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_分节阅读 15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则惨遭杀害,造成骇人所闻的卡廷事件。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

    9月17日,根据苏德秘密议定书,苏军开进波兰东部。

    开始时进行了一些战斗,双方互有伤亡。

    后波军总司令雷兹·斯米格雷命令波军不要抵抗。

    经双方谈判,如波军放下武器,苏军保证波兰官兵人身自由。

    结果有24万多名波兰官兵向苏军投降了。

    这些人经过甄别分类,很多普通士兵都被遣散回家了。

    但有十几万人被押送到苏联,其中14700多名高、中级军官和其他有地位的人士被分别关在3个集中营里:科泽尔斯克集中营(位于奥廖尔附近)、斯塔罗别利斯克集中营(哈尔科夫附近)和奥斯塔什科夫集中营(加里宁附近)。

    另有11万名波兰公民被关在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西部的其他集中营里。

    例如,科泽尔斯克集中营关有4727人。

    其中有4名将军,1名海军少将,约100名上校和中校,300名少校,1000名上尉,2500名中、少尉,500多名见习尉官。

    200多名空军军官,50名海军军官,此外还有2l位大学教授和教师,300名内外科医生,几百名法官、律师以及工程师、教师、作家、诗人、新闻工作者、工业家和商人等。

    1940年3月,苏联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给联共(布)中央和斯大林写信,建议对被俘的波兰军官和其他波兰人总共约26万人予以枪决。

    信中说,在战俘营中,总共有14736名前军官、官员、地主、警察、宪兵等;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地区监狱,关押的是前军官、警察、特工、各类反革命分子和叛徒等。

    “鉴于上述所有人员都是苏联政权的顽固不化、死不改悔的敌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认为,必须对14700名战俘及被关押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地区监狱中的11万名各类……

    人员,以特殊方式处理,处以极刑:枪决。”

    贝利亚的这份报告共4页,在上面签名同意的有斯大林、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和米高扬;在报告边上签名同意的有加里宁、卡冈诺维奇。

    根据这份报告,1940年3月5日,联共(布)政治局举行第13次会议,就上述处决波兰战俘问题做出决定。

    由斯大林签发的这个决定的措词,与贝利亚的报告内容几乎完全相同。

    1940年4、5月间,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的秘密警察开始执行任务。

    他们对3个集中营进行了清理,把448名战俘转移到另外一个集中营,其余14万多名波兰军官和其他人等则惨遭杀害。

    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关押的11万名波兰公民中,也有7305人惨遭毒手。

    究竟处决了多少波兰人,说法不一。

    1959年3月3日,苏联克格勃主席谢列平在给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的报告中,列举了确切的被杀者数字。

    这个报告说:“根据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三人特别小组决定,枪决了21857人。

    其中在卡廷森林(斯摩棱斯克地区)4421人,在斯塔罗别利斯克集中营(在哈尔科夫附近)3820人,在奥斯塔什科夫集中营(加里宁地区)6311人,在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其他集中营和监狱中共处决了7305人。

    所有消灭上述人员的行动都是根据苏共中央1940年3月5日的决定采取的。”

    16.进军东欧(2)16.进军东欧(2)

    例如,在斯摩棱斯克西面12公里的卡廷森林中,苏联秘密警察偷偷地把波兰军官运到这里,用手枪一一处死。

    然后挖几个大坑,把这些波兰军官的尸体埋入坑中,上面栽着杉树。

    有一个大坑长28米,宽16米,里面埋着3000名波兰军官的尸体,分12层码着。

    死者都穿着军装,有的还被绑着。

    他们都是由手枪从脑后射死的。

    身上还有个人信件。

    苏联内务部秘密警察干完了这些惨绝人寰的卑鄙勾当,就以为万事大吉了。

    1941年7月,德军占领了斯摩棱斯克。

    1943年4月13日,柏林广播电台播出了一个消息,说他们从斯摩棱斯克得到了报告,当地居民向德国当局指明,布尔什维克在卡廷森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处决,有1万名波兰军官被苏联国家秘密警察杀害了。

