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_分节阅读_1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更增加了爱滋病交叉感染的机会,从而为“爱滋病”和其它疾病病菌倾入体内敞开了大门。

    常言道:以物害人者,自己是不用此物的。

    真正的毒贩子,自己是不吸毒的!

    有这样的一句顺口溜,在痞子中流传,那就是:“有仇不用报,把他拉上道。”

    类似的,还有另一种说法,“如果想害人一家,教他们的子女吸毒,则什么仇都报了。”

    这番话,乍一听起来刺耳,但细想起来,倒还果真是那么回事。

    试想,如果一个人,用刀去杀人,倒不一定能杀得死对方,而且,他会发觉,会反抗;但,如果用毒品杀人,那就简单得多,保证他死得干净利落,绝无生机,而且,他还是心甘情愿地延颈就戮,死得俨俨然,陶陶然。

    如果说,这世界上真有一种人的毅力也无法抵抗的东西,那么,这,便是毒品。

    据称,“白粉”连续吸食三次,即可上瘾。

    多数吸食者,是抱着浅尝辄止的心态,去体验吞云吐雾的滋味,但几次吸食下来,想放弃,已经来不及了。

    所谓:“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

    只要一个人吸了毒,就总是“想”吸;

    一“想”,就抑制不住;

    一旦瘾发,便如“万蚁啮骨”、“万针刺心”、“万蛆吮血”、“万蛊断筋”、“万刃裂肤”,骨头发痒,头皮发麻;

    再忍忍,便口吐白沫,浑身发抖,有如进地狱一般;

    吸毒者起初吸毒,是为了寻求愉快的感觉;

    到后来吸毒,却是为逃避不愉快的感觉;

    但越吸,对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便越敏感;

    于是,越想依靠毒品来麻醉自己;

    这样,就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越陷越深;

    最后,吸毒者除了毒品,几乎不吃任何东西,一般只吃一点流食,或者喝水,而且,见不得冷水,一见,便浑身发抖。

    因此,极度虚弱,骨瘦如柴,是几乎所有吸毒者的特征。

    第三节 性

    性,是转移的一种常见方式。

    当某种焦虑被转移到肉体性欲的动欲区,以一种乐欲化的方式,加以表现出来时,即被称作性。

    例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乳幼儿抚摸玩弄自己身体这样一种自体爱的行为,即是性行为的一个例子;

    又如,正如许多男生、女生所发现的那样,每当陷入困境、挫折、焦虑不安、紧张或者失眠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手淫,则是性行为的另一个例子;

    再如,据说,罪犯在逃亡过程中,由于精神常处于极端紧绷的状态,容易出现超乎常理的“嫖妓”行为,无疑是性行为的又一个突出例子;

    还有,吸烟,根据某项实验结果显示,虽然是老烟枪,在极端紧张之时并不吸烟;吸烟时由于某种原因而陷入紧张状态之际,不是一下掐灭烟头,就是让香烟在那儿一直熏着,换句话说,想借嘴唇刺激来消愁解闷,排除精神负担的倾向,在紧张之时尚未形成,只有在脱离紧张状态之际,个体才会有用力拼命吸烟的举止,以解除紧张,获得快感的满足,这,其实也是性行为的一种;

