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曹植想的却是更加深更加远,尺度之大,根本是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
孙乾则是在那里,喃喃自语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官者犯法百姓可状告之?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如此岂不是àn了圣人礼法!”
孙乾的话曹植听得清楚,猛然回头瞪着他,大声质问道:“公佑先生以为,缘何不可能?”
孙乾闻言,身体一颤,眼睛也恢复神采,凝声道:“所谓刑不上大夫……”
未等孙乾将话说完,曹植便打断道:“哼!这只是为官者为了保护自己而说的话罢了!同是杀人,缘何百姓要治死罪,而为官者得以幸免?难道士人之命就当真比百姓高贵不成?”
“这……”孙乾听得,一时之间无言以对。在他所受的教育之中,虽说没有很直白地提及众生平等之说,然而孟子那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亦是深入人心。只不过长久以来,士人身上都有一种凌驾于百姓之上的优越感,特别是现在世家林立就更是如此了。
孙乾并非那些大世家出身,因此世家习气不是很重。闻得曹植此言,理智上告诉他这是一派胡言,然而内心深处却是觉得,若然真能做到如此,那么天下何愁不能大治。内心之中的ji烈斗争,让孙乾再也说不出半句话来。
不止郑玄和孙乾惊愕,边上正在开yào方的华佗,也停下了手来,目惊诧之sè盯着曹植。他行医天下,见识甚广,自然清楚百姓对于为官者的惧怕,与地方官吏对百姓的鱼rou。同时他也是出身士族,知道士人的习气,他正是受不了这种习气,才决定当一名身份低贱的医者。然而没有想到的是,会在这里,听到区区一名孩童放出如此豪言壮语!
静默了良久,才听见郑玄长叹了一口气,摇头苦笑道:“xiǎo友所想,老夫佩服!”
曹植听得,缓缓摇头道:“康成公谬矣!这并非植所想,而是前人早已如此。天下何以崩坏,正如康成公所言,是人心变了。董生为投武皇帝所好,曲解圣人之本意,变天下为公变成天下为si,这便是如今天下纷àn之最根本因由!”
“变天下为公成天下为si?这……”郑玄一时之间,也无言以对。盖因曹植现在的矛头,乃是直指汉武帝,大汉历代以来,提到汉武帝,哪个不是竖起大拇指说好的。曹植,可以说是第一个敢挑战汉武帝权威的人!
其实又何止这时代,就算放到后世,也没有哪个会说汉武帝的不是,顶多就是说他为打匈奴,耗费太多的国力罢了。然而与匈奴的一战,是不得不打,故而这点声音也淹没于历史的cháo流之中。
不过在曹植看来,汉武帝并非那等英明神武,他确实击败了匈奴,解了汉民族数百年的边患。然而在这巨大的功绩背后,也埋下了千年祸根。按曹植的理解,汉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实质上乃是为了集权,他不仅要政治上的集权,还要在思想和人才控制上也集权。要倾全国之力对匈奴发动战争,那么集权是必须的行为。不然的话,按照文景二帝的时代,事事都要经由群臣商议,按国家律法而行,效率就会低下了。这也是人类历史长河以来的一项总结了,集权伴随着的是高效,而分权则低效。
毫无疑问,按照汉武帝当时的情况,打匈奴必须先集权,没有错。然而一系列政治和思想集权之后,祸根便埋下了。第一样,也是现在看起来影响最深的,就是独尊儒术之后所形成的世家。
秦始皇行郡县制,实质上已经将夏商周三代所形成的贵族阶层完全抹掉。然而独尊儒术之后,由于知识传播的困难,使得先读书的人对知识形成了垄断,而世家也就成了变相的贵族。这里面的危害,清楚得很,无需多言。
