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_分节阅读 12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勒凯夫。

    原来阿尼姆胆小谨慎,只想保住突尼斯桥头堡,不敢下大赌注、争取大胜利,夺回北非的主动权。

    他担心北面的英军会抄自己的老窝,不敢集中兵力于南线,向西北方向袭击盟军侧后。

    他见德军初战获胜,就急令第10装甲师北上进攻英军的正面。

    隆美尔得知第10装甲师北上,勃然大怒。

    但他无权指挥阿尼姆,自己手下只有经过2000公里长途跋涉,精疲力竭的步兵,只得电告远在罗马的上级凯塞林元帅,说阿尼姆的命令是“骇人听闻、不可思议的鼠目寸光之见”。

    凯塞林元帅支持隆美尔,但凯塞林的直接上司、意大利总参谋长却支持阿尼姆。

    两人争执不下。

    凯塞林最后说服意大利人,同意隆美尔使用两个装甲师在特贝萨和勒凯夫之间进攻。

    凯塞林以为隆美尔能按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这个灵活的命令。

    但隆美尔却浑然不知,读完命令后大失所望,沮丧之极。

    他率部也向北折,在卡塞林山口又把美国人打得抱头鼠窜,接着就遇到了英军。

    隆美尔虽然能挡住英军,但遇到的抵抗力越来越强。

    隆美尔知道自己原先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样厮杀下去,在装备、人员上均居劣势的德军将无法脱身,而背后的英将蒙哥马利正步步逼近。

    他没有信心了,于是在2月22日下令撤退。

    德军悄然撤走,艾森豪威尔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

    在短短的一星期内,德军损失2000人,而盟军损失则近1万。

    3万之众的美国第2军损失1/5,达6500人。

    损失坦克183辆、装甲车194辆、大炮208门,卡车和吉普车512辆。

    7.大西洋海战(6)7.大西洋海战(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名将奥马尔·布莱德雷在回忆起这次战役时写道:“即使经过这么多年之后,每当我回想起那次灾难性事件时,就感到痛心不已。

    在美国陆军引以自豪的全部历史中,这可能是最不光彩的一页。”

    盟军在突尼斯的虚惊过去了,北非德意军队穷途末路,必死无疑。

    但大西洋的万里洋面上,此时此刻却险象丛生,一场关系到盟军生死存亡的反潜战——大西洋海战,达到了高潮。

    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烟波浩淼的大西洋成为欧洲、美洲新纪元的摇篮,孕育出以海洋为基础的大英帝国和迅速崛起的美利坚合众国。

    大西洋给两岸的两个英语国家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带来了巨额财富,成为联系新旧大陆的生命线。

    为了保卫这条生命线,英国历届政府耗费巨资,保持着一支规模庞大、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海军,不惜以战争来维护海上霸主的地位。

    靠着英国皇家海军的大炮巨舰,幼年的美国躲过了欧洲列强的侵扰,发展成一个面向两洋、生机勃勃的庞然大物。

    大西洋是英国的生命之源,是美国在欧洲发挥威力的必经之路,因此也成为两国的欧洲敌国——德国的攻击目标。

    德国是大陆国家,直到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后,才着手建设远洋公海舰队,企图有朝一日与英国海军一决雌雄,把德意志帝国扩展到全世界。

    结果引发了英德海军的竞争,成为诱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水面舰只显示出优越的性能,在数次海战中给英国海军造成很大伤亡,但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德国海军龟缩在港口,只能派军舰到海上游击,袭击协约国的商船,但效果不佳。

    然而潜艇的发明,给德国海军注入了生机。

    战前无人一顾的潜艇在二次大战中大显神威,一艘德国潜艇竟在半小时内连续击沉3艘英国巡洋舰。

    一筹莫展的德国海军如见到救命稻草,抓住潜艇这个新型武器,在大西洋发起“无限制潜艇战”,想截断英国与外界的联系。

    德国潜艇频频得手,却惹火了奉行公海自由航行原则的美国,把美国拖入对德作战的行列。

    英国一度被潜艇弄得焦头烂额,后来发明了对付潜艇的办法——护航制度。

    英国人将商船编成船队,小的有数艘,大的有数十艘,用军舰护航。

    此时的潜艇航速低,水下航行距离短,因此无法对付护航队。

    英国人制服了潜艇。

    但英国人没有掉以轻心,积极研制反潜武器,其成果是超声波水下探测仪——声纳。

    英国自恃有了护航制度和声纳,潜艇今后已无用武之地,在1935年同意德国可以拥有潜艇(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德国不得拥有潜艇)。

