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统天下_分节阅读 15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来传递情报。

    远在南疆的袁启文今天刚刚从南疆像京师传递了两份一模一样的情报,不同的是一份是使用八百里加急,而另一份便是使用信鸽的。八百里加急情报肯定是能够传递到京师的,而之所以使用信鸽袁启文主要是不担心担心信鸽在路上出现失误的问题,有着八百里加急在,信鸽纯粹就是作为一种看运气的手段。如果能够不失误的那自然是最好的了,这样便可以节省了很多的时间了。使用信鸽是为了求速度,而八百里加急便是为了以防万一了。

    从南疆到京师大概有两千多公里,如果使用八百里加急的话可能需要六到七天的时间,但是如果使用信鸽的话可能是需要两天的时间便可以将情报从南疆传递到京师。

    在朱厚照当太子的这几年时间里曾经为大明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信鸽传递系统。大明疆域有着万里之遥,有时候从遥远的边关传递信息即便使用八百里加急也是需要十几天的时间的,而十几天的时间当消息传到京师的时候很可能发生在边关的事情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而这个时候朝廷受到的消息却还是十几天之前的,无疑到时候将会对朝廷对事态的判断以及应对产生很多的麻烦。朱厚照当然是无比怀念无线电通信的,但是奈何现在的大明朝实在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朱厚照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求其他的方法了。为了尽量缩短长距离之间信息传递的时间朱厚照便选定了信鸽。

    信鸽出现在世界的军事史上的时间已经很早了,在中国经过了几千年的摸索其实早就已经形成了特有的信鸽传递的体系了,只不过以前由于信鸽的缺陷比较大所以人们的不重视,所以一直不能够使信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作用。但是对于朱厚照来说,虽然信鸽缺陷比较多但是只要不用它来传递那些不能够泄密的消息,信鸽的这些缺陷便可以不是那么的明显。

    在自己当太子的这几年里朱厚照找到了大量的培养信鸽方面的高手,然后用了几年的时间终于在大明建立起来一套完善的信鸽传递系统。

    这套信鸽传递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便是中短程信鸽传递系统。

    对于信鸽来说一般在三百公里左右为短程;五百公里到七百公里之间为中程。所以朱厚照便选择了一批具有爆发力强,飞行快速,但缺乏耐久力的信鸽作为这一距离传递的专用信鸽。

    而第二部分便是长距离信鸽传递系统了。两地相距距离在七百公里至一千五百公里之间的路程变为长距离路程了。作为这一距离传递信息的信鸽所具备的首要条件为飞行时耐久力必须得长久。

    第三部分便是超长距离的信鸽传递系统了,这一部分主要是用在边关之地。 超远距离便是两地相距超过一千五百公里以上的,在这个距离之内一般的信鸽肯定是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的。所以超长距离传递的信鸽要具备的首要条件便为飞行时耐久力强,以及具有能够在野外觅食、宿夜的自生能力特强。不过即便是这样当回来之后这些信鸽恐怕不休息一段时间也是不能够在使用了,也就是说基本上飞废了。

    现在大明的信鸽系统可使已经遍布全大明了,所以当袁启文的八百里加急还在路上飞奔的时候,那只信鸽便已经飞到了京师了。

    第二百一十一章 一触即发的较量正式开始

    只能说这一次袁启文很幸运,虽然经过朱厚照这几年加大力气培养,信鸽传递已经越来越准确了,但是事故还是时常发生,在平时经常出现信鸽飞着飞着便没了或者过了好几天之后才飞到目的地的情况发生。而这一次袁启文传递回来的情报竟然没有发生任何意外,这才不到一天的时间信鸽便已经飞了回来了。

    一只信鸽倒地能够飞行多少距离没有人能够测算出来,不过根据世界上有记载的有一只信鸽曾经飞行了约16090公里,这可是世界上飞行距离最远的信鸽了。而京师距离南疆之间的两千多公里和这个一比还是小巫见大巫。只不过为了保证最快的速度,朱厚照还是在超远距离的信鸽传递之上使用了三个信鸽轮换的的方法。超远距离的飞行显然不是一两天便能够完成的,之这期间信鸽在路上还需要不断的寻找食物以及休息,但是这些都会浪费很多的时间,而朱厚照也正是因为此便在超远距离之间的传递使用了三只信鸽轮换传递的方式,就像驿站一样,这一匹马凑从上一个地方跑到这里之后传递情报的人便会换一匹马接着跑。而这个信鸽也是,在超远距离的路途上设置两个中转站,当信鸽从出发地到达第一个中转站的时候信鸽便会停下来休息,而这个时候便会有人将信鸽身上的情报取出来放到另一只信鸽身上继续传递下去。就这样一直到达目的地。

