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合订本_分节阅读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女孩的火柴,是安徒生灵魂的燃烧。

    一个人的名字等同甚至超越祖国的,应该首推丹麦。丹麦岛国,200多座岛屿舰队一般组成壮丽王国。安徒生的家乡在一座小岛的一个名叫欧登塞的小镇上。14岁来到哥本哈根,之后又居无定所、浪迹四方。作为一位作家,他的人生除去作品几乎就是脚印了。

    我的贴近安徒生,只能以我可能的方式。

    按照习惯,踏上一片土地先去寻找土地的灵魂。在市中心广场,我找到那尊举世闻名的铜像。铜像是雕塑家和安徒生面对面的创作。坐姿,侧面,仰首。左手倚杖,右手持书,食指夹在书页之间,铜像整体偏黑间以淡绿,唯有膝部明亮:那一方明亮是时间和孩子一道爬出来的。

    跟安徒生合影,众多的等待者沉静而耐心。最多的当然是孩子,孩子依偎安徒生是孩子的特权。

    长线码头岸边的美人鱼铜像是另一位雕塑家根据《海的女儿》创作并完成于1913年的作品。作品化金属为血肉,以忧郁之美与裸露之美与大海浑然一体。

    夜宿滨海小镇赫尔辛堡,下榻处距离大西洋—箭之遥,距离少年安徒生就读的语法学校也是一箭之遥!

    一侧是大海的声音,一侧是安徒生的声音,我倾听博大与博大对话。

    威姆兰特一座庄园是瑞典女作家、《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作者塞尔玛·拉格洛夫的家。简洁的小楼是抽象的白鹅,楼前的雕塑是具象的白鹅。女作家3岁骨疾,卧床多年始能支撑手杖彳亍前行。如此灾难竟然伴其一生,雪上加霜的是,还在她少年时代,因父亲酗酒卖掉庄园,母亲带着她寄人篱下艰辛度日,边写作,边教书,女作家暗下决心买回庄园。在担任10年地理教师其间,她写作大量优秀作品蜚声文坛,1904年,获瑞典文学院金质奖章,之后,政府请出她写作一部关于瑞典风光民俗的文学作品。山一步,水一步,风一步,雪一步,一位病弱女子只身拄杖,以足为掌,两年时间抚遍她的祖国。1907年,她写出她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作品面世,风靡欧洲。1909年,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这个奖项的瑞典作家。

    她的获奖演说是:“……我已过惯孤独隐遁的生活,尘世喧嚣对于我已是相当陌生了,一想到因为获奖而要我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一想到又要面对许许多多的人,我就惶恐不安。”

    买回庄园,她生活于蓝色宁静。

    孑然一生,她谢世于蓝色宁静。

    我看见手杖和皮鞋。手杖杖端磨损,右脚皮鞋的后跟,比左脚的短了大约两公分。

    对于石头,雕塑家拒绝解释。

    212座作品,600个人物,整体面积32万平方米,维格朗雕刻公园由《生命之桥》、《生命之泉》、《生命之柱》、《生命之轮》四个乐章组成。作品质地悉数为青铜、铸铁和花岗岩,一部无声的交响诗。

    心仪维格朗久矣。

    在巴黎,维格朗捧着《生命之柱》石膏小稿奔回祖国,交给首都市长审读。奥斯陆召开议会讨论并形成决议:故乡支持维格朗。等他毕业,让他实现他的艺术理想。之后,在市郊划出四个平方公里的土地并配以3名助手,年轻的维格朗远离喧嚣、厕身荒野,热泪纵横地举起人生第一锤。从1907年,到1942年,他孤独坚忍地在雕刻公园工作了36年。在华彩乐章《生命之柱》完成的第2年,雕塑家耗尽最后一滴心血,斧凿坠地,溘然辞世。

    《生命之桥》由58尊雕塑组成,其中一尊世称代表之作的《愤怒的孩子》。孩子大约四五岁,闭目、张嘴、握拳、顿足,是什么让一个孩子愤怒,满园生命为什么只有孩子敢于愤怒?