    德国人进行挖掘,结果就发现了上述惨状。

    德国还要求中立国家派医学代表团去调查。

    4月5日,苏联塔斯社发表声明,说争议中的波兰战俘被拘留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几个集中营里,从事道路建筑。

    德军到来时来不及把他们撤走,结果落入德国人手中。

    如果他们被发现已遭杀害,那就是说他们是被德国人杀死的。

    德国人为了挑衅,硬说这是苏联当局干的。

    波兰流亡政府被卡廷惨案吓呆了。

    它要求设在瑞士的国际红十字会派代表团去调查,并要求苏联政府确切说明波兰军官的下落。

    国际红十字会同意德国和波兰的请求,准备进行调查,但认为苏联必须参加,苏联拒绝了。

    4月25日,苏联政府宣布与波兰流亡政府断交,因为后者同德国人一起诬陷苏联。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这事不了了之,成为悬案。

    纽伦堡国际法庭也未对此案做出裁决。

    1980年以后,波兰报刊开始提出卡廷事件问题。

    1985年4月底,波兰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与新任苏共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举行会谈。

    双方同意,表示要解决波苏关系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

    1990年4月,雅鲁泽尔斯基访苏时,塔斯社发表声明,正式承认将近15万名波兰军官被屠杀是“斯大林主义的严重罪行之一”;苏联方面对卡廷悲剧“深表遗憾”。

    1992年10月14日,叶利钦总统的特使、俄罗斯国家档案委员会主席皮霍瓦专程前往华沙,向波兰总统瓦文萨递交了有关卡廷事件的两包“绝密档案”(复印件),总共20个文件。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由斯大林签署的同意枪决14700名波兰军官和11万名波兰公民的决定(已如上述)。

    波兰政府立即将其中几个重要文件公开发表。

    至此,2万多名波兰军官和公民惨遭杀害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在谈完这个悲惨的历史插曲之后,我们再回到正史上来。

    另一方面,波兰共产党人于1942年1月在华沙成立了波兰工人党(原来的波兰共产党于1936年被共产国际错误地解散了),同时建立武装部队司令部,着手组建人民近卫军,抗击德国法西斯占领者。

    此外,一些流亡在苏联的波兰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也组成“波兰爱国者联盟”,请求苏联政府帮助建立波兰军队,以便打回老家去,光复祖国。

    1943年5月,新型的波兰军队在苏联国土上又建立起来。

    到1944年7月,这支波军已发展为两个军(含6个师),总计10万多人。

    1943年12月31日至1944年1月1日,波兰工人党和人民近卫军的代表、波兰社会党左派、农民党和民主党的代表以及知识分子左派的代表等,在华沙秘密召开“全国人民代表会议”,选举鲍列斯瓦夫·贝鲁特(波兰工人党)为主席。

    会议决定把国内的武装力量统一起来,正式组成人民军。

    1944年人民军发展到5万人。

    1944年7月底,“全国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团与流亡在苏联的“波兰爱国者联盟”达成协议,决定成立全国临时执行机构。

    7月21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华沙秘密开会,决定成立“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临时行使政府职权。

    7月22日,在刚刚解放的东部小镇赫乌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正式成立,不久就迁往卢布林。

    7月23日,莫斯科电台广播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的《告波兰人民书》,史称《九月宣言》。

    宣言宣布,“全国人民代表会议”是波兰政权的惟一基础,也就是说,伦敦流亡政府已失去了合法地位。

    7月29日,设在苏联的“科希秋什科”电台用波语广播了下列节目:“华沙,这个从未屈膝投降、从未停止战斗的城市,行动时刻到来了……

    通过巷战,在房屋里、工厂里、商店里进行战斗,我们将使最后解放的时刻日益接近,我们将保护国家的财富和兄弟同胞的生命。”

    在此后几天里,这家电台一再对华沙居民发出呼吁:“华沙的人民,武装起来!进攻德国人!……

    帮助红军渡过维斯瓦河。

    传递情报,指明道路……”

    在这种形势下,由波兰流亡政府领导的波兰国家军司令部认为,6、7月间,德军在白俄罗斯连遭失败,25个师被歼,3周之内后退300英里;紧接着,在布格河和维斯瓦河之间又遭失败。

    16.进军东欧(3)16.进军东欧(3)