    “扑哧扑哧”不断煽动翅膀的声音不断在北京城的上空响起,只见一直白色的信鸽从西面直入京师一直飞翔到了皇宫之中才听了下来。

    “殿下,边关急报。”负责接受情报的宦官很快便将信鸽身上携带的情报去了下来赶紧便跑来交给了朱厚照。大明律法凡边关急报不得耽搁便可,否则斩立决。

    “拿来。”一听说边关急报,朱厚照便心里一紧,然后赶紧的结果了那一份印着红色印信的情报。

    很快看过之后,朱厚照变松了一口气,没有太大的事情发生。上面写的东西便是袁启文向朱厚照禀报有关乌兹别克汗国的事情。

    对于整个费尔于纳盆地以及南疆乌兹别克人一直便有着很大的企图,为了获得这片土地乌兹别克人曾经多次组织骑兵深入费尔于纳盆地当中,只不过以前南疆的阿巴拜克实在是实力不够,所以对于乌兹别克人的挑衅行为采取忍让的态度。历史上费尔于纳盆地被乌兹别克人的占领也和阿巴拜克的这种态度不无关系。

    但是那都是以前了,现在整个南疆包括费尔于纳盆地在内都已经变成了大明的领土了,在这个时候乌兹别克人再次深入费尔于纳盆地那边是对大明的挑衅了。阿巴拜克可以忍了,但是大明却不会忍。

    所以对于乌兹别克人的挑衅袁启文和李端澄两人的态度都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他们赶来挑衅大明那大明也得还回去才行。

    不过虽然两人已经做了这样的打算了,但是在实施之前两人却不得不先向京师汇报。如果乌兹别克人大军来犯了出动军队抵御入侵便是两人可以绝对了的事情,但是像这种直接触动军队侵入他国的作法没有来自京师的授权或者默认两人是绝对不敢做的。这是很容易引起两国之间的战争的,两人还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呢。而且到时候说不定两人还会被人诬陷造反什么的,你没有经过朝廷的准许便擅自出动军队这不是目无朝廷、不是要造反是什么?

    灭了亦力把里和南疆的阿巴拜克政权是袁启文在来之前就已经得到了朱厚照的授权了,但是朱厚照可没有赋予他可以挑起和除此之外的其他国之间的战争权力。所以在两人形成了共识了之后马上的便把这个决定上报给了京师,不过两人相信依着朱厚照的脾气自己的请求一定会被答应的。

    果然两人想的没有错,在了解到了事情的经过之后,朱厚照便基本上同意了两人关于要求派兵深入乌兹别克汗国境内的要求。只不过朱厚照考略到再过不长时间自己便要登基了,而且在自己的规划之中未来的几年大明还是以修生养息为主的, 现在大明不宜在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了。所以在回信上便要求出兵乌兹别克汗国可以,但是到了之后便必须立即返回不能够和对方发生大规模的冲突。而一旦战争不可避免了则要主动出击将战火烧到国外去,并且也要去联合瓦剌一同出兵以分担大明的压力。

    能不爆发战争自然是最好的了,但是这毕竟不是一方能够决定的了的。毕竟要是对方非要和你打一场你也不可能不打不是。所以在回信之中朱厚照便考虑到了这种情况了。到时候一旦开战便要主动把战火引导国外去,不能在自己家里打。而且朱厚照想着现在整个西疆毕竟才刚刚被占领不久大明既需要留下一部分兵力来镇守,所以到时候可能在兵力上会相对与乌兹别克汗国的军队不占优势,所以这个时候便要联合瓦剌了。

    现在大明和瓦剌的关系正好,而中亚几个国家和瓦剌的关系由于历史以及种族起源、宗教的原因也是不怎么好,双方能够联合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到时候只要能够把瓦剌也拉下水大明最起码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

