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全集_分节阅读 24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字取得再好也没有了,一来恭颂皇上好比周文王、

    汉光武,二来显得大人既如姜太公这般文武全才,又如严子

    陵这般清风高雅。对,对,咱们以后就叫它为钓鱼岛。”

    韦小宝笑道:“只不过我这通吃侯要改为钓鱼侯了,日后

    再晋升官进爵,叫作甚么钓鱼公,口采就不怎么好了。”施琅

    笑道:“渔翁得利,大有所获,口采好得很啊。”韦小宝点头

    道:“皇上封了我做通吃伯、通吃侯,我觉得倒也好听,我的

    几位夫人却不大乐意。日后奏请皇上改名为钓鱼侯,说不定

    大家都高兴了。”

    施琅肚里暗暗好笑,心想:“甚么通吃伯、通吃侯,都是

    皇上跟你寻开心的,只当你是个弄臣,全无尊重之意。就算

    改为钓鱼候,又有甚么好听了?”口中却道:“自古道渔樵耕

    读,渔翁排名第一,读书人排在第四。钓鱼公、钓鱼王的封

    号,可比状元翰林尊贵得多。”

    至于这钓鱼岛是否就是后世的钓鱼台岛,可惜史籍无从

    稽考。若能在岛上找得韦小宝的遗迹,当知在康熙初年,该

    岛即曾由国人长期居住,且曾派兵五百驻扎。

    不一日,韦小宝乘坐施琅的旗舰,来到台湾,在安平府

    上岸。沿途林兴珠和洪朝指点当年郑成功如何进兵,如何大

    破红毛兵,韦小宝听得津津有味。施琅既带了他来台湾,他

    言语之中也就不再讥讽了。

    施琅在将军府中大张筵席,隆重款待。饮酒之际,忽报

    京中有谕旨到来。

    施琅忙出去接旨,回来脸色有异,说道:“韦大人,上谕

    要弃守台湾,这可糟了。”韦小宝道:“那为甚么?”施琅道:

    “上谕令卑职筹备弃守台湾事宜,将全台军民尽数迁入内地,

    不许留下一家一口。卑职向传旨的使臣请问,原来朝中大臣

    建议,台湾孤悬海外,易成盗贼渊薮,朝廷控制不易,若派

    大军驻守,又多费粮饷,因此决意不要了。”

    韦小宝沉吟半晌,问道:“施将军可知朝中诸位大老真正

    的用意是甚么?”施琅一惊,颤声道:“难道……难道伍子胥

    甚么的话,已传到了北京?”韦小宝微笑道:“常言有道:好

    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朝廷担心将军真要做甚么‘大明台

    湾靖海王’,那也是有的。”

    施琅道:“那……那怎么办?台湾百姓数十万人,在这里

    安居乐业已有数十年,一古脑儿迁去内地,叫他们如何过日

    子?倘若勒逼迁移,必生大变。何况大清官兵一走,红毛兵

    跟着又占了,咱们中国人辛辛苦苦经营的基业,拱手送给红

    毛鬼,怎叫人甘心?”

    韦小宝沉吟半晌,说道:“这件事儿,我瞧也不是全无挽

    回的法子。皇上最体恤百姓的,将军只须为百姓请命,说不

    定皇上就准许了。”施琅略觉宽心,说道:“不过倘若朝廷里

    已有了甚么风言风语,卑职这般向皇上请陈,似乎不肯离台,

    显得……显得忠诚之心有点儿不大够。”韦小宝道:“这当儿

    你只有立即前赴北京,将这番情由面奏皇上。你既到了北京,

    甚么意图在台湾自立为王的谣言,自然再也没人相信了。”

    施琅一拍大腿,说道:“对,对!大人指教得是,卑职明

    天就动身。”突然灵机一动,说道:“台湾的文武官员,就请

    大人暂且统带。皇上对大人是最信任不过的,只要是大人坐

    镇台湾,朝中大臣谁也不敢有半句闲话。”

    韦小宝大喜,心想在台湾过过官瘾,滋味着实不错,笑

    道:“你不得圣旨,擅自将兵马大权交了给我,皇上怪罪起来,

    却又如何?”

    施琅一听,又大为踌躇,寻思:“他是陈近南的弟子,反

    逆天地会的同党。皇上虽对他宠幸,这些年来却一直将他流

    放在通吃岛上,不给他掌权办事。他一得兵马大权,要是联

    同天地会造反作乱,我……我这可又死罪了。”转念一想,已

    有了计较:“我只须将全部的水师带去,他就不敢动弹。他如

    大胆妄为,竟敢造反,水师回过头来,立即将他平了。”当即

    笑道:“兵马大权交给别人,说不定皇上会怪责,交给大人,

    那是百无禁忌的。”

    当下酒筵草草而终。施琅连夜传令,将台湾文武大员召

    来参见韦小宝,由他全权指挥,便宜行事;又请师爷为韦小

    宝写一道奏章,说是忧心国事,特来台湾暂为坐镇,俾朝廷

    无东顾之虑,请赦擅专之罪;又说台湾百姓安居已久,以臣

    在台亲眼所见,似以不撤为宜。

    诸事办毕,已是次日清晨,施琅便要上船。韦小宝问道:

    “有一件大事,你预备好了没有?”施琅道:“不知是甚么大事?”

