惧而心脏跳动加快),因而,对此加以确认,“是由于鬼的存在才使自己心情紧张的”(客体),并想,“身边到处阴气森森,鬼肯定在附近作弄自己,追在后面抛沙子,自己真的是好害怕”(内容),即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在上述例子中,事物被看成是与其本来面目根本不一样的形象;

    又如,当冒险去过架在岩石和急流上空的一座高而窄且摇摇欲坠的吊桥时,任何人都将会不由自主产生生理兴奋(因恐惧而心脏跳动加快),如恰在此时,有一个富有魅力的异性在场,并同自己进行交谈,这个过桥人就会由此而加以认定,“是由于他(或她)在场,自己才心慌气促的”(客体),并想,“自己一定是爱上这个人了”(内容),则是另一个突出的例子。

    在这个例子中,因恐惧而产生的生理反应,由于与异性的会面,而被认为是对这个人的好感;

    心理学家曾经在一次有关“暗示”的实验中,用木头将人烫伤。

    实验开始时,实验者先从炉中钳出一块血红的铁块,悬置在受试者手臂的上方约30厘米高出处,然后,逐渐放低,并问受试者感觉如何,直到受试者感到灼痛而无法忍受为止,然后,用黑布将受试者的双眼蒙住,再用木块代替铁块,重复上述过程,不断告诉受试者“铁块”(实际上是木块)正在降落,最后,假装不小心将“铁块”掉在受试者手上,奇迹出现了,受试者的手臂竟然被普通木块烫起了一个大水泡。

    当然,这种状况,只有在情绪未明朗化之前,才有可能发生。

    意动,既然总是指向客体,那么,如果没有客体,也就没有内容。

    意动,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因而,内容对意动具有依附性。

    换句话说,意动,其实本身也就意味着内容。

    比如,当我们欣赏三月桃花的粉红颜色,感受《二泉映月》的悲怆旋律,欣赏、感受即是一种意动,而粉红的颜色、悲怆的旋律则同时内在于意动,成为意动的内容。

    内容,正是通过我们的欣赏、感受等意动,而获得了意义。

    第六章 情感与理性

    第一节 情感

    情绪一旦为心理的个体所觉察,经过意动的过程和观念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可以称之为情感的东西。

    情感的东西,一开始便都是意识的东西。

    情感好似一个很大的储仓,储存了大量的构成生命冲动的心理能量。

    这些被围困在生命冲动之中的心理能量,象一锅沸腾的水,强烈地冲动着,急切地寻找出路,希望很快地渲泄出来。

    如果这些心理能量不能得以及时而又有效的渲泄,就会导致心理的个体产生不愉快。

    而情感,则总是力图避免心理过程的这种不愉快,而产生愉快。

    因而,情感,总是以追求生命冲动的直接满足为目的,即以追求得到完全满足的快乐为目的,按照“快乐原则”行事。

    第二节 理性

    心理的个体为减少由于生命冲动的存在而导致的紧张状态,满足自身情感的需要,以维持一种令其舒适的紧张水平,就必须以适当对象为目标,和现实的环境世界发生相互作用。

    为了促进这种作用,理性便从情感之中发展而来。

    所谓理性,也就是指心理的个体从维持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的目的出发,通过知觉操纵现实,参考现实控制、支配生命冲动,在价值系统指导下,寻求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以与环境达到一种中介即平衡状态,使由于生命冲动的存在造成的紧张状态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心理过程。

    在理性的成分中,也有感觉,即包括了人的认识部分。

    理性,不能脱离情感而独立存在。

    情感激起理性,成为理性的发端,并发展了理性;

    理性的力量,是从情感那里得到的。

    理性,是来帮助情感,而不是来妨害情感的,并且,总是力图使情感得到满足。

    例如,如果一个人既不饿又不渴的话,如果他根本不想要面包和水的话,面包和水就不可能使这个人产生一种目的在于获得它们的愿望和行动;

    而当演说家走上讲台,面向他所要对之讲话的听众——不管这是在现场听讲的听众,还是他面对镜头或话筒时想象中的听众——他就会进入角色,去进行相应的活动,亦即发表演说。

    然而,理性毕竟不同于情感。

    理性,是为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服务的。

    理性最基本的核心,就是“过犹不及”。

    因而,理性的含义,总是表现的相当隐微,充满了危机感。

    换句话说,理性,是受“现实原则”支配的。

    理性,不但要考虑,某种生命冲动在现实的外部环境下是否可能实现,而且,还要判断,一旦实现这种生命冲动,可能会给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造成何种影响。

    理性,既要渲泄心理能量,使生命冲动获得适当满足,又要防患未然,避免因行动不正造成痛苦,而给自身带来悔恨、遗憾。

    这,就使得理性在某些情况下,经常不得不谨慎戒惧,有所节制生命冲动,以使自身适应外界环境现实的要求。

    例如,人在其活动过程中,总是要逐渐消耗精力,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人的正常状态就要被破坏,机体以需要的形式,感觉到他缺乏某些生物作用的物质(“饿了”),个体在有所需要时,会产生一种焦急不安的状态,而当个体进入有满足其需要的客体的周围环境中时,个体却并不一定会立即实现一种目的在于满足这一需要的活动,因为技术方面或道德方面或其它方面的一些障碍(例如,水果在很高的树上摘不着,或者,这是别人的,不能随便摘来吃,或者,它刚洒了农药,要过几天才能摘来吃,等等),可能不允许个体完成这一动作。

    情感绝对先于理性。

    本能绝对限于反思。

    如果情感代表欲望与激情,那么,理性则象征理智及达观。

    情感和理性相互补充配合,人,不能单栖一方。

    情感驱使下的活动,总是趋向无穷的困境与死亡;

    只有进入理性领域内驰骋,才指向无限的完美和永恒。

    情感借助理性,摆脱穷途困境;

    理性在情感的推动下,实现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从而,趋向至善至美。

    由此可见,人的心理生活,存在两种系统。

    一种系统,是受“快乐原则” 支配的;

    另一种系统,则是受“现实原则” 支配的。

    “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有时相互调和,并行不悖;

    但它们同时,也经常表现为尖锐对立、互相冲突。

    很明显,“现实原则”是服从“快乐原则”的。

    “现实原则”说到底,其实也是以快乐为目的。

    不过,由于考虑到现实,是被延缓、减轻了的快乐。

    第七章 自然行为与冲突

    第一节 简单理性和自然行为与复杂理性

    与无机界盲目释放能量相类似的生命冲动,是生物的一种内在反应,是有机体为保存自身某种状态免遭外在阻挠力破坏的一种原始的向外运动。

    生命冲动内所储存的心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19_19784/3663016.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