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_分节阅读_1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潜意识欲望即被抑制的生命冲动竭力表现自身引起的结果。

    由于在投射的心理过程中,复杂理性总是在理性典范带有强迫特点的专制命令下,迫使焦虑转向它种目标,但却给予焦虑以另外一个否定其最初目的的目的,因而,心理的投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扰乱和否定了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自始便遭受来自情感的排斥和反抗。

    第三节 补偿

    补偿,是复杂理性在理性典范带领下,所采取的一种主动积极的、同被置换的焦虑联系极为密切的转移方式。

    所谓补偿,也就是当焦虑造成心理的个体对自身某种能力产生劣等感时,复杂理性为使得被围困在焦虑之中的心理能量得以渲泄,求得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即在理性典范指导下,将焦虑以一种弥补自身劣等感的补救方式加以表现出来。

    例如,一个体质原本孱弱的人,不甘体质弱于他人,因而加倍努力地刻苦训练,奋发图强,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运动员,即是补偿行为的一个例子;

    又如,一个受到某个小圈子排斥的人,为了出口气,而严格奉行那个“小圈子”的价值观念,并且,处处胜过他们一头,则是补偿行为的另一个例子;

    再如,一个幼年因患猩红热致耳聋,被学校赶出校门的人,依靠到图书馆自学,最终造就了高度的数学才能,无疑是补偿行为的又一个例子;

    还有,一个男孩因其貌不扬受不到女孩青睐,他,就以学习成绩优异来获取女孩的重视,在精神上体验爱情不仅不会象谈情说爱,特别是性放纵那样太过妨碍他的学习,反而有助于他情操、人格的成长,同样是补偿行为的一个突出例子;

    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gee  bernard  shaw,1856?1950),曾根据希腊爱情神话故事《皮格马利翁》,以《窈窕淑女》为名写过一出喜剧,大意是说,塞浦路斯国王、艺术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手刻的少女雕像加拉蒂亚,朝思暮想地一直观赏,后来,雕像果然有了生命,美梦成真,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出喜剧的含义是:你预期什么,你就得到什么,此一含义,即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有人也称之为预言自验:你觉得对方是什么样子,他可能就变成什么样子;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样子,你可能就变成什么样子!如,教师一直认为某生愚蠢,该生很可能真变得愚蠢了;又如个人自己觉得身体衰弱,也可能变得真的身体衰弱,个体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事先所预期者,果然在以后行为中应验的现象,亦为个体寻求补偿最终引发的结果。

    心理的补偿过程之所以发生,究其根源,即在于焦虑。

    从根本上说,任何焦虑,都是由于影响心理的个体渲泄心理能量的某种身体的、精神的或社会的障碍所产生,不管这种障碍是真实的,抑或是想象的。

    当心理的个体意识到这种障碍,同时,通过自居作用借助理性典范的力量对焦虑严加控制时,这个心理的个体在其内部建立的理性典范,也就成为心理的个体现阶段力求取代的目标。

    这是因为,对于心理的个体而言,只有具有取代理性典范的能力,心理的个体才能够足以克服引起焦虑的障碍,从而,消除焦虑产生的根由。

    当心理的个体将现实的“无能的我”与这个强有力的理性典范相对照时,这种对照,总是使得心理的个体从中发现自身人格中所存在的缺陷,并因这种缺陷而对自身产生一种不胜任的、痛苦的感觉,即产生自卑感。

    复杂理性一旦把这种自卑感与焦虑紧密联系起来,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情结。

    这种自卑情结,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动力,将促使复杂理性过度强调克服这种缺陷在维持心理的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中的重要性,并驱使心理的个体直接参与自身的命运,有意识地塑造自身的人格,为满足这种自卑情结的需要排除障碍和促进发泄服务,为战胜自身的自卑和不安全感努力去进行补偿,从而,引起补偿行为。

