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_分节阅读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脚下。

    这里有王氏宗族开的几口瓷窑,比邻的也是王家族人名下大大小小的庄子。

    王家窑里,住的七八十户人家,不是王家的管事,就是租种王家土地的佃户。

    当然这里的“王家”,不是王老爹家,而是安陆州第一士绅大姓的王氏宗族。

    道痴随着王福平走到村口,便见迎面走来个穿着麻衣的青年,二十五、六岁,相貌老实,身体高壮

    见到王福平,那青年速行几步,迎了上来。

    他是王福平次子,这两年常上山扫洒,认得道痴,先与之打了个招呼,而后王福平道:“爹,二叔找……”

    王福平“嗯”了一声,脚下没停,奔自家院子去了。

    王家院子离村口不远,没到近前,就听到院子里传来的哭丧声。

    道痴听了,眼里没有泪,可心里难受得不行。

    对于旁人来说,或许宗亲血脉、骨肉天伦是最亲近的,对于道痴来说,山上的老和尚、山下的老杂役,才是道痴在这一世最重要的人。

    到了门口,哭声越发响亮。其中,有一人嚎哭声分外响。

    道痴只觉得耳膜一颤一颤,转头望了王福平父子二人,见他们浑然不觉,心不由地沉了下去。

    大门糊白,院子里已经搭起灵棚。

    当世习俗,家中有老人的,多早预备寿材。

    王家也不例外,王老爹在西山寺虽以杂役自居,可在自家儿孙眼中,却是家中老太爷。

    尽管只是村里人家,可王家不仅有房有田,又因得宗房太爷看重,王老爹儿孙里好几个在城里当差,在王家家仆管事中,亦是数得上的。

    因此,除了自家儿孙与村民,相邻几个庄子的庄头管事得了消息,亦都来吊丧。

    院子里很是热闹,道痴跟在王福平身后,目光穿过众人,落在灵堂上。

    灵柩前,跪倒一片是孝子孝孙们。

    天已近午,烈阳当空。

    即便灵堂上搭了灵棚,可从众人额头滴滴答答的汗,也能晓得灵堂里多闷热。

    道痴穿着僧衣,捧着尺半木鱼,神情庄严肃穆,偏生又是这点年纪,站在王福平身边,难免引人侧目。

    王家子孙亲戚还罢,有王福平在,轮不到旁人说话;吊客之中,却是有几个指指点点的,满心好奇疑『惑』。

    有个同王家相熟的庄头,上下打量道痴两遍,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稀奇的,问旁边的这个人道:“平老哥是不是难受得『迷』瞪了?就是要寻和尚诵经,这小和尚也不当事啊?”

    旁边那人,不是旁人,正是王老爹次子王福安,没有应和,而是低声道:“大哥方去了西山寺……”

    那庄头听到“西山寺”,立时咽下几口吐沫,老实地住了声。

    他们这些庄头管事,尽管只是王家家仆,可在庄子上也向来充大爷。

    然而,能坐稳管事庄头的,心里都晓得,西山是禁地,不得随意进出。

    早年有不信邪的管事,仗着资格老,带人上了西山。

    结果不仅革了管事,挨了几十板子,阖家也都被卖给川客。

    “禁地”二字,不仅对的是王家下人,对王氏族人也不例外。

    去年三月,王家宗房的一位少爷,带了几个纨绔同窗出城玩耍,看到西山景致幽雅,便不顾长随下人恳求,执意上山。

    山下各庄子庄头,都等着看热闹。

    不管山上住的到底是何人,都当给宗房面子吧?

    上山的不仅是王氏宗房的少爷,还是王家族长的嫡孙。

    没想到,王家那位小爷是被抬下山的。

    而后,有人见族长亲自到了西山。

    是兴师问罪呢,还是兴师问罪呢,还是兴师问罪呢?

