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_分节阅读 3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先从部队进行抗日教育开始。

    张学良与杨虎城都知道对方与共产党有联系,但又都不敢说出来,只是进行一些试探性的谈话,彼此心照不宣。

    高崇民到西安后,在张学良的示意下,才疏通了关系,消除了误会。

    从此二人肝胆相照,为抗日救国携手合作。

    张学良和杨虎城为说服蒋介石抗日,对蒋多次进行劝谏、苦谏和哭谏。

    张学良甚至向蒋介石跪下,但得到的却是蒋介石的厉声回答:“是我服从你呢?还是你服从我?”1936年11月1日,张学良去洛阳参加洛阳军校纪念会,蒋介石针对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共抗日的主张,杀气腾腾地说:“勾结日本者是汉奸,勾结共产党也是汉奸!”在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与红军联系共同抗日时,国民党军统和中统特务早已在暗中窥视。

    “剿共”政训处长很快就获得了这一重要情报,并亲自乘飞机到广州向蒋介石告发。

    蒋介石听后大为震动。

    他感到,如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之密谋实现,“剿共”大业将前功尽弃,这将直接关系到他的统治和一生的成败。

    他决心继续推行“先安内后攘外”、“匪未肃清绝对不言抗日”的政策。

    他认为,红军残部窜至陕北,经过休整和补充,也不过3万人。

    而他调集30万大军、200架飞机易如反掌。

    他还拥有毒气弹,在两三个月内就可以将共军大部消灭在陕北。

    如果一小部分渡过黄河,到达蒙古沙漠地区,他再控制黄河,用兵围剿,红军插翅难逃。

    到那时,红军让我收编,我也最多收编5000人。

    至于张、杨二人,他自信他们还不敢不服从他的命令。

    如不听令,他立即就将他们调离西北,然后再找机会收拾他们。

    主意已定,他在两广事变结束后,立即于10月22日飞赴西安。

    他初到西安,为了摸清张、杨的底细,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要张、杨和邵力子等陪他登华山,游终南,然后听张、杨对“剿共”的意见。

    这期间,他到张学良办的王曲训练团,以领袖身份训了一次话。

    他说:“我们最近的敌人是共产党,危害也最急,日本离我们很远,危害尚缓。

    如果远近不分、缓急不辨,不积极剿共,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前后倒置,便不是革命。

    那样在家是不孝,为国是不忠,不忠不孝,便不能算一个革命军人。

    国家有法律、纪律在,对这种不忠不孝的军人是予以制裁的。”

    当时东北军中的抗日呼声甚高,不愿与红军作战。

    王曲训练团又是张、杨为抗日培养军事干部的场所,所以军官们听了蒋介石的讲话,莫名其妙,十分气愤。

    会场上顿时咳嗽声、跺脚声、用脚擦地声、低语声响成一片。

    蒋介石只好讲了半个钟头就收场了。

    张学良本想陪着蒋介石与前排的高级军官握握手,可看到会场秩序不妙,就免了。

    一散会,军官们便议论纷纷,有的说:“这算什么训话,简直是胡说八道!

    ”

    有人说:“他的所做所为与卖国贼没有两样。”

    第二天安排讨论,讨论会变成了批判会。

    有着强烈爱国思想的苗剑秋大声说:“我们亡省亡家,他却让我们不要打日本,去打共产党,简直是放屁!

    他讲这样的混账话,我们东北人稍有血气,就应该让他走着进来,躺着出去!

