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_分节阅读_1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触即发,突然,有位女士愤愤地对结账小姐说:“幸好我没有打算在这里找到‘礼貌’,在这儿根本就找不到”,只见,这时结帐小姐沉静了一会儿,说:“你可不可以让我看看你的样品?”

    幽默行为,可谓无处不在发生。

    幽默行为,完全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幽默行为,究其发生根源,即在于被抑制的生命冲动,也就是焦虑。

    复杂理性是焦虑的实际所在地。

    复杂理性本想通过自居作用的工作,力图驾驭本能冲动,却又导致了理性典范的建立。

    结果,理性典范,反而成为焦虑的集合地点。

    作为生命冲动的本能倾向,焦虑的目的即解除痛苦、追求快乐,是永远不会发生改变的。

    这种寻求快乐的本能成分,在理性典范中牢固地盘踞着,并转向反对复杂理性对焦虑的控制。

    结果,为在适当地控制焦虑中获得成功,避免因潜抑情绪得不到而造成的痛苦和不愉快,体验因本能冲动获得完全满足而带来的最强烈的愉快感,实现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复杂理性只好返求于内,求助理性典范,在理性典范带领下,以一种恢复其心理结构的某种最初状态的虚饰形式,在奇特、含蓄、双关、讽喻、巧合的固守从容中求得生命冲动的完全满足。

    这,就是幽默的机制。

    由于在幽默的心理过程中,复杂理性总是为生命冲动寻求完全满足排除障碍和促进发泄服务,修养和展示了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因而,幽默行为,实属一种心理的个体积极主动寻求适应外界环境的行为表现。

    第二节 攻击

    攻击,是复杂理性遵循理性典范的指导,所采取的一种转移焦虑的常见方式。

    所谓攻击,也就是将焦虑采用一种对妨害和障碍生命冲动欲求满足的人或物实施暴力或其它破坏行为进行对抗的形式,加以表现出来。

    例如,一个小男孩,出于心下恼怒,而将另一个胆敢跑过来同自己争夺玩具的小女孩狠命推翻在地,并且,百般辱骂,拳脚相加,令小女孩嚎啕大哭不已,即是攻击行为的一个例子;

    又如,一个少年人,出于气愤填膺,不由对他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横加阻拦大光其火,因而,不仅听不进其劝告,而且,还对其产生反感、恼怒、怨恨乃至滋生敌意,把一股怨气统统发泄到该人身上,则是攻击行为的另一个例子;

    再如,一个青年人,出于内心强烈愤慨,而极其野蛮地去“鸡奸”一个无端挑衅自己的、年龄在自己两倍以上的、阻碍自己行事的、使自己心绪不宁的、可恶致极的妇女,无疑是攻击行为的又一个例子;

    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个未婚小伙子,长期与一位有夫之妇姘居,后来,有人给他介绍了个对象,他开始购买家具,做结婚的准备,一次,他与她疯狂莋爱后,他告诉她,自己已有了对象,不久就要结婚,她听后,勃然大怒,提起一壶开水,便浇在赤身裸体的他身上!他烫伤严重,住进了医院,而她则甘愿天天在医院陪住侍奉,细心照料,百般柔情,他伤愈出院后,二人言归于好,只是他越来越无法忍受她狂烈频繁的性要求,一次事毕后,他重提结束二人的这种关系和自己准备结婚的打算,结果,她怒火中烧,扬言要杀死他,并操起一把菜刀把他屋中的新家具砍了个乱七八糟,他为遏止暴怒的她,紧紧扼住她的脖子,终使她瘫软昏迷,正所谓“赌出盗贼,奸出人命”,就在这个时候,日渐感到走投无路的他,觉得今生唯一可能摆脱她的方法,就只有杀了她!有道是:人心原本两条虫,善虫战胜恶虫,人就是好人;恶虫战胜善虫,人便不再是好人!他,将她拖到厕所,活生生地用菜刀肢解了她,趁夜将碎尸抛进河里,同样是攻击行为的一个例子;

    看看现实生活这样一幕:自由市场上,一个矮个子顾客正在买一位麻脸的个体户的东西,顾客边挑边还价,结果,生意不成,顾客转身就走,个体户心怀不满,出口不逊:“现在我总算知道了矮个子长不高的原因!”矮个子顾客闻言,立即反击道:“看来你鬼点子不够多,买卖才兴旺不起来!”,这,亦为攻击行为的典型例子。