    随着e时代的到来,网络科技所带来的网络性行为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网络xing爱如迷药,惹人上勾,不管政府部门或社会文化再怎么否认,网络都已逐渐成为媒体虚拟或直接性行为的最大场所,特别是针对某些特定的族群,网络性活动更是具有无可抗拒的诱惑力,根据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女性、男性的同性恋者最容易沉迷在网络性行为上,因为他们在传统的社会中都受到一定的伦理约束与礼教监视,但是,在网络中,这层顾虑完全不见,他们可以与相隔千山万水的爱人一“键”钟情,通过光纤传输彼此的相思、心跳,“芯芯相印”,事实上,网络性行为泛滥已经是个老问题,早在1999年,有人就已经做过大型的研究,根据9000份有效问卷,90%的网络使用者每周花费不到10小时的时间,在浏览涩情网站或者从事其它网络性行为,这项研究的说法是将事实的另一面隐藏起来,也就是说,只要有1%的受访者,每周花费11小时以上的时间上瘾在网络性行为,不知如何自拔,那么他所代表的隐藏性人口,将会有多么广大!更为糟糕的状况是,当社会大众开始认为网络性行为是一件普通不足为奇的社会行为后,将会影响更多的族群,譬如学生,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无处发泄,当他们沉迷在网络性行为中,更不容易保护自己,而那些寂寞无聊的上班族,也渐渐以网络虚拟xing爱来打发自己的时间,而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出轨的广告亦迎面而来,——“你也尝试过网络上放纵的滋味吗?利用文字上的诱惑和想象力进入对方的身体,将欲望发泄在电脑上?或是约出去见面后,一时天雷勾动地火,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发生了一夜情(按:舶来品一夜情,通常发生在两个陌生人之间,同样一个夜晚,同在一张床上,这个夜晚男人称为“一夜性”,女人说是“一夜情”,短暂的亲密接触,无须了解,也无须责任,在度过一夜浪漫激情后,就此同陌生人般,重回各自的领域,继续做一个好人)?”也许生活有时淡如一杯白开水,而一夜情就像是沉闷的现实生活中一道偶然的闪电,网络涩情的泛滥与现实情感生活的挫折,恰似疾风骤雨般,推动“一夜情”这股“潮流”朝着“激流暗涌”的态势“蓬勃发展”,一夜情这一名词已不再陌生,更是性行为的典型例子;

    在个体的心理生活中,性,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性,不仅能给个体提供一种与生俱来的、可以让个体自由消遣的发泄管道,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简单、自然、单纯而令人十分喜欢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有人,以性来享受爱与快乐;

    有人,以性来净化自身灵魂;

    有人,藉性来引人向善、软化恶行;

    性,经常是个体用以实现自身完满的最重要的因素的体现。

    与此同时,性,有时也是一种不易对付的力量的显现。

    性,一旦与不断滋生的无目的、无责任感混杂在一起,而任意泛滥,则将可能变得难以控制。

    事实,确实如此。

    为了性的满足,个体可以不惜践踏一切社会规范;

    为了性的满足,个体可以不惜抛弃一切已有的名誉和地位;

    为了性的满足,个体可以不顾一切以身殉情;

    性,究竟是提升,抑或是堕落?

    性,究竟是神圣的神秘,抑或是肮脏的罪?

    对于性,如果人们过度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就很可能越来越容易步入迷失,越来越难以辨别是非,越来越无法知道究竟什么才是对的,什么却又是错的。

    恣意发泄的结果,只能是引发道德的混淆。

    心理的性的过程之所以发生,与潜意识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性,是以潜意识为其心理动力和原因的。

    性,和其它置换机制一样,都是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

    这个目的,就是焦虑的满足。

    性,实际上是个体不能获得直接满足的生命冲动,即焦虑,寻求变相发泄而引起的结果。

    附着于性欲倾向之中的焦虑的乐欲化,正是性的本质所在。

    所有性的生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心理的个体为太强烈的本能需要所迫促,他渴望求得直接满足,而复杂理性却缺乏求得直接满足的手段,结果,复杂理性为实现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只好返求于内,求助于性,借用性来达到满足受到抑制的生命冲动寻求快乐的要求的目的。

    这,就是性的机制。

    第十五章 置换机制(五)

    第一节 白日梦

    白日梦,是转移的一种方式。

    所谓白日梦,也就是将焦虑以一种非现实的虚幻方式,加以表现出来。

    例如,一个男孩子,觉得处处受大人限制,因而沉浸在“孙悟空”式的幻想中,认为自己如果有七十二变的能耐,那就好了,即是白日梦行为的一个例子;

    又如,一个女孩子,在现实中倍受欺凌,于是想象自己有一天会碰到一位英俊的白马王子,助自己脱离苦境带来幸福,则是白日梦行为的另一个例子;