如若说世家之祸是实际能看到的,那么集权之后所带来的天下为si的思想,则是无形的危害。并且可说是为祸两千多年,直到曹植重生前那个年代,还大行其道。
变天下为公成天下为si,应该是始于东周时井田制的崩溃。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天下为公就已经丧失了地位,chun秋与战国四百年间,公与si其实一直在较量。只是由于天下四分五裂,si在其中占据了上风,特别是秦变法之后,国力愈强,进而一统六国,如此天下为si取得初步完胜。
不过秦统一六国区区十数载,天下就再次分崩离析,楚汉相争,刘邦以平民据天子之位,其实可算是天下为公的一次反击胜利。除掉诸吕之后,便进入了文景之治。文景时代,用的乃是黄老的无为而治,在先秦诸多思想学派中,若说法家是偏向于天下为si,那么黄老之术乃是绝对偏向于天下为公一派的。故此,纵使那时汉承袭了秦法,然而像文帝无法用帝皇权力杀惊了他的人,就出现了。不过这里面,也不得不称赞,文帝心怀天下为公的思想,不想以一己之si而坏天下之律法。
然而到了汉武帝时,为讨伐匈奴,最终变天下为公成天下为si,自此而下一千余年直至清末,都是让天下为si真正主宰。这也是为何,曹植重生前那个年代,要重新变天下为si成天下为公,会如此困难,那是因为这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两千年传承不断的思想,要改变谈何容易。
不得不说,是汉武帝开了这个坏的头,让后世争相效仿。然而这并不能怪他,毕竟他当时要面对的,乃是有可能覆灭汉民族的匈奴。那一仗如若不打,汉民族能否有两千年不间断的传承,也很难说得准。
有得必有失,这或许便是历史的无奈吧!
正文 第二百五十章 曹植之志(下)
第二百五十章曹植之志(下)
曹植之所以说这么多,为的便是要帮郑玄这个当世儒宗打开时代的枷锁。一旦郑玄能够成功打开这个枷锁,那么凭他的学识,他能发挥的能量将是巨大的。历史上郑玄所创的郑学,为何仅仅是让经学xiǎo一统,而非实现大一统,最大的限制并非郑玄的学识,而是他的眼光。这也是为何,郑玄不能更上一层楼,达到与荀卿、后世的朱熹等人同等地位的原因。
见到郑玄好像发神经一般在喃喃自语,曹植非但没有半点担心,相反还欣喜万分,因为这说明郑玄已经有所得了。
曹植心中暗喜不已,一旦郑玄悟了,那么他在这时代,将多一个好战友。即便他的生命已经所剩无多,然而也足够了。
其实早在曹植来到这时代不久,他就想过他究竟要做的是什么。每一个穿越者,刚穿越之时或许会茫然,不过一旦适应之后,知道历史走向的他们,总想做一番大事,曹植也不例外。
穿越之后,曹植想过很多,第一个年头乃是助曹cào统一天下,这个对别人来说很难,然而对知道历史走向的曹植来说,实在最简单不过了。单单赤壁一战,只需点拨一下曹cào即可,就算赤壁失败了,后面还有大把的机会。以曹植dong悉未来的能力,扭转乾坤,或许不能说易如反掌,但可能xg还是十分大的。
然而助曹cào统一天下之后,那接下来该如何?天下已然一统,若是那时候再行改革,谈何容易。所谓治大国如烹统治一下大国之后想大刀阔斧地改革,成功的可能xg微乎其微。而真正要完成改革,最好便是趁着大àn的时候来改,那么当真正统一之后,方能实现大治。
曹cào历史上缘何不能完成统一天下,除却有刘备、孙权这些在历史长河中也十分耀目的对手之外没能成功对社会弊病完成改革也是重要原因。因为若是社会改革当真成功,那么以历史上曹魏的国力,真要完成统一天下并非难事。然而司马氏篡魏之后,统一天下仅仅数十载,便是五胡àn华了,接下来便是对汉民族来说无比黑暗的几百年。
这仅仅是因为汉末三国àn世所带来的人口锐减之故吗?