    在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作为抗御外敌、捕获食物、保存自身、缓和情绪的手段,攻击行为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攻击行为的发生,是以生命冲动的欲求未能获得直接满足为其前提和动因的。

    攻击行为从本质上说,是心理的个体在寻求生命冲动直接快乐的行为受到妨碍时,在个体心理紧张程度愈益高涨的情境下所产生的一种反应。

    在个体的心理活动中,一个主导倾向就是:努力使那种因为刺激而产生的内部张力减弱,或使其保持恒定,或将其排除。

    基于这种倾向,与客观情境发生联系,当心理的个体为太强烈的本能需要所迫促,而心理的个体满足生命冲动寻求直接快乐的要求的行动却陷于困厄时,心理的个体为摆脱困境,求得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总是力图防卫外界的刺激,将被围困在焦虑之中的心理能量朝向外界爆发,以保护自身不受伤害,从而,构成攻击心理的倾向。

    这种攻击心理的倾向,一旦被心理的个体内化为理性典范,则这个复杂理性刚刚建立的理性典范,总是引导心理的个体为求得生命冲动的完全满足而不甘退避,奋力破除障碍以求一逞。

    这,就是攻击的机制。

    由于在攻击的心理过程中,复杂理性总是为生命冲动寻求完全满足排除障碍和促进发泄服务而不失其道,保留和发展了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因而,攻击行为实属一种心理的个体积极主动寻求正常适应外界环境的行为表现。

    第三节 嫉妒

    嫉妒,是复杂理性遵循理性典范的要求,以实现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为目的,迫于情势所采取的解决焦虑的一种转移方式。

    所谓嫉妒,也就是将焦虑采用一种对外界对象破坏、伤害、征服的行为样式加以表现出来。

    例如,某餐馆老板,看到街对面一家新开的餐馆生意红火,而自家门前则要冷清的多,不由得怏怏不乐,耿耿于怀,他,不是反省自家何处不如人以思改进,而是气愤填膺,以致妒火冲天,最终,竟然伺机给那家餐馆投毒,想以此败坏他家生意,一闷棍把他打死,结果,毒死数人,自己也落得个被处以极刑的可悲下场,即是嫉妒行为的一个例子;

    又如,两个原来“穿一条裤子还嫌肥”的好友,因为对方得到组织上的重用,超过了自己,一方就感到浑身不自在,始则感情疏远,继则关系紧张,终则势不两立,“他人即地狱”,于是搜索材料,攻人所短,说对方什么唱歌令人生畏(干嚎),跳舞经常越位(故意),喝酒没喝就醉(装疯),牌桌赢得不累(工作麻将),找小姐不怕犯罪(胆大),上宴席都是公费(不心痛),改了年龄到点不肯退(不放弃),见了名利使劲追(抓住机会),人生永不后悔(玩世),弄死等于长睡(安息),甚至捏造事实,招摇中伤,写诬告信,大肆攻击,非把对方涂成花脸,泼他一身臭粪不可,则是嫉妒行为的另一个例子;

    再如,有这样一个女人,她,疯狂莫名地喜欢极丑的女孩子,这种天性,打一出娘胎就成为她的嗜好,后来,她,像个初恋的男孩一样,爱上了一个女孩,她对这个女孩说,切莫要和男人过多接触,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追求的,只是个人的淫欲,女人和男人在一起,说到底,无非是女人被男人玩弄,在男人身下,由男人骑,给男人快乐,履行一种由男人罪恶地享受、女人无奈地接受的“职责”,都只能加剧女人的衰老和死亡,无异是一种中毒和自杀,真正的情爱只能是在彻底摆脱男人的前提下,在同性之间萌生、开花、结果,很快地,这个女孩被她给俘虏了,成了她的床上尤物,最初的妥协肯定不太现实,之后的结局也当然肯定不好,因为,只是她爱那个女孩,而不是那女孩也爱她,单向的追求,总无法与双向的共鸣相提并论!那女孩后来厌倦了这种生活,是在被一个男人弓虽.女干了之后,那种刻骨铭心的性的接触,把她几乎给唤醒了,她,梦游般的嫁给了那个弓虽.女干她的男人,被遗弃的结果是,这个女人怨深刻骨,几乎疯掉,她像所有的失恋者一样,痛不欲生,但这种呼唤已经不太现实,“你是我的,我宁可要你死,也不让你去同别人一起快活”,这个横竖不好受的被抛弃的同性恋者,采取了极为复杂的报复行动,她点燃了那女子家的煤气,在火海中,她得以实现了自己与那女子的诺言:在爱火中毁灭,或者再生,无疑是嫉妒行为的又一个例子;