    这种补偿行为,正象古希腊狄摩西尼(demothen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强有力地战胜他的口吃,而成为一位伟大的演说家那样(按:狄摩西尼先天条件极不适于做演说家,他,肺活量小,有发音困难,而且口吃,但他靠着不知疲倦的训练,克服了这些先天的障碍!他,口含卵石讲话,以克服口吃,他,对着镜子练习,以去掉讲话时面部肌肉的扭曲,他,疾登山坡,以使嗓音响亮有力,他,在海边对着汹涌的波涛大声演讲,以适应听众喧嚣的环境,最后,他,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演说家之王”!),一个人格某些方面有缺陷的人,可以通过补偿行为,而不断得到改善。

    由于有多种多样的行为,可以用来达到补偿的目标,这样,不同的人,用以补偿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每一个人,都发展了他所特有的补偿形式。

    这,就是他自己的生活风格。

    第十四章 置换机制(四)

    第一节 升华

    升华,是转移的一种常见方式。

    当某种焦虑被转移到较为高级的、常人容易理解的、为环境社会所承认及肯定的对象上时,即被称作为升华。

    例如,法国作家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曾经遭受失恋折磨,他写过这样的日记:“我明白,我能创作,我是自己的,一切属于我,包括我的那些锁链,我是我自己的各种痛苦的主人!”之后,他正是以此为座右铭,很快地从失恋中挣脱出来,立下了“不创作,勿宁死”的誓言,伏案十年,终于写出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蜚声世界文坛,“累累的创伤,便是生命给予我们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即是升华行为的一个例子;

    又如,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franz &er  schubert,1797?1828),一生饱受失恋痛苦,情感的压抑虽然让他感到窒息,但也激发了他丰富的联想力和创造力,他,在十五年创作生活中,竟然创作了一千多部作品,“我越是在最深的痛苦中所写的作品,越是受世人赏识”,则是升华行为的另一个例子;

    再如,青年歌德,在1772年夏天,完全被夏洛蒂?布夫迷住了,无论白天黑夜,他都看到她的幻影,但是,夏洛蒂早就与别人订婚,她的未婚夫还是歌德的朋友,当夏洛蒂的婚期逼近时,歌德只有一个选择:逃走,恰在此时,他听到一个震撼人心的消息:一位他所认识的朋友,外交官耶路撒冷,因为爱上朋友的妻子,向她表白爱情,却遭到拒绝而自杀了,这个消息,像闪电,照亮了歌德心中郁结已久的创作活动,“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他马上坐到书桌边,不拟提纲,不打草稿,就这样开始写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他像一个梦游者在梦中一样,离开了这个烦嚣的世俗的世界,他,用了一个月时间,写完了这部后来影响全世界几百年的凄婉、动人的不朽作品,当他写完这本小说时,他像生了一场大病似地清醒过来,他,这才摆脱了对于夏洛蒂的思念,摆脱了梦缠魂绕的情感,从巨大的精神压抑中解脱出来,这,无疑是升华行为的又一个例子;

    正如司马迁(公元前145? ?公元前86?)《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云:“昔西伯拘幽里,演《周易》;孔子厄陈、秦,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笔下的这些历史人物,大都是遭受了某种挫折以后,情感升华,因而,取得成就的。

    那么,心理的升华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

    从升华的起源来看,真正幸福的人,决不会存在升华;

    只有那种本能欲望得不到完全满足的不幸的人,才存在升华。

    升华,不过是起源于心理的个体被抑制的生命冲动。

    升华,是由被抑制的没有得到完全满足的生命冲动激动起来的。

    得不到直接满足的生命冲动,乃是升华强有力的内在驱动力。

    所有升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心理的个体为太强烈的本能欲望所迫促,他渴望求得直接满足,但复杂理性却缺乏求得直接满足的手段,结果,心理的个体为避免由于生命冲动的活力被长久地抑制住而导致自身走向变态、自杀乃至心理失衡的道路,只好返求于内,求助理性典范,在理性典范带领下将被抑制的生命冲动转移到更适宜的境界,一旦这种转移能为外界现实生活所允许、赞同,又能使被抑制的生命冲动获得适当满足时,这,就是焦虑的升华。