    德军缺乏预备队,他们已不可能夺回东线的主动权。

    红军在人数和速度方面都占优势,他们能够渡过维斯瓦河,占领西岸,准备向奥得河进军。

    在维斯瓦河中游,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拥有绝对优势,步兵为3比1,坦克和大炮为5比1,德军处于劣势。

    波兰国家军认为,德军面临两种选择:他们或者不经战斗而放弃维斯瓦河和华沙,或者是控制局势,保卫维斯瓦河,为华沙而战。

    国家军总司令科莫罗夫斯基(化名博尔)将军得出结论,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国家军都应在适当时机进攻华沙的德军。

    在第二种情况下,这将缩短控制首都的战斗,付出最低限度的牺牲;在任何情况下都将使国家军作为主人和自己家里的主事者去迎接红军。

    7月25日,博尔将军得到了伦敦流亡政府任命的代表、副总理杨科夫斯基的同意,原则上决定在华沙进行战斗。

    同时他们还把这个决定提交波兰地下议会,并得到了它的同意。

    总司令博尔把决定告知华沙地区司令克鲁西尔(化名蒙特尔)上校,命令他准备行动。

    波兰起义者面对的敌人,在数量上旗鼓相当;在武器和技术装备方面,德国人占绝对优势。

    而且他们还能召唤空军和坦克部队的支援,国家军则无此后盾。

    华沙地区的国家军约38万人,其中有4000名妇女。

    指挥系统是:全市分为7个区和1个郊区,每区再分为若干小区。

    他们拥有步兵的轻重武器,但严重不足,弹药可供7天的战斗。

    此外,在华沙市内还有几百名极右翼民族主义者的队伍和波兰工人党领导的人民军。

    这些武装人员后来也同国家军一起战斗。

    华沙地区的德军约有4万人,两边几乎人马相当。

    7月31日下午,在国家军司令部里,华沙地区司令蒙特尔上校报告说,德军在维斯瓦河东岸的桥头堡已被苏军坦克突破,德军防御已呈瘫痪状态。

    苏军先遣部队已占领华沙郊区若干地方(后来查明,这个消息是不准确的)。

    根据这个报告,总司令博尔命令蒙特尔上校于8月1日下午5时向德国人发动进攻。

    当天(7月31日)下午6时30分,蒙特尔上校向他指挥的部队发出了作战命令。

    按照蒙特尔的命令,国家军都集中到指定的地点。

    8月1日下午5时,国家军开始向事先定好的目标发起进攻。

    几分钟内,华沙完全淹没在炮火声中。

    街上德军的巡逻部队遭到攻击,并被解除了武装,许多目标都被占领。

    8月2、3日,国家军继续进攻,开始攻击德军战术据点。

    但因缺乏重武器,无法摧毁钢筋混凝土工事,收效甚微。

    双方伤亡都很大。

    波兰人缴获了不少武器和弹药,但德军抵抗非常顽强。

    战斗越激烈,弹药消耗越多,伤亡也越大。

    波兰国家军开始感到弹药和武器不足,加以8月2、3日两天的战斗结果令人失望,这一切不能不影响进攻势头。

    最使人失望的是,维斯瓦河东岸苏德两军交战的枪炮声逐渐减弱,到8月4日,完全停止了战斗。

    华沙上空也看不到苏联的飞机。

    蒙特尔上校考虑到这些因素,同总司令商量后,命令部队从8月5日起转入防御。

    在起义的最初阶段,国家军控制华沙的3/5地区。

    华沙的德军城防司令施塔赫尔反应迟钝,直到8月4日才宣布全市戒严。

    但当起义的消息一传到希特勒和希姆莱那里,这两个老狐狸马上做出反应。

    8月2日,希特勒任命党卫军的高级将领巴赫—齐列夫斯基为华沙城防司令,负责镇压起义。

    这是一个专门对付游击队的刽子手,他率领一帮长于此道的杀人犯前往华沙。

    希姆莱向华沙火速派出增援部队。

    其中一个旅是由刑事罪犯组成的亡命徒,两个旅是在战争中先后投降的苏联各族官兵。

    此外还给华沙德军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37_37985/5745560.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