    对于大象的敬畏是最近几年的事。

    一则关于森林的电视节目说到大象,说到欧洲也有大象,说到大象毕生以沉默和跋涉保持尊严。一旦衰老,它就悄然离群索居直至去世。

    从那,我亲近大象雕塑。

    北极圈近处,有一家旧货商店。

    不知是我先发现它,还是它先发现我,抑或是我们同时发现,目光一旦邂逅就怦然心动、难舍难弃了:那是一尊大象,一尊象牙雕就的大象。它以纵向扁平和横向弯曲出类拔萃地把自己从恒河沙数一般的造型群落中剥离出来,神情告诉我安详,步态告诉我凝重,遍体洁白告诉我它从风雪深处走来,来自风雪,伫足路边,是为了在这个驿站等待?

    店主是一位亲切善良的老妇,为我的感慨感慨,为我的惊喜惊喜。

    自是,这尊大象就和我魂牵梦萦、形影不离了。

    我把大象作为座右铭,并把“以沉默和跋涉保持尊严”命名为“大象守则”。

    在飞机离开赫尔辛基的时候,我取出那只铁皮盒子,轻轻打开,大象已经安然入梦。

    它的梦,一定是跋涉之梦——在大地上多留一些脚印,与生命同步地沉默跋涉。

    本文摘自《讀者》2007年第01期p06

    顶尖领导的成功秘诀

    作者:桑顿

    《财富》杂志曾发表过一篇叫《我见过的最佳建议》的文章。那是一篇励志文章.很多人都非常喜欢。有一位教授还为此写了一本新书,名为《领导力——我见过的最佳建议》,书里面提到136名成功ceo、教练、咨询师、教授、经理、总裁、政府官员和宗教领导者,他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最佳的领导建议。

    下面这7条是领导们成功的共同秘诀:

    领导就是促使事情发生

    如果你想让某件事情在学校、在职场上或是在你的社交圈子里发生,就要尽全力去做.其间免不了琐碎的事情阻碍前进。

    约翰·巴尔多尼是《领导交流顾问》的作者,也是巴尔多尼咨询公司的创始人.这条经验源自他做医师的父亲。父亲教育他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同时.他的妈妈教导他要同情他人。所以,另一条领导名言诞生了:坚持做某事不应建立在损伤他人的基础上。

    倾听和理解问题。然后领导

    我们一次次听到:“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是有原因的。”或是像史蒂芬·柯维说的:“寻找理解,好过被理解。”作为一位领导者.首先要倾听问题,然后再去指导,这是田纳西州bun公司总裁兼ceo cordiaharrington给出的最有价值的建议。

    回答公司内每个人都想问的三个问题

    公司员工想让领导回答的三个问题包括:我们朝什么方向发展?我们如何到达那里?我的角色是什么?ahs公司总裁兼ceo凯文·诺兰相信。这三个问题回答得越明确,结果越让人满意。

    控制好目标,可以让你在当今动态的商业世界中任意驰骋

    全球对话中心和领导解决方案公司总裁、ceo及创始人debbe kennedy与大家分享了这条建议。

    她早年是ibm公司一名年轻的经理,被委派到当地营销办公室完成第一份作业。她的一位同事bookie把她叫到办公室.给她提出一个建议.这条建议至今让她记忆犹新。他说。工作、任务、职务以及公司会随着动态的商业变化而发生变化,他建议不要把目标树立在这几项上,应该不停地学习技能。使自己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

    他说的这四个技能包括思想能力,战略能力.高效执行的能力.以及保持行事高标准的能力。

    怀揣好奇心

    好奇心是持续进步的必要条件。有人给了the traveller前任执行副总裁及首席信息官marryjear thornton建议,让她去研究人、流程及结构。他教导她要保持好奇心。他经常提醒thorn.ton,进步是基于一部分思考.她学会了好奇.思考她公司的未来。明白现在。才能创造性地让人和组织接近梦想。

    听两方面的论据

    马萨诸塞州参议员及少数民族参议院领袖brian p.lees收到的最有价值的建议来自他的导师、美国参议员edward w.brooke.他告诉他要听得进去不同的意见.赞成的与反对的,都要用心去听。只听那些与你有共同背景和意见的人是愚蠢的。应该尊重那些反对你的人所阐述的观点.也许从他们的角度出发,那完全是对的。

    不仅听.还要和意见不同的人讨论,从教授到政府官员,从老人到学童.不仅要在商业中成为好的领导者,还要在你的社会圈子中成为有价值的成员。

    准备,准备,再准备

    如果你没有做任何准备.那么先要做好失败的准备。阿默斯特大学男子篮球教练dave hix.soil曾说过一句名言:“准备是获胜的自然规律。”hixson每年都会问他的团队:“你们想赢吗?”“你们准备好了吗?”