    还有,我国一则众所周知的历史故事所记载的,战国时代的庞涓,与孙膑师从鬼谷子同学兵法,庞涓未曾师满即先行下山,为魏惠王将军,庞涓虽说才智过人,但也气量特别狭窄,打心眼忌惮才智高过他的孙膑,生怕日后齐、魏发生战争,孙膑到齐国去,自己不是他的对手,于是,庞涓竟设计将孙膑骗至魏国,意欲不让他给齐国出力,但又怕魏惠王重用孙膑,便捏造罪名,陷害孙膑,结果,孙膑被魏惠王处以膑刑(砍去双脚膝盖骨),脸上亦被刺字,并遭软禁起来,庞涓因心中忌恨,容不下孙膑,而对孙膑蓄意加害(按:令庞涓始料未及的是,自己恶意加害孙膑,反而使孙膑功成业就!孙膑后来在齐国使者帮助下逃出魏国,回到齐国,为齐国军师,连施巧计大败魏军,庞涓结果在马陵道战役中被战败自刭而死),这,同样亦为嫉妒行为的突出例证;

    有人开玩笑说:结婚就像下馆子点菜,你要的当然是你最喜欢的,而当你一看到别人桌上的菜后,你就后悔了,嫉妒,这,兴许就是人的本性;

    正像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之人,众必非之”所描述的那样,金钱、吃喝、穿戴,出身底微的人陡然得到升腾,与自己相像的人忽然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或受重用、被提拔,亦或得到某种宠爱,皆可引发嫉妒;

    即使对于两个心心相爱的人而言,嫉妒亦时有发生。

    事实上,嫉妒有时也是一种爱情的尺度:如果嫉妒的火焰全部熄灭时,也就是两人该分手的时候了。

    心理的嫉妒过程之所以发生,究其根源,即在于潜意识,最根本的,是生命冲动寻求快乐的本能。

    作为有机体固有的一种弹性表现,这种生命冲动的本能,总是存在于有机体内部,它的冲动也首先在有机体内部发生,但却能联结与外界的对象。

    当它受复杂理性支配、由理性典范控制,力图防卫外界的刺激而以外界为进攻对象和目标向外表现以保护自身重新回到心理发展过程的某个特定阶段上去时,便成为破坏、伤害、征服的动力。

    当外界有所破坏时,它并不毁灭自己。

    只有在遭受挫折时,才回到自身,成为自杀倾向。

    因而,嫉妒,不过是受到抑制的本能冲动向外界的转移,是潜意识寻求自身快乐而引起的结果。

    由此看来,嫉妒,生于自身,源于自身,其实是非常现实的事情,是没有任何怀疑的。

    它,有着巩固的生物学基础,所以,实际上,是几乎不可避免的。

    痛苦、伤害、征服正是这种通过强加给外界对象以痛苦,藉怨恨、敌意、排挤、诋毁、中伤、诬陷、进攻、破坏来获得本能冲动满足的嫉妒在情感上的反应,因而,在行动上就转变为痛苦、伤害、征服。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在嫉妒行为中,潜意识的愿望及其衍生物只能以一种痛苦、伤害、征服的形式,向外爆发,由此可见,嫉妒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否定和替代了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实属心理的个体心理发展的一种适应异常的机制。

    因而,虽然嫉妒确实有利于心理的个体缓解焦虑,恢复个体心理结构的某种原初状态,然而,心理的个体得自嫉妒的满足,却只能是非常有限:如果复杂理性借助理性典范的力量,亦不能在适当地控制焦虑中获得成功,则这种向外界爆发破坏冲动受到挫折而反向个体自身的、不能制服对象却又不甘驯服的本能冲动就有可能以一种外部扭曲的形式,突围而出,寻求变相满足,从而,成为导致心理的个体产生变态、自杀乃至精神失常的根由。

    第十二章 置换机制(二)

    第一节 反态

    反态,是复杂理性在理性典范带领下,解决焦虑的一种外部特征最为突出的转移方式。

    所谓反态,也就是将焦虑以一种与其最初目的完全相反的形式,加以表现出来。

    例如,即使自己对老板的做法有所不满,但由于谋生的技巧就是如此:“第一,老板永远是对的;第二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19_19784/3663023.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