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_分节阅读 10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一碟凉拌笋丝下饭,夫妻两个反应各异。

    王青洪是神『色』添了黯然,王杨氏则不知觉地『露』出几分柔和,随即又警醒过来,将视线挪到自己一双儿女身上,心里暗暗唾弃自己多事。

    这一切,道痴浑然未决,就着大半盘凉拌笋丝,用了两碗米饭才撂下筷子。

    屋外天『色』将黑,屋子里已经掌灯。王琪吃饱喝足,满脸餍足,告辞回家去了,只剩下王家五口。

    王青洪先是对女儿道:“容娘,你是长姐,日后多看顾四郎些。”

    容娘起身应了,王青洪又对王三郎道:“三郎,四郎过两日也会去宗学。他读的书少,课业上比不得你,你多照应些。”

    王三郎亦起身躬身应下。

    即便是一家子骨肉,可毕竟第一日相处,王青洪也有些不自在,自觉该安排的都安排,该吩咐的吩咐了,就打发儿女们下去。

    他自己则是去了书房,即便是接着“养亲”致仕,也不好断了同京中往来,否则说不定就要泯灭众人,真要在老家养老。

    从主院出来的王三郎,则是硬邀了姐姐与弟弟,去桐院小坐。

    桐院格局与耦院相同,只是上房里比耦院摆件陈设多些,看着多是有些年头的,当是王三郎的旧物。

    将二人请进茶室,王三郎亲手给姐弟两个泡茶。

    而后,王三郎笑着对容娘道:“恭喜姐姐,多了个弟弟,往后又多了个人供姐姐驱使。”说完,又转向道痴道:“也恭喜四郎,有大姐这样的姐姐,日后但凡有为难之处,只管学我一般,央求大姐便是。”

    容娘轻哼一声,伸出手指,点着王三郎的额头,瞪着凤眼道:“是恭喜,还是幸灾乐祸?是不是早厌了我驱使,以为有了四郎你就自在了?想的倒美!”

    本是大方温柔的淑女,『露』出这几分泼辣来,不仅不叫人生厌,反而越发鲜活。

    如小大人般的王三郎也添了孩气,拉着容娘的袖子道:“天地良心,弟弟是真心为大姐欢喜。打从南昌府回乡,姐姐就不怎么痛快,不就是因回到老家诸事百废待兴的缘故?偏生大姐闺阁千金之体,轻动不得,早先只能我在前面挡一挡。如今多了四郎,为大姐效劳的不正是多了一个?”

    容娘心下诧异,这本是姊弟两个之间的小秘密,现下三郎说起来却毫无顾忌,对这刚归家的弟弟未免太掏心掏肺了些。

    道痴只在旁看着这姐弟两个说笑,并不随意『插』嘴。

    不过三郎既将话递过来,容娘便也大方地望向道痴:“多了个兄弟,我自是欢喜。只我这个当大姐的是个俗人,不像其他家的小娘子只知绣花不通经济,几年折腾下来,手上银钱也有几个。若是四郎赶上手紧,只管同我开口。多了我不敢说,百八十两拿去零花是有的。只是话说在前头,需用在正经处;若是敢拿去不学好,辱了门风,不用禀父亲母亲,我直接便使人拿板子教训你!”说到最后,已是横眉竖目,添了几分凛冽。

    道痴这回,真是惊诧不已。

    要知道,天下承平许久,地方民生安定,一石粮食也不过是几百文,换成银子五、六钱,良田一亩也不过七、八两银子。

    王容娘一个未及笄的小姑娘,随口允诺给兄弟的花销就是百八十两,如何不让人侧目。

    王三郎望向王容娘的眼神,已经满是崇拜。

    可世人毕竟轻视商贾之事,王三郎怕弟弟误会,忙道:“四弟没去过南昌府,不晓得那是什么地方。那里的人都长着富贵眼,不拘什么身份地位,稍『露』清寒,就要受人轻鄙。大姐说了,既是人人都借着银钱之势待人,那她只做借势的,绝不要被人小瞧了去。”

    实际上并非只有南昌一地,时下民风如此,两姓婚姻更是“男计奁资,女索聘财”,连那层遮羞布都不要了。

    道痴怎会挑剔王容娘行事“不合规矩”,反而很佩服小姑娘的魄力,真心道:“大姐好厉害,比寻常闺阁女儿可是强出太多。”

    王三郎闻言,点头附和。

    王容娘娇笑道:“老气横秋,你小小年纪,见过几个闺阁女儿?”