    好的建议来自不同渠道。包括父母、亲戚、咨询师、老板、工友、导师、教练和朋友。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记得向每个人开放,倾听他们的声音,但还要培养自己风格独特的领导力。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1期p56

    独自等待

    作者:廖恒

    在非洲的斯威士兰,我工作的医院坐落在漂亮、陡峭的莱邦博山的顶峰。在这里,人们为了看病,常常得走40公里或更远。

    每天早晨,医护人员搭上一辆小卡车或大蓬运货车,到那些极度贫困且急需医疗服务的社区为人看病。每次出发前,我都会买一些土豆、胡萝卜和苹果,给我们遇到的人。在非洲,医疗服务不仅意味着提供药物,也意味着提供食物。我常常会准备好一袋糖果,分发给在社区里遇到的那些可爱的孩子们。

    那天,我们来到一个孤儿家庭。在斯威士兰,这样的家庭有15000多家。在那个用木头搭成的棚里,我们发现了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她有着一双又大又亮的灰褐色的眼睛。她的名字叫坦兹尔。我从袋子里拿出一颗糖给她。她用当地的方言对我说了一句话。“医生,能再给我一颗吗?我要给我的妹妹。”同去的护士为我作了翻译。“当然可以”,我又给了她一颗。为一个肺结核患者做完治疗后,我们按原路返回,经过坦兹尔家的门前,我们向她说再见。让我们奇怪的是,坦兹尔没有吃我给她的第二颗糖的意思,而是把它留着。护士说:“这小女孩真聪明,她为自己要了两颗糖。”接着她又问了坦兹尔几个问题,我们都被深深地打动了。

    坦兹尔今年7岁。两年前,她的父母像这个国家的很多人一样,双双死于艾滋病。父母双亲的去世带给坦兹尔无尽的伤痛。可是,灾难常常结伴而行。父母离她而去的当年,坦兹尔与自己的妹妹失散,当时她的妹妹才3岁。坦兹尔再也没有见过妹妹。此后,不管谁给坦兹尔任何东西,如果不是给她两份,她都不会接受。两个胡萝卜,两个布娃娃,两颗糖,一个给她自己,一个留给很可能已不在人世的妹妹。事实上,在坦兹尔居住的小木棚里,我们看到了她收集的一堆旧东西,她希望有一天,她能把这些东西都给她的妹妹。

    我的一些朋友曾对我说,当他们看着非洲的这些孩子时,不知为什么,总会觉得这些孩子与我们的孩子不同,他们好像感觉不到痛,同样也感受不到爱。我也一直有相同的看法。但认识了坦兹尔后,我的看法完全改变了。现在我坚信,这些孩子的痛更深,爱亦更深。

    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被坦兹尔的故事深深地震撼着。回到住所后,一些同事告诉我,在斯威士兰,像坦兹尔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都在各自等待着他们生命中同样重要的人。有的是自己的父母,有的是兄弟姐妹,有的是祖父母。这些孩子都已经很长时间未与他们相见。虽然这种独自等待是一种煎熬,但我仍然相信,在这种等待中,孩子们都不是孤单的,因为有同一样东西一直陪伴着他们,那就是每个孩子居住的小木棚里放着的,他们一直收集的,准备有一天给自己亲人的一堆或大或小的旧东西。

    我想起了一首古老民歌里的一句歌词:“当我们饥饿时,爱能让我们活下来。”我祈祷上天,这句歌词能在坦兹尔,在其他很多像坦兹尔一样漂亮的小孩子的身上实现。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1期p15

    短信平台

    ●谦虚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伪装:更不是蔓杂人际关系中一张随时可以摘下的面具。真正的谦虚是智者智慧的彰显.是仁者豁达的写照。更是强者实力的表征。庸人难以触及。大家遮掩不住。(《谦虚的资格》)  天津/王静雨

    ●曾经年少轻狂,整日把“爱”挂在嘴边。真爱来临时却始终没能对心上人表露。是因为盖涩也是因为胆怯。直到人分两地。书信往来才知道原来彼此都曾动心动情。迟了、悔了、悟了:爱永远不会迟到。却会过期。(《爱永远不会迟到》) 福建/张梓华

    ●我们总爱编织情网.想要网住我们希望网住的人或事,可往往事与愿违.不是我们的“网”不结实。而是太结实了让人透不过气。爱若让被爱者疲惫,就是畸形的。爱不是束缚,而是理解。爱需要空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44_44413/6577030.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