    同时把自己有限的资金都用于修造战列舰、航空母舰和巡洋舰等大型舰只,而不注意驱逐舰、护卫舰等护航舰艇。

    德国海军也持同样观点。

    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觉得潜艇无用,在希特勒上台后,把大部分资金用于修造战列舰等大型水面舰只,偷偷建造超级战列舰“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

    因此在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时,德国只有57艘潜艇,其中适于大西洋作战的远程潜艇仅2l艘。

    在一片潜艇无用的议论声中,只有一个人坚信潜艇是能制服英国人的惟一武器,是德国海军的发展方向。

    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希特勒继承人的德国海军总司令的卡尔·邓尼茨。

    卡尔·邓尼茨中等身材,结实、匀称,金发碧眼,是戈培尔笔下典型的日耳曼人。

    他在1943年1月以前是德国潜艇部队司令,但却是在水面舰艇上开始其海军生涯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邓尼茨在黑海的一艘德国巡洋舰上服役,后来被调到潜艇上任艇长。

    1918年10月,邓尼茨的潜艇在马耳他附近袭击一支英国护航船队时被击沉。

    他最后一个离开即将沉没的潜艇,很快就被英国军舰救起,送到战俘营。

    一个月后,战争就结束了。

    德国海军基本被战胜国遣散,但邓尼茨没有走。

    他在苦思冥想德国战败的原因,琢磨有何办法能制服英国。

    时间一年年过去了,邓尼茨的职务也慢慢提升,当上了轻巡洋舰舰长,指挥军舰做环球航行。

    邓尼茨对付英国的办法也慢慢形成体系了。

    邓尼茨认为:只要德国想恢复其战前的地位,就必定与奉行均势政策的英国发生冲突。

    英国是以海洋为生存基础的岛国,资源匮乏。

    德国陆军对付这样的国家无能为力。

    要制服英国只能靠海军。

    但德国海军水面舰只即使实力与英国海军相等,在作战中也将处于不利地位。

    其原因是德国的地理位置不利。

    英国是岛国,良港遍及全国,能直接通往大洋,全球各地都有英国海军基地,而德国只有从北海驶入大西洋。

    若想切断大西洋交通线,扼杀英国,德国海军必须冲破北海和设得兰群岛的英国海军封锁线。

    7.大西洋海战(7)7.大西洋海战(7)

    在交战中,英国海军可以集中兵力,形成优势,英受伤舰只可以直接驶回基地修理;德国海军却得孤军奋战,并带着受伤舰只重新冲破封锁线返回基地。

    因此,大型水面舰只不是德国海军的发展方向,德国海军的方向应是潜艇。

    潜艇可以悄悄穿过北海进入大西洋。

    由于潜艇航速低,不宜攻击速度快的军舰,其目标应是速度慢的商船。

    要集中兵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击沉最大限度的商船,造成英国商船短缺,中断航运,无法运进粮食和原料,最后被迫屈服。

    要击沉商船并保存自己,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付护航船队和声纳。

    邓尼茨从切身的经验中体会到,单艇水面攻击危险极大,效果甚低;水下攻击不但效果差,还易被声纳探测到,而遭深水炸弹的攻击。

    多艘攻击则有一系列通信和指挥上的难题有待解决。

    1935年,邓尼茨带着这些问题走马上任,出任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司令。

    邓尼茨一上任就亲自随潜艇出航,组织演习,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发现声纳不能对付水面航行的潜艇。

    潜艇的侧影小,夜间在水面行驶时难于用肉眼发现。

    同时水面航行的潜艇可以进行潜艇之间、艇陆之间的无线电联系。

    经过一系列的实践,邓尼茨终于探索出对付护航船队和声纳的办法:一艘潜艇白天在水下或水面跟踪船队,夜间发起多艇水面高速鱼雷攻击,尔后快速撤离。

    这种多艇水面进攻战术被称做“狼群”战术。

    邓尼茨的潜艇部队把“狼群”战术练得炉火纯青。

    邓尼茨见“狼群”战术已有眉目,就上书海军司令雷德尔和希特勒,要求重点建造潜艇,但被拒绝。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水面舰只、潜艇就在公海上袭击商船。