    说笑几句,姐弟之间到底多了熟稔,不似早先的生疏客气。

    说话间,瞧着道痴老晃神,王容娘以为是乏了,便体贴道:“往后亲近地日子还多,不在这一日两日,四郎既乏了,就先回去歇着。”

    道痴心里正想着旁的事,很领王容娘的情,起身道别,回耦院去了。

    王容娘没有立时就走,而是正『色』对弟弟道:“这才见了一日,即便你想要与四郎做好兄弟,也要看些日子方妥当。万一……”接下来的话,她有些说不下去。

    她对行事不卑不亢的庶弟,尽管有些看不透,可心里也生不出厌来,反而隐隐地认可这个弟弟还算乖巧。

    王三郎忙道:“四郎在外头生活这么多年,本就是家里亏待了他,对待他好是应当的。没见面时,我还担心他会不会怨恨家人,可他乖乖巧巧的,一句埋怨的话都没说,越发让人生疼。”说到这里,面『露』羞愧。

    王容娘叹气道:“留四郎在老家,是早年长辈做的决定,又干你何事?”

    王三郎不自觉地挺了挺胸脯道:“我是长兄……”

    耦院卧房,道痴盘腿坐在床上,低声自言自语道:“南昌府,宁王……”

    他尽管早先山居,可也晓得现下是正德年间。

    正德年间,天下发生的最大的事,就是宁王造反,宁藩所在,就在南昌。

    自己这探花郎老爹,放弃从三品高位,毅然辞官还乡,显然另有隐情。

    想到这里,道痴不由暗暗庆幸。幸好自己这老爹识时务,懂得取舍,否则真要牵扯到宁王造反中,自己就成了逆臣之子,别说旁的,能不能保全『性』命都两说……

    *

    主院正房稍间,王杨氏面沉如水,坐在罗汉塌上。

    许嬷嬷低声回了晚饭前王三郎亲自带了两个丫鬟换下红袖之事,满脸愤愤。

    原来在晚饭后,王三郎悄悄对王杨氏回了拿丫鬟换人之事。红袖受伤本是因他而起,他当然不好将事情推到道痴身上,便说自己见耦院服侍人手,将小穗送过弟弟使唤;又说红袖虽是家生子,可早时在外头,没有当过差,在弟弟做大丫鬟未必妥当,才送了兰草过去,换了两人差事。

    不过是换个丫鬟,换做旁人,王杨氏也不放在心上,可这红袖却是她厌的。

    红袖的祖母张嬷嬷是老太太当年陪嫁丫头,配了人后也一直在老太太身边当差,仗着老太太的脸上,连她这个当家太太早年也受过那老奴的气。

    养了个娇滴滴的孙女,巴巴地送进府,为的不过是三郎屋里人的位置。

    王杨氏心疼儿子,哪里会任由小丫头勾坏?借着庶子回家,将红袖派到耦院,也是想要断了张嬷嬷祖孙的念想。

    没想到,才过了半日,事情就成了这个样子。

    想起下午在耦院时红袖那娇娇滴滴模样,连自家老爷都忍不住看了两眼,王杨氏便觉得心肝疼。

    许嬷嬷在旁咬牙道:“这小『骚』货,也不撒泡『尿』照照,就那狐媚样子,哪里配在三少爷跟前侍候?没的脏了三少爷的屋子。”

    王杨氏冷笑道:“明知我不喜,还硬往三郎跟前凑,不过是仗着老太太的势。我倒是要看看,她能仗势到几时……”

    *

    这一章,补昨天的,吼吼求推荐票!!!;

    第十四章 回西山,闻死劫

    翌日,道痴走在山上时,都觉得身上松快几分。

    送他来的马车,已经被他打发去王家窑村等着,只吩咐下晌再过来接。

    老和尚虽在山寺隐居,可并不是只拴在这一处地方,早年精力足时,足迹曾遍布大江南北。只在道痴到西山寺后,老和尚年岁已高,鲜少在离开安陆。

    道痴记得清楚,老和尚点评政局时,还曾提及天下有名的几个藩王,专门说过江西宁藩。

    因宁藩始祖宁献王朱权,自诩为“靖难”功臣所受不公,使得宁王这一系同朝廷关系始终不亲近。朝廷对宁藩,早年也以防范为主。

    道痴毕竟不是历史学家,对于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宁王之『乱』”,他也只是在《唐伯虎点秋香》中看过一二。