    西山上情景,无人知晓。只是没几日,城里传出话来,那位闯山的少爷被执行家法,除了打板子,还跪了祠堂。

    一时之间,大家心里都有数。

    那位少爷撞到铁板上了。西山威武。连正经主子都需退避,他们这样做仆从的自然更是惹不起。

    对于除了王家宗房长辈之外,唯一有资格上山的王老爹一家,众人自是小心结交,其中不乏有心人打探。

    偏生上山的几个王家人,王福平次子老实得过了头,是个蚌壳嘴,一棒子吭哧不出一个屁来;大侄子又是个『奸』猾的,开口就是“大爷大叔”,惯会奉承人,却半点有用的都不透。

    剩下一个,就是王福平的长孙,虎头虎脑,『乳』名虎头,看着结结实实,却是小时候生病烧坏了脑壳,是个傻子,说话都不利索。

    驱散道痴丧亲之痛,引得他心里生怒的,正是王家这个傻子。

    小孩本就火力壮,又是这大热天,知道好歹的,哭累了自然歇下;那傻子却是实诚,就那么扯着嗓子嚎着。

    就是大人这样都受不住,不要说一个半大孩子。

    他的声音已经颤哑,可周遭却无人留意。

    即便是他亲生老子,也忙着与自己老子商量进城买冰之事。

    天气热在厉害,不管是在家停三天,还是停七天,都需要买冰。要不然的话,谁也受不住。

    除了州城里,乡下人家谁会预备冰?

    就是城里的冰,多是富贵人家自己制的。毕竟湖广不比北地,冬日里挖地窖贮冰,而是用古法制冰。

    对于市井百姓来说,舍下几大文吃上一个冰碗都是难得上,谁舍得用冰降暑。

    进城的话,就绕不开宗房。

    王老爹本是王家家仆,得赐王姓,却是娶亲前就出籍为民。儿孙即便在王家买卖上当差,也签的是用工文书,并不是身契。

    换做其他人,一个放出去的老仆,没了就没了;可王老爹向来得宗房另眼相待。

    要是到了城里不向宗房报丧,还真说不过去;可既是向旧主家报丧,兄弟子侄出面就有些不恭,只能王福平这个家主走一遭。

    家里这边的事情,王福平就暂时交代给王福安。

    亲朋好友还罢,道痴可是代表大和尚来的。

    旁人不晓得大和尚身份,王福平却是晓得一二。旁的不说,单单大和尚是王老爹“恩主”这一条,就不容自家子孙不敬。

    因此,他专程吩咐兄弟道:“小师父代大师父下山诵经,莫要怠慢了。先请小师父去吃茶,使人去置办斋饭,其他的等我回来再说。”

    王福安晓得西山寺的分量,自是满口应下。

    王福平安排妥当,先同道痴说了声,随后与来吊祭的庄头管事招呼两句,便带着次子进城报丧去了。

    王福安这边,则是对客客气气对道痴道:“劳烦小师父移步到西厅吃茶。”

    道痴点点头,抬步随着王福安去了。

    这会儿功夫,虎头已经看到道痴,不知不觉地住了哭声。

    道痴只扫了他一眼,他便缩了下脖子,老实地起身,凑了上来。

    他哭的狠了,两眼肿的跟烂桃子似,满脸鼻涕眼泪,看着狼狈不堪。

    王福安见侄孙如此,不由皱眉,刚想要呵斥两句,视线落到道痴身上,又将嘴边的话咽了下去。

    他想起自己这个侄孙,前些年曾随老爷子在西山上住过几年,同道痴是旧相识。

    现下道痴既没开口说什么,他便也没有多事。

    到了西厅,王福安唤侄子送了茶水,亲自给小和尚奉茶。

    道痴没有多言,只道:“施主且去忙,有虎头在就好,待我歇歇脚,便去诵经。”

    王福安忙应了下来,走前还不忘祝福侄孙一句:“虎头,好生服侍小师父。”

    “哦。”虎头听了,憨憨应道。许是先前嚎得狠了,嗓子已经嘶哑。

    王福安听了,脚步顿住,皱眉道:“要是嗓子难受,你也吃杯茶,润润嗓子。”