秦能凭区区一隅之地崛起,统一六国之后还南入百越,北取河套,打得匈奴人灰头土脸,靠的并非人数。而是适应时代的制度所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在曹植看来,每一个盛世的来临,都必然伴随着一套适应时代的制度。周公创礼乐,周享八百年国运;汉承秦制,汉得享四百年国运;唐承袭三国而下至隋之动àn与改制,遂有贞观之治、开元之盛世;明之洪武、永乐亦是如此后有大治,并非必然,而是要趁着大àn进行成功之适应时代的改制,方能有大治的产生。
曹cào的失败,在于他对已经不适用于这时代的制度改革的失败。经济上之屯田制初期颇有成效,最后以失败告终。政治上所推行的求贤令,当长期动àn失去基础之后,最终不得不再次依赖于世家;有未能对中央以及地方的制度进行改革。文化上所倡导的建安文学,只是昙huā一现,最终还是不敌郑学以及后来之王学、玄学等等。
其实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一系列的改革,只是前期取得成效,这也是为何曹cào前期能够成功之原因。只不过当这些改革后继无力的时候,伴随而来的便是失败。军事上成功那还有好说,然而一旦军事上亦失败,那么一切不稳定便会浮现出水面,这也是为何曹魏一直都无力统一天下之最根本原因。
当然,这并不能怪曹在前,汉朝所承袭的秦制,乃是自商君变法之后一直便施行的。而经过战国时期,秦国的实践,乃至秦灭亡,汉代吸取教训再对其中进行变更。汉代的制度,虽不能称为完美,但历经数百年的风雨还能屹立不倒,总有其原因在。
曹cào能看出时弊,进行针对xg的改革,已经是十分不错的了。然单凭一人或者一个时代区区数十年的力量,是难以对数百年的积弊进行根本xg变革的。如此一来,就必须遵循时代的规律,对各种方法进行试验,再在其中寻找正确的道路,而将错误摒弃则更容易寻找正确的道路,和更快见到成效。这也是为何,大汉灭亡之后,会有长达数百年的动五胡仅仅是引子,关键还是汉民族自身还未能找寻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按照历史的发展,是必须遵循这等规律的,只不过曹植带着后世的记忆而来,他很清楚哪条路是对的,哪条路是错的。他心中所想,便是希望汉民族可以少走一点弯路。莫要少看这一点的弯路,或许里面就已经省去了百年光y。
若等到统一天下的时候再行改革,曹植自问没有这么厉害的对全局的掌控力。古往今来,在和平时代,成功对一个国家进行大规模改革,没有一人。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中,成功的也就管仲、商鞅、诸葛亮、王猛等寥寥几人,只不过他们的改革并非对整个国家,而是一隅之地。剩下来的和平时代进行过改革的,最出名的莫过于王安石与张居正二人,前者毫无疑问地失败了,后者的改革在任时还算成功,然死后还是被大部分废弛了,改革最终还是失败。
曹植自问没有前面所提这些人强大的内政能力,这些数百年才出一个的奇才都是以失败告终,他曹植又怎敢说一定能成。故此先助曹cào统一天下,而后再进行改革的念头毫不犹豫就被曹植抛弃了。因为一旦未完成改革便统一,接下来这个制度未能适应这个时代的政权,必然会在数十年内崩塌,那么曹植也就等于白来一趟了。
故此中改,成为了曹植唯一的选择!
纵观历代,改革者除了能力之外,还必须拥有一样东西,那就是无可比拟的巨大名声。这样才可以让改革者一呼百应,从者如云。
现在曹植年纪还他还不能亲自走上前台,那么在其走上前台之前,就必须要先辅助曹之前在徐州劝曹cào不要屠城,所做的一切,不仅建立了自己的名声,同时也让曹cào建立起名声。及至后来印刷术和造纸术,都是以曹cào的名义进行推广,为的也是帮曹cào建立名声。
如今名声建立起来了的地盘也稳固了,改革也就进入了步调。曹植运气其实还算不错,因为他助曹cào夺得彭城国和半个东海郡之故,使得
本文链接:
http://m.picdg.com/37_37484/5622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