    将所有要交代的东西都写下来了之后朱厚照便在此让人将回信一式两份,一份还是使用八百里加急,而另一份则使用信鸽传递。

    只能说朱厚照很不幸,他使用信鸽传递的那一封回信竟然在路上丢了,在信鸽从第二站出发的时候,刚刚飞起来没多久信鸽便突然消失了。一直到六天之后八百里加急都已经到了南疆了,那个信鸽却仍旧没有一点踪迹。袁启文将这个消息向上一级的中转站反馈了回去之后,立马便有大批的探子被派来出来寻找那一只丢失的信鸽。

    大明对于这些传递消息的驿道、快马以信鸽的保护可是很严密的。就以驿道传递为例,在很多驿道的周围大明不但都驻扎的有一部分的军队保护,而且一旦出现了某一封情报在路上消失的事情那么到时候朝廷必定会派出大量的探子来调查这件事,不调查个水落石出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驿道上面传递的信息往往都事关国家大事,即便是有人在路上耽搁了到时候都有可能会被严惩甚至杀头,就更不要说要是有人胆敢抢劫驿道上的传令兵的话到时候一旦被查出来绝对斩立决,弄不好还得连坐了。在古代即便是再胆大的土匪等也绝对不敢打劫驿道之上的传令兵。

    而现在信鸽的传递和驿道差不多,凡是出现了意外都要派出人手进行探查。所以当从京师飞往南疆的信鸽消失了之后,立马沿途无数的人便被动员了起来。(后续情节会提到。)

    当袁启文受到了朱厚照的回信的时候,在京师西面的细柳营的建造工作也已经完成了。短短十天不到的时间,五百多件房屋便被建造了起来,这个不存在为了缩短工期创造建造奇迹而可以通过非法手段缩短工期的事情,毕竟就建造一个瓦房,真的没什么困难的。再说这事朱厚照亲自交代的工程,有谁敢在这上面完猫腻。

    得知自己要求的细柳营的驻地已经建造好了之后,朱厚照大为高兴。当天便亲自去看了一番。

    现在整个石景山下面数万平方米的地方全都被一圈高高的围墙给围了了起来,在里面分为四个区域,在最东面便是数量多达一百多间的教学楼,都是一层的瓦房,不过重在每一间的面积都够大,一个房间里面足够同时容纳一百人在里学习了。

    在南面便是三百间左右的集体宿舍楼了。北面为剩下的一百多件军备储藏室以及演武室。而在最西面便全都是留下来的空地,经过休整之后这里将来将会被用作训练的场地。在最西面有着好几个专门开辟出来的通道可以直接通道最西面的石景山上。将来训练的时候肯定少不了在石景山上的训练科目的。

    在里面细致的转了一遍,朱厚照对此比较满意。整个驻地的质量在自己派来的人监督之下绝对出不了为题,而且整个构建和很符合自己将来的计划。现在这里的房屋才刚刚建成当然还是不能够立即入住的。不过关于细柳营的对外招生的计划却已将可以开始了。

    朱厚照回去之后又和大臣们商量了一下关于细柳营的的一些细节问题。首先细柳营的名字正式被确认了下来:“大明细柳幼营”。

    这里面招收的都是一些小孩子,直接成为细柳营有一下人认为很不合适,毕竟细柳营是已经成军了的精锐的代名词,而这些小孩子肯定是不能够上战场的,所以最后商量了之后名字便被正式的定为了“大明细柳幼营”,即大明未来精锐之师之意。

    首次对外招人肯定不能够招太多了,得先少招一批人试验一下才行。在细柳营驻地建好之后的第二天关于细柳营招人的消息便被以圣旨的形式昭告了天下。第一次招人面对整个北直隶的范围,而人数则被暂定为了五百人。视第一年的情况,如果情况好了的话往后便会逐年的增加下去。

    但是很显然朱厚照还是大大小瞧了这个朝廷承担一切费用并且还免除一部分赋税这些条件对于人们的吸引力。

    这个时候可没有什么孩子娇贵的思想,相反这个时候由于小孩夭折的几率非常高,所以为了让孩子能够成功的活到成你很多人都是秉承着贫养的想法。就好像现在仍然有很多人被取名字为狗蛋、二孬等名字,这些想法便是当初的贫养遗留下来的一小部分。当然贫养并不是让孩子吃不饱喝不足,这都不是贫养是虐待了。所以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不在话小孩子从小离家的生活,相反他们认为越早独立越有利于孩子成功的成年。在古代娇惯之中的孩子可是很容易由于意外而夭折的,因为这些孩子对方敌人恶略环境的能力太低了。

    在整个为期十五天招人之中有超过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52_52341/7517295.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