    “哦。”虎头依旧憨憨地应着。

    这憨憨傻傻的迟钝模样,看的王福安直头疼,却也没有别的法子,摇着头出去招待吊客去了。

    道痴却是看着虎头,摇了摇头。

    虎头神情依旧是憨憨的,目光却四下游离,最后落在屋角落里的『毛』巾架上,上去取了『毛』巾,擦了一把脸。

    道痴的眼中,不由『露』出笑意。

    世人眼中,虎头不过是个可怜虫,烧坏了脑子,脑子里是浆糊;道痴却晓得,虎头并不傻。

    慢慢教他,他心里都会记得。

    就像老和尚曾告诫他,不要在人前显示他的大力气,他就从没有『露』出半点异样,即便在生身父母跟前。

    有一回,道痴随王福平下山探望王老爹,看到村里的顽童欺负虎头。

    四、五个半大少年,将虎头围在中间,推搡取笑。

    虎头个头虽壮,可在外人眼中,不过是个不会反抗的傻子。

    即便是村长的孙子,只要不让大人晓得,欺负也就欺负了。

    虎头又听话,因老和尚叫他不要在人前出力气,他便老实地站着。

    看到村长来了,顽童们赶紧四散跑了。

    王福平虽说也看到几个顽童围着孙子,可见虎头身上没有什么伤,便也没当一回事。

    道痴长着佛面,寡言安静,却不是肯吃亏的『性』子。虎头这个傻孩子,算是他看着长大的,如何能叫人欺负。

    道痴只告诉虎头,即便用出拳力气太重,以后就用巴掌,用左手。

    虽说虎头只是个半大孩子,这他左手使不上力气的一巴掌,也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

    没多久,就有两个少年顶着猪头脸,被父母带着过来“兴师问罪”。

    在王家人看来,虎头长得虽壮,可『性』子温润的跟小羊羔似的,若不是被人欺负狠了,哪里会动手打人。

    看到憨憨傻傻的虎头,那两家人也觉得理亏,只能哭丧着脸回去。

    村里的人这回晓得,傻子到底是傻子,下手没轻没重,要是不想说话漏风,就不要招惹傻子,要不然一个大耳刮子下来,说不定就要掉两个门牙……

    *

    新书发布,急需推荐票、收藏,吼吼……劳烦大家点一下吧,万分感谢。

    第三章 灵前谁诵《地藏经》(二)

    小九碎碎念:需要数据冲榜单,数据是由点击、收藏、推荐票组成的,小九恳求诸位帮忙,多投几次推荐票。

    擦干净小脸的虎头,瞪着一双烂桃眼睛看着道痴,多了几分可怜,少了几分憨气。

    道痴想着他方才声音嘶哑,道:“嚎得倒是卖力气,嗓子疼不疼?”

    虎头点了点头,又摇头,拍着胸口,瓮声道:“这,疼。”说话间,他像是一下子失了精神气,耷拉下脑袋,稚嫩的脸上满是『迷』茫。

    道痴心中叹了一口气,道:“老爹既西行,等丧事完毕,你就上山……”

    虎头听了,立时伸直了脖子,瞪大眼睛,满心期盼都刻在脸上:“真?”

    这也是个可怜孩子,要是在其他人家,即便孩子烧坏脑壳,说话行事笨拙些,到底是亲爹亲娘,说不定还要多疼几分;王老爹家情形却是不同。

    自王老爹恢复良民身份,到虎头这一代,正好是第四代。按照大明律法,奴仆回归良民身份,三代后可参加科举考试。

    王老爹山居多年,虽不看重这些,可王福平、王福安兄弟,却是将这个当成家中大事。

    王家虽有宅有田,子孙亦称得上是繁茂,可却是无根浮萍,不过是借着王氏宗房的照拂,在得以安居。

    在王福平兄弟看来,只要子孙后代读书科举,耕读传家,出人头地,才不用像现下这样依附旁人,夹着尾巴过日子。

    王家几个适龄孩子,都在隔壁村私塾读书。

    在家族渐兴之机,虎头占着长子长孙的位置,偏生又烧坏了脑子,憨憨傻傻,难免被家人不待见。

    尤其是他娘,全部心思放在虎头那个被村里人视为“神童”的次子身上,对虎头不闻不问,比后娘强不了几分。

    虎头看似憨傻,可心思纯净,最是能察觉旁人好恶。爹娘与祖父母不待见他,他就不往跟前凑。

    还是大和尚,听王老爹提及这个与道痴同龄的重长孙,便叫带到山上,算是给道痴作伴。

    几年下来,虎头不仅成了道痴的小跟班,同曾祖父的感情也越发深厚。

    后来王老爹下山,他便随着下山,近身服侍。

    不过瞧着他现下模样,在这个家里待的也不痛快。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52_52358/7520826.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