    安陆距离南昌不足千里,到底会不会被战火波及,道痴也不知,总要问一问老和尚他才能安心。

    没想到,西山寺里竟然有外客。

    看着出来开门的小道士,道痴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听到山门动静,从客堂里出来的中年道士,不是一个两个。

    等到见了老和尚,才晓得他有一老友的小辈,带弟子往青城山传教,途径安陆,来探望他这位长辈。

    尽管老和尚说是“老友的小辈”,可想想老和尚的年岁,加上前院『露』面的那些“随『性』弟子”不乏中年道士,道痴还以为那贵客年岁不轻。没想到,这位“贵客”,还真是个年轻人。

    虽说留着短须,可这道士的年纪,目测不超过三十岁。

    令道痴吃惊的是,老和尚对这“贵客”的态度,委实太恭敬了些,而且对方亦坦然受之,显然是久居人上。

    待老和尚介绍此人为“张真人”,并且让道痴进前执礼时,道痴似乎能明白老和尚为何这般态度。

    执掌天下的牛耳的正一教嗣教第四十七张天师,十二岁继嗣教之位,现下正是“张真人”这个年岁。

    这张真人显然极通人情道理,含笑受了道痴的礼后,口称“小友”,从袖子里『摸』出一个三寸来长的玉如意把件赠与道痴为见面礼。

    那玉如意把件为羊脂白玉所雕,品相极好,又是张真人随身携带之物,换做其他人得了这东西,怕是要受宠若惊,烧香拜佛地供起来。

    可道痴毕竟不是真正的大明人,即便对眼前这年轻道人有几分真心敬重,也不过是因其背后传承千年的家族。

    对于张真人本身,反而没有太大感觉。因此,待老和尚点头后,他便接过如意,脸上并无殊『色』。

    老和尚则是不重外物,心里存着事,也有没将这如意放在心上。

    道痴如此淡定,倒是引得张真人多看了两眼,却是越看越心惊。

    老和尚察觉出张真人在打量道痴,并没有打断他。道痴则是被盯的有些受不住,真要说起来,对他这“孤魂野鬼”来说,道家正是天敌。

    只是他本就不信道佛之说,尽管来历稀奇,可在佛门长大,对于这些倒是也无避讳。

    不过世上本有许多说不清之事,眼前这人既执掌道教牛耳十数年,谁晓得有没有说不得的本事。道痴活的好好的,可不愿被人当了妖孽喊打喊杀了去。

    “大师父,我去后山寻虎头。”道痴想起老和尚方才说虎头去了后山,便开口说道。

    老和尚点点头,道痴起身离了禅室。

    西跨院里,人影晃动,几个道士正在置办斋饭。道痴在门口看了一眼,便离了西山寺,去了后山。

    天师教道场在龙虎山,正是在江西南昌府附近,那里距离南昌府的距离更近。这位“张真人”,只是临时起意带了众弟子离了江西,还是避藩王之祸?

    同王青洪致仕结合起来看,显然是宁王之叛已现征兆。

    连执掌道教的张天师,都要避宁王锋芒,要是不是说明宁王反势已成,“宁王之『乱』”危害更大。

    道痴想到这里,心下微沉,这时便听到“梆梆”声响。

    原来不知不觉,他已经从后边下山,走到山涧。

    声音是从溪谷旁传出来的,虎头站在溪边,蹲着马步,手中正挥着一个两尺来长的棒槌,在那里敲敲打打。

    道痴见状,不由添了笑意,这还是他早年教授虎头,为的不过是控力。省的他手上不知轻重,以后与人争执时再出大事。

    早先虎头用的是铁棍,手上收不住力气,打得石屑『乱』飞,后来慢慢晓得力气轻重,手上的铁棍也换成铁棒槌。

    击打的除了石块,又添了木头。按照道痴的说法,什么时候树皮懒了,里面木头完好无损,虎头的力气才拿捏到位。

    他不过是戏言,换做其他人,怕是早腻歪了这锤锤打打;虎头却是对道痴之命言听必从,竟然一直坚持下来。

    这会儿功夫,虎头已经听到道痴的脚步声。

    他转过头,看到道痴,脸上立时添了光彩,随手将铁棒槌扔下,人已经奔了过来。

    “小,小,回……”他口舌依旧笨拙,可嘴角已经裂到耳边,显然是极为欢喜。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52_52358/7520834.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