    焦虑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了被抑制的生命冲动最初的、不能获得直接满足的目标,而转向它种性质上有区别的、社会上可以普遍为之接受的、较为高级的目标。

    复杂理性总是通过借助升华,把受到抑制的生命冲动引入一条对社会有益的渠道,从而,有效地摆脱困境。

    由于升华既能满足个体被抑制的生命冲动,又符合社会文明规范和要求,心理的个体原始的本能冲动在升华中找到了有效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因而,升华,对于心理的个体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每一个升华,都是被抑制的生命冲动的一个满足,一个对不予生命冲动满足的现实的矫正。

    升华,实属心理的个体心理发展的一种正常机制。

    升华的方式,有种种。

    如对上网的衷爱,以沉迷网上生活驱除寂寞,发泄情感;对事业的迷恋,以专注个人事业逃避烦闷,忘却烦恼;对宗教的狂热,借宗教远离苦难,寻求慰藉;恋爱,通过情感交流消除孤独,得到极致的愉悦;如此等等。

    在所有这些方式中,对上网的衷爱,总是以伤害个人生活能力为代价,始终难以逃避现实生活沉重的负担,容易使生命失去原有的光辉;对事业的迷恋,又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巨大压力,往往使多姿多彩的生活变得索然无味;而对宗教的狂热,则脱离现实,借宗教来作为逃避苦难和追求幸福的法宝,其实,这,不过是一种“精神麻醉”,注定是要失败的;……只有恋爱,可以给人以生理上、心理上的积极作用,心理的个体可以因恋爱双方间情感上的交流及相互关怀,而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孤独和疏离感,因此,恋爱,才是升华的一种较为合理的方式,或者说,恋爱,是一种比其它方式更好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升华依靠复杂理性借理性典范提升,把受到抑制的本能冲动加以缓和、分散,不失为个体用以解决焦虑、摆脱心理困境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如果心理的个体过分用它来作为心理防卫,也绝非是合适之举:一旦复杂理性借助理性典范的力量,亦不能在适当地控制焦虑中获得成功,则这种无由升华的本能冲动就可能以一种外部扭曲的形式,突围而出,寻求变相满足,从而,成为导致个体产生变态、自杀乃至心理失衡的根由。

    第二节 堕落

    堕落,是转移的一种方式。

    当某种焦虑被转移到较为低级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象动物的、嗜欲的对象上时,即被称作为堕落。

    例如,一个女孩子,虽经百般努力,但考试结果下来,成绩依旧不够理想,被父母严加训斥,郁闷难耐,因而,索性“破罐子破摔”,动辄借故托词,擅自夜不归宿,放荡不羁,与不正派的异xing茭游,结伙疯狂飙车,搞一些不健康的游戏,无谓消磨时光,即是堕落行为的一个例子;

    又如,一个公务员,一门心事想要当官,到头来却事与愿违,因而,觉得生活烦闷无聊,意欲填补空虚,寻求点刺激,遂开始“搓麻”,起初,他手气不错,经常是出手便赢百十元,而且,总是赢多输少,令他尝到了赌博的“甜头”,便自我膨胀起来,暗自庆幸自己找到了一条既来得快又便当的发财门道,赌兴更浓,他,有空就“搓”,一注接着一注,一局接着一局,整日泡在牌桌上,一“搓”,就是通宵达旦,“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赌博,能使最有钱的人都绷紧全身的每一根神经,这,就是赌博的奇妙和诱人之处”——赌博,已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渐渐上瘾,并且,越走越远,慢慢地,他,瘾头越来越大,无论是睡着、醒着、坐着、站着,想的就是“搓”、“搓”、“搓”,他,有钱“搓”,输了,借钱也照样“搓”,几天不“搓”,便觉手痒,但好赌运只是昙花一现,渐渐地,他感到牌运开始背叛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19_19784/3663026.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