    再如,一个大学生,在读过一本言情小说后,被那书中的情爱故事所引惹,因而,因情生幻,幻想在一间荒凉的小木屋里,烧着温暖的火炉,自己与想象中的情人如胶似漆相互依偎在一起,用目光频频传递爱慕之情,无疑是白日梦行为的又一个例子;

    据说,女囚犯在监狱里最陶醉的事情,就是回忆男人:她曾经爱过的现在不爱的男人,她不爱的现在想起来有点可惜的男人,当然,还有她永生永世相亲相爱的男人,这,当然亦属白日梦行为的一种;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许多男人存在这样一种嗜好:他,喜欢在公众场所偷窥那些形象姣美的女孩子的身体,透过她的身体的敏感部位,想象她袒胸露体时风情万种的样子,想象抚摸她的小臀部尖挺的滋味,想象把她的小乳防握在手里“把玩”,就像一首诗所说的,如同手握一只小鸟的感觉,想象与她上床交欢的情景,想象如何如何“摧残”或“蹂躏”她的肉体,这种明知可望而不可及但却又忍不住想入非非的所谓意淫行为,其本质也是一种白日梦行为;

    有关白日梦行为,弗洛伊德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艺术创作,就是白日梦行为。

    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是艺术家,只要他会做白日梦。

    不同的是,一般的人,做了白日梦,就不再去管它,充其量,只是把它当作谈资,与别人聊上一聊;

    而艺术家,则不同。

    他,一旦有了白日梦,决不轻易放过,也不仅仅满足于谈一谈,而是要写在稿纸上,印成书,广为流传,让满世界的人,都来共享他的白日梦。

    古代中国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李渔(1611?约1679),在《闲情偶记》一书中,即谈到艺术创作的妙处。

    他说,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很苦的,所谓“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

    怎么办?

    搞艺术创作。

    在艺术创作之中,你能忘却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你能实现你的一切愿望。

    你想做官,顷刻之间,你就可居庙堂之高,尽尝荣华富贵;

    你想要做人间才子,转瞬之间,你就是李白(701?762)、杜甫(712?770);

    你想娶绝代佳人,王昭君和西施会争着爱你;

    你想成仙成佛,西天和蓬岛就在你的砚池笔架之前;

    ……

    网络情缘,有时也是一种白日梦。

    网络情缘的发展模式,一般是网上相识、堕落情网、人约黄昏、两情相悦抑或是分道扬镳。

    经常有满脸麻子体重达八九十公斤的莽汉把自己打扮成身材窈窕千娇百媚的狐狸精,在聊天室里勾引纯情少男,直到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小男孩堕入情网e网情深要死要活以自杀相威胁强烈要求与狐狸精人约黄昏后时,莽汉的麻子才在视窗里显露出来,那边泪飞如雨地狂唱“为什么受骗的总是我”,这边每一颗麻子都笑得浑身颤抖。

    网络时代,到处是美丽的陷阱。

    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乃是网络情缘不能承受之尴尬。

    人生已多梦幻,网事如烟;

    在现实中难于实现的需求和愿望,放到想象或空想的境界中去实现,这,就是白日梦行为的典型。

    白日梦,是怎么来的?

    白日梦,到底是什么?

    从白日梦的起源来看,白日梦不过是一种幻想。

    这种幻想,是由受到抑制的没有得到直接满足的欲望激动起来的。

    这种欲望,根源于生命冲动。

    所有白日梦,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心理的个体为太强烈的本能欲望所迫促,他渴望求得直接满足,但复杂理性却缺乏直接满足这些欲望的手段,结果,为维持个体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实现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复杂理性只好在理性典范带领下返求于内,求助幻想,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动因为起点,脱离现实,转移他的生命冲动,构成幻念生活的欲望,藉着一个理性典范精心营建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真实性的幻想世界,在幻念中去求安慰。

    这,就是白日梦的机制。

    由于在白日梦的行为中,潜意识的愿望及其衍生物只能以一种脱离真实性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19_19784/3663028.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