    ”

    蒋介石来西安之时,正是他反动统治登峰造极之时。

    他用分化收买惯技,解决了两广事变,又迫使他的政敌汪精卫出国。

    这年的10月30日又是他的50大寿,他便去洛阳住了一个月,让全国上下为他祝寿,捐财、捐物,到处修建“中正堂”、“介寿祠”,甚至让每一个小学生都为他捐献。

    当年,吴佩孚在洛阳庆祝50大寿时,是“满天风雨会中州”,盛况空前,蒋介石与吴佩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6)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6)

    蒋介石一方面祝寿,另一方面会见各路诸侯,抓紧部署“剿共”。

    他调集嫡系部队约30个师驻扎在汉口至郑州、郑州至灵宝的铁路沿线,并内定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前敌总司令,下令扩建西安与兰州飞机场,准备容纳100架轰炸机对付红军。

    这期间,他专程飞往太原,会见阎锡山,飞往济南会见韩复榘,并让他们向傅作义、宋哲元等人传达他的停止抗日、集中力量“剿匪”的方针。

    蒋介石还命他的外交部长张群与日本大使川樾进行了六七次会见,在东京的许世英大使也与日有田外相进行了商谈与勾结。

    12月4日,蒋介石再度来到西安指挥“剿共”。

    他的几十名高级将领和大员如钱大钧、陈诚、陈调元、蒋鼎文、卫立煌、陈继承、朱绍良等也一起来到西安。

    与此同时,260个团约30余万部队的前锋已到达陕西潼关,100多架新从意大利买来的最新式飞机(其中一部分是给他的献寿飞机)一批批飞到西安。

    西安上空整天机声隆隆,街上跑的到处是高级小汽车,旅馆里塞满了人。

    大饭店座无虚席,猜拳、打麻将声不绝于耳。

    妖艳的妓女夹在大员之间,调情卖俏,异常活跃。

    在“剿共”大战即将爆发的关键时刻,12月10日,张学良对蒋介石进行了最后一次哭谏。

    他声泪俱下,希望“委员长纳忠言,千秋万世留下美名。

    否则,即使他本人愿意孝忠到底,部下也不肯听命”。

    蒋介石不但不听,反而拍桌大怒,一顿臭骂后,恶狠狠地走入内室。

    张学良还不甘心,出来后让杨虎城再去劝说一次,看看情形。

    可蒋介石依然故我。

    至此,张、杨感到光靠劝告、苦谏、哭谏已无济于事,而蒋介石12月12日就要离开西安了。

    如不采取果断措施,便会丧失良机。

    他们只好进行兵谏。

    为了万无一失,他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严密的分工。

    由张学良的东北军负责在华清池捉蒋介石,并负责从西安至临潼的警戒;杨虎城的17路军负责解除西安的中央宪兵、特务、警察及部分中央军的武装,并扣留飞机和南京军政大员。

    12月12日凌晨天亮前,东北军卫队团的警卫营悄悄摸进华清池。

    由于行动被蒋介石的卫士发现,并开枪射击,双方展开激战。

    蒋介石的少爷卫士一听枪声便惊慌失措,还未集合就被东北军扫射而死,尸体都排得整整齐齐。

    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钱大钧也被打伤足部。

    蒋介石在梦中听到枪声后,以为红军来了,顾不上戴假牙,穿着睡衣、拖鞋就往外跑。

    在翻墙时,由于过度紧张,跌进一个荆棘坑里,摔伤了腰部,掉了一只鞋。

    这时恰巧遇见一个侍从副官,便背着他向东南方向的山上跑,在一块叫虎畔石的大石后面的草丛中藏了起来。

    警卫营孙铭九营长等见蒋介石跑了,但衣服在,汽车也未开走,便一边把情况报告张学良,一边继续搜查。

    在搜到虎畔石附近时,蒋介石的秘书肖乃华刚探头就被一枪打死。

    蒋介石赶紧举起两手说:“我在这里。”

    东北军的战士端着枪走过去,只见蒋介石浑身哆嗦,缩做一团。

    他上身穿一件古铜色绸袍,下身穿一条白色睡裤,一只光脚流着血。

    白凤翔和孙铭九闻讯后十分高兴,立即赶来,叫蒋介石跟他们走。

    蒋介石因怀疑他们是红军,便问:“你们是哪一部分军队?”孙铭九说:“我们是东北军。”