    德国潜艇首开纪录,击沉“雅典娜”号邮轮,拉开大西洋战役的帷幕。

    不久,邓尼茨战前对德国大型水面舰只的预言就被证实。

    德国水面舰只根本无力击败英国海军,对商船的袭击也得不偿失。

    1939年12月,在南大西洋、印度洋袭扰并击沉多艘商船的德国袖珍战列舰“斯佩伯爵”号,被3艘英国巡洋舰发现。

    英舰不畏强敌,在南美乌拉圭拉普拉塔河河口外,与德舰展开激战。

    “斯佩伯爵”号的排水量超过3艘英舰的总和,火炮口径也很大,把3艘英舰打得千疮百孔,大火熊熊,但自己也弹痕累累,退到乌拉圭领海避难。

    大西洋上的英舰闻讯赶来。

    “斯佩伯爵”号舰长格兰斯道夫眼见无法逃脱,下令炸沉军舰,后来自己也开枪自杀。

    雷德尔秘密建造的“俾斯麦”号战列舰排水量达4万多吨,装有口径15英寸的巨炮8门。

    1941年5月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在京特·吕特延海军上将的指挥下,溜出波罗的海,先到了被德军占领的挪威。

    然后沿挪威海岸北上,再向东从冰岛以北折向南,进入格林兰岛和冰岛之间的丹麦海峡,准备继续南下,在繁忙的北大西洋航线好好捞一把。

    英国情报部门早就密切注视着这艘巨舰。

    “俾斯麦”号刚一出航,就被发现。

    英国海军急令“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还在试航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北上迎战。

    5月23日清晨,英德四舰在冰冷的丹麦海峡南端相遇,在相距不到10英里的距离上开始互相射击。

    “俾斯麦”号的第二次齐射正中“胡德”号左舷中部,一枚1吨重的穿甲弹撕裂了“胡德”号的装甲,钻入尾炮塔弹药仓。

    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48万吨重的“胡德”号被炸成两截,炮塔也飞上了天,不到一分钟就沉入冰海之中,1419名船员仅3人生还。

    “威尔士亲王”号也中数弹,只得施放烟幕逃走。

    “俾斯麦”号大获全胜,但也中了“威尔士亲王”号的几发炮弹。

    其中一发打漏了油槽。

    吕特延海军上将不顾自己已被发现,继续向南航行,还想捞一下。

    “胡德”号被击沉的消息震惊了英国朝野。

    英国所有的战列舰、航空母舰都向“俾斯麦”号围去。

    5月26日晚,一队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鱼雷飞机发现了这艘巨舰,投下鱼雷。

    其中一枚击中尾舵车区。

    “俾斯麦”号的舵被卡住,无法转动,军舰只能在海上打转。

    第二天,英国战列舰“纳尔逊”号赶来,巨炮发出怒吼,把“俾斯麦”号打成一堆废铁,最后用鱼雷把它和吕特延海军上将一起送进了海底。

    “俾斯麦”号沉没后,德国的大型水面舰只就偃旗息鼓,畏战不出。

    “俾斯麦”号的姊妹舰“提尔皮茨”号躲在挪威的峡湾里,主炮一弹未放,最后被英国飞机炸沉。

    德国的水面袭击舰只计划彻底失败了,而邓尼茨的“狼”们却频频得手。

    战争刚爆发,德国潜艇就在北海把英国航空母舰“勇敢”号送到了海底。

    1939年秋天,u—47潜艇在艇长普莱恩的指挥下,竟溜进英国海军本土舰队锚地斯帕卡湾,向英国战列舰“皇家橡树”号发射了两次鱼雷齐射。

    7.大西洋海战(8)7.大西洋海战(8)

    英舰发生大爆炸,沉没了。

    邓尼茨没有留恋于攻击英国军舰,而把所有能远航的潜艇都派到大西洋,袭击商船。

    可惜邓尼茨的潜艇太少,还不能把“狼”变成“狼群”。

    1940年夏天,法国和挪威落入德国之手。

    邓尼茨急不可待,把所有潜艇转移到法国和挪威港口,把那些续航能力相近的潜艇也派到大西洋。

    英国人开始尝到护航舰只不足的恶果了。

    丘吉尔急忙请求罗斯福把50艘美国退役驱逐舰送给英国,英国把在大西洋上的八个海军基地租借给美国,以暂时度过难关。

    罗斯福总统深知英国的难处,不仅送给英国驱逐舰,还在1941年4月下令尚处于中立的美国为西经25°的船只护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37_37985/5745532.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