    韦小宝笑道:“花差花差!”施琅不解,问道:“花差花差?”

    韦小宝道:“是啊。你这次平台功劳不小,朝中诸位大臣,

    每一个送了多少礼啊?”施琅一怔,道:“这是仗着天子威德,

    将士用命,才平了台湾,朝中大臣可没出甚么力。”韦小宝摇

    头道:“老施啊,你一得意,老毛病又发作了。你打平台湾,

    人人都道你金山银山,一个儿独吞,发了大财。朝里作官的,

    哪一个不眼红?”施琅急道:“大人明鉴,施琅要是私自取了

    台湾一两银子,这次教我上北京给皇上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韦小宝道:“你自己要做清官,可不能人人跟着你做清官啊。

    你越清廉,人家越容易说你坏话,说你在台湾收买人心,意

    图不轨。这么说来,你这次去北京,又是两手空空,甚么礼

    物也不带了?”施琅道:“台湾的土产,好比木雕、竹篮、草

    席、皮箱,那是带了一些的。”

    韦小宝哈哈大笑,只笑得施琅先是面红耳赤,继而恍然

    大悟,终于决心补过,当下向韦小宝深深一揖,说道:“多谢

    大人指点。卑职这次险些儿又闯了大祸。”

    韦小宝召集文武官员,说道:“施将军这次上京,是为众

    百姓请命,假如不成功,大伙儿都要家破人亡。这请命费,难

    道要施将军一个人垫出来不成?各位老兄,大家赶紧去筹措

    筹措、摊派摊派罢!”

    施琅居官清廉,到台后不曾向民间取过金银。此刻韦小

    宝接手,第一道命令却便是大征“请命费”。台湾百姓听到内

    迁的消息后,正自人心惶惶,得知施琅依了韦爵爷之计,上

    京为百姓请命,求不内迁,这笔“请命费”倒是谁都出得心

    甘情愿。好在台湾民间富贵,只半天功夫,已筹到三十余万

    两银子。韦小宝命官库垫款六十余万,凑成一百万两,又指

    点他何人必须多送,何人不妨少送。施琅感激不尽,到当晚

    初更时分,这才开船。

    次日韦小宝升堂,向众官员道:“昨晚施将军启程赴京,

    这请命费算来算去,总是还差了一百多万。兄弟为了全台百

    姓着想,只好将历年私蓄,还有七位夫人的珠宝首饰,一古

    脑儿又凑了一百万两银子,交施将军带去使用打点。唉,在

    台湾做官,可真不容易,兄弟只不过暂且署理,第一天便亏

    空了一百万。我这可是倾家荡产,全军覆没了。”

    台湾府知府躬身说道:“大人爱护百姓,为民父母,真是

    万家生佛。除了公库垫款六十多万要还之外,韦大人这一百

    万两银子,自然也是要全台百姓奉还的。”

    韦小宝点头道:“你们每个人也都垫了银子,个个都弄得

    两袖清风甚么的,这个我也不是不知道。你们官大的垫了成

    万两,官小的也垫了数千两、数百两不等,大家齐心合力,为

    来为去,都是为了众百姓。这些垫款,自然也是要地方上归

    还的。咱们做父母官的,也不能向老百姓算利息,大家吃亏

    些,拿回本钱,也就算了,这叫做爱民如子。”

    众官大喜,一齐称谢,均觉得这位韦大人体贴下情,有

    财大家发,果然是一位好上司。

    韦小宝第一天署官,便刮了一百万两银子,此后财源滚

    滚,花巧多端,不必细表。

    过得数日,韦小宝吩咐备下祭品,到郑成功祠堂去上祭,

    要瞧瞧这位名震天下的国姓爷到底是怎么一副模样。

    来到祠中,抬头看时,只见郑成功的塑像端坐椅中,脸

    形椭圆,上唇、下唇及下颚均有短短黑须,双耳甚大,但眼

    睛细小,眉毛弯弯,颇有慈祥之意,并无威猛豪迈的英雄气

    概,韦小宝颇为失望,问从官道:“国姓爷的相貌,当真就是

    这样吗?”林兴珠道:“这塑像和国姓爷本人是挺像的。国姓

    爷是读书人出身,虽然是大英雄大豪杰,相貌却文雅得很。”

    韦小宝道:“原来如此。”见塑像两侧各有一座较小塑像,左

    女右男,问道:“那两个是甚么人?”林兴珠道:“女的是董太

    妃,男的是嗣王爷。”韦小宝道:“甚么嗣王爷?”林兴珠道:

    “就是国姓爷的公子,继任为王爷的。”韦小宝点头道:“啊,

    就是郑经了,跟郑克塽这小子倒也有些相像。我师父陈军师

    的橡呢?”林兴珠道:“陈军师没有像。”韦小宝道:“这董太

    妃坏得很,快把她拉下来,赶紧叫人去塑陈军师的像,放在

    这里陪伴国姓爷。”

    林兴珠大喜,亲自爬入神龛,将董太妃的塑像搬了下来。

    韦小宝向郑成功的神像跪下,磕了几个头,说道:“国姓爷,

    你是英雄豪杰,我向你磕头,想来你也受得起。这老虔婆坏

    了你的大事,每天陪着你,你必定生气,我帮你赶走,让我

    师父陈军师来陪你。”想到师父惨亡,不禁流下泪来。

    全台百姓对董太妃恨之入骨,而陈永华屯田办学、兴利

    除弊,有遗爱于民,百姓称他为“台湾诸葛亮”。郑克塽当国

    之时,谁都不敢说董太妃一句坏话,不敢说陈永华一句好话。

    此时韦小宝下了“除董塑陈”的命令,人心大快,又听说他

    在国姓爷像前磕头流泪,众百姓更是感激。虽然这位韦大人

    要钱未免厉害了些,但一来他是陈军师的弟子,台湾军民不

    免推爱,二来施琅带领清兵取台,灭了大明留存在海外的一

    片江山,因此上虽然“施清韦贪”,众百姓反觉这位韦大人和

    蔼可亲,宁可他镇守台湾,最好施琅永远不要回来。

    可是事与愿违,过得一个多月,施琅带了水师又回到台

    湾。

    韦小宝在岸边相迎,只见施琅陪同一位身穿一品大员服

    色的大官从船中出来。那大官还在跳板之上,便大声叫道:

    “韦兄弟,你好吗?这可想煞做哥哥的了。”原来是索额图。韦

    小宝大喜,抢上前去。两人在跳板上拉住了手,哈哈大笑。

    索额图笑道:“兄弟,大喜,大喜。皇上降旨,要你上北

    京。”韦小宝心中一喜一忧,寻思:“我如肯去北京,早就去

    了。小皇帝很是固执,他决不会向我投降的。我不答应打天

    地会,他就不会见我的面。”

    施琅笑嘻嘻道:“皇恩浩荡,真是没得说的,皇上已答允

    撤消台民内迁的旨意。”

    台湾众军民这一个多月来,日日夜夜都在担忧,生怕皇

    帝坚持要弃台湾,大家都说,皇帝的口是“金口”,说过了的

    话,决无反悔之理。施琅这句话一出口,岸上众官员听到了,

    忍不住大声欢呼,一齐叫了起来:“万岁,万岁,万万岁。”

    消息不胫而走,到处是欢呼之声,跟着劈劈啪啪的大放

    爆竹,比之过年还热闹得多。

    索额图传下旨意,对韦小宝颇有奖勉,命他克日赴京,另

    有任用。韦小宝谢恩毕,两人到内堂摒众密谈。

    索额图道:“兄弟,你这一次面子可实在不小,皇上怕你

    尚有顾虑,因此钦命我前来促驾。你可知皇上要派你个甚么

    差使?”韦小宝摇头道:“皇上的神机妙算,咱们做奴才的可

    万万猜不透了。”索额图将嘴巴凑到他耳边,低声说道:“打

    罗刹鬼!”

    注:据史籍所载,当时清廷决心弃台,已有成议,全仗

    施琅力争,大学士李雷又从中斡旋,这才决定设立官府,派

    置驻军。在当时似是小事,于后世却有莫大影响。当年施琅

    若不力争,清廷平服郑氏后即放弃台湾,将全台军民尽数迁

    入内地,则荷兰人势必重来,台湾从此不属于中国版图。因

    此其时虽有人指施琅为汉奸,但于中华民族而言,其力排弃

    台之议,保全此一大片土地于中国版图,功劳也可说极大。

    施琅曾奏减台湾地租田赋,康熙从其议,颇有惠于全台

    百姓。施琅次子施世纶,居官清廉,平民百姓和官员缙绅争

    执,施世纶必袒护平民,因此民间称为“施青天”,即后世说

    部《施公案》的主角。施琅第六子施世骠,为福建水师提督,

    康熙六十年驻台,史称“八月十三,怪风暴雨相逼为灾,兵

    民多死。世骠终夜露立,遂病,九月,卒于军中,下旨悼恤,

    赠太子太保。”此人在飓风袭台时通宵在外指挥救灾,因而病

    死,也可说是个爱民好官。

    韦小宝一怔之下,跳起身来,大叫:“妙极!”

    索额图道:“皇上说你得知之后,一定十分喜欢,果然不

    错。兄弟,罗刹鬼自顺治年间起,就占我黑龙江一带,势道

    十分猖獗。先帝和皇上宽洪大量,不予计较。那知罗刹鬼得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39_39035/5892695.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