    蒋一听是东北军,便赖着不走。

    白凤翔看见蒋介石冻得全身发抖又行动困难,便脱下自己的大衣给他披上,让孙铭九和卫队连长王协一轮流将其背下山。

    走到汽车边,蒋介石又怀疑是东北军一部分哗变,死也不肯上车,并问:“张副司令在哪里?”白凤翔和孙铭九回答说:“我们领你去见张副司令。”

    然后硬把他抬进小汽车里,护送到张学良的住地西安新城大楼。

    与此同时,西安市内的中央军、警、宪等武装已全被缴械,南京军政大员也全部扣留。

    包围宾馆时,邵元冲跳窗逃跑,不听制止被击成重伤,死在医院。

    在集中点名时,独缺陈诚一人。

    原来他身带处分张、杨的绝密文件,听到枪声后,立即将文件撕毁投入马桶,用水冲下,自己逃入地下室躲起来。

    宋文梅营长带领士兵走进地下室搜查时,把他从一个空啤酒箱中拉出来。

    宋营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讥讽地说:“军人嘛,怎么这么丢人!

    ”

    在兰州方面,也已解除了朱绍良部队的武装,并控制了飞机场。

    张学良和杨虎城扣留蒋介石后,为了说明真相,于12月12日上午向全国发出通电,电文说:“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淞沪协定》,屈辱于前,《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继之于后。

    凡属国人,无不痛心。

    近来国际形势豹变,相互勾结,以我国家民族为牺牲。

    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

    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7)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7)

    于此时机,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

    乃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

    自上海爱国冤狱爆发,世界震惊,举国痛愤,爱国获罪,令人发指!

    蒋委员长介公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

    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

    昨日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唆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

    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西北军民一致主张如下:(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派共同负责救国。

    (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

    (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之政治自由。

    (七)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

    (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以上八项为我等西北军民一致之救国主张,望诸公俯顺舆情,开诚采纳,为国家开将来一线之生机,涤以往误国之愆尤。

    大义当前,不容反顾。

    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

    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临电不胜待命之至。”

    张、杨通电集中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和要求,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篇重要文献。

    12日上午10时,西安各报便出了号外,捉蒋消息立即传遍全市,大街上挤满了人,人们一边走一边欢呼,青年学生更是兴高采烈,不自觉地形成了一股股的游行队伍。

    张学良在发动兵谏时,于12月12日晨5时致电毛泽东主席,称“吾等为中华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计,不顾一切,今已将蒋介石及其重要将领陈诚、朱绍良、蒋鼎文、卫立煌等扣留,迫其释放爱国分子,改组政府。

    兄等有何意见,速复,并望红军全部速集于环县一带,以便共同行动,防胡(宗南)敌北进。”

    捉住蒋介石,张、杨二人兴奋不已,但如何处理后事,二人一时又拿不出什么好主意,心情很快变得沉重起来。

    他们联名给中共中央打电报,请派代表团到西安共商大计。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2月13日在保安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对西安事变后的局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12月15日,中共中央以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红军领导人的名义致电南京政府,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12月16日组成以周恩来副主席为首,包括叶剑英、秦邦宪、李克农的代表团飞抵西安。

    12月19日向全国发出了《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通电》。

    同时为了应付南京的“讨伐”,将红军南调至西安附近的泾阳、三原、淳化、咸阳一带,红17军团挺进到西安东南的蓝田,以支援东北军和17路军。

    张、杨捉蒋的消息传到南京后,南京党政军大员乱作一团,有的悲,有的暗中高兴。

    军政部长何应钦感到这是夺取委员长一职的难得机会,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力主讨伐,企图用飞机炸死蒋介石。

    12月12日下午,他召集党政军首脑开会,交换意见,当晚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委员会,通过了武力讨伐的决定;又给在德国“养病”的亲日派首领汪精卫发电,促其立即回国。

    亲日派的这些举动,引起了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等人的强烈反对。

    事变当天,宋美龄、孔祥熙等还在繁华的上海享乐,第二天一早便赶紧来到南京。

    他们力主以和平方式营救蒋介石,坚决反对何应钦等人所做出的决定。

    在宋美龄的强烈要求下,孔祥熙以行政院的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37_37985/5745446.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