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_分节阅读 1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来。”说罢,又吩咐另外一个:“再切一盘甜瓜。”

    少一时,椅子抬出来,王琪才客气地让了座,并且使人奉茶。

    或许,这样精明世故,才是王琪的真面孔。

    只是为何要做出鲁莽愚钝嘴脸?

    道痴想了想,便也大致猜到其中缘故。宗家四房并未分家,王琪父母双亡,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老族长夫『妇』。

    可老族长夫『妇』在世,这个家就分不了;老族长不在世,王琪就失了庇护。

    王琪若聪明伶俐,老族长夫『妇』固然欢喜,可未必就能多疼几分。王家耕读传家,本不缺聪明人。

    人都有怜弱之心,王琪如此装愚守弱,老祖父夫『妇』少不得偏疼几分。在老两口闭眼前,总会安排后王琪这个孙子。

    既面对的不是愚人,道痴便也没有转圈圈,直言道:“世家子入王府伴读,本是好事,为何六从兄避之不及?”

    王琪嗤笑道:“还不是怕被点了仪宾。真是可笑,王府的郡主还愁嫁?难道他入了王府,就一定会点了他做仪宾不成?”说到这里,摇头道:“他被嫉妒糊了眼,想要借此断送了三郎前程,也不想想三郎多大。即便三郎成了世子伴读,王府也不会选他做仪宾。”

    道痴问道:“兴王爷,可是弘治爷长弟?”

    王琪皱眉道:“这个全安陆州都知道吧……弘治爷是成化爷三子,王爷是四子……今上诸位皇叔中,兴王爷年齿居长……”

    道痴只觉得自己的心跟着颤了,接着问道:“兴王世子年岁与七哥相仿?”

    王琪点头道:“世子今年十二,前年请封的世子。”

    道痴眼睛亮晶晶地问道:“到底什么条件,才能入王府为伴读?”

    王琪闻言,不由抬头,看了道痴好几眼,不解道:“四郎想要入兴王府?王府规矩多,你怎么能习惯?王府伴读不过听着名头好听罢了,除非想要留在王府做个小吏,否则与前途并无多少益处。你虽才家来,可以洪大叔的脾气,只会督促你好生读书,会给你安排好前程的。”

    道痴道:“若是机会允许,我想要入王府见见世面。”

    王琪看着道痴,缓缓地摇了摇头,道:“怕是四郎要失望了,固然王府伴读并不算精贵,可不知多少人盯着……四郎庶出身份,到底容易被人挑剔……”

    道痴此刻,已经笃定,这兴王世子就是历史上争议颇多的那位嘉靖皇帝。

    因为大明宗室是最重视嫡庶长幼之分的,现在龙椅上这位正德帝死后无子时,朝臣与太后按照大明律,“兄终弟及”、“父死子替”选的嗣皇。

    原本老和尚给道痴规划的人生是倚靠家族,科举出仕。

    现下明晃晃的一条大腿在前头,不抱才是傻子……

    第十八章 纪先生,李御史(紧急求推荐票

    送走道痴后,王琪的脸一下子就耷拉下来。

    提及兴王府后,道痴的“兴致”丝毫不遮掩,满眼放光。在王琪看来,那是想要攀附王府权势的野心。

    一个刚回家的庶子,年岁又不大,有这样的“野心”说明什么?是不是说明他因自己被丢弃之事充满怨恨?是不是想要借着王府的势报复嫡母嫡兄?

    庶子与嫡母势同水火的,又不是一家两家。不过多是嫡母占上风,除非庶子能出人头地,或者借势压人的。

    王琪抬头望望天,竟是难得的忧郁了。

    他本不想得罪道痴这个“小人”,可真眼睁睁地看着三郎被欺负?

    可现下去同三郎说这些,三郎能信才怪,说不得还会觉得自己在挑拨离间,道痴人前又惯会装老实。

    真是愁人啊……

    这会儿功夫,道痴已经随同王青洪离开宗房,去宗学先生家拜会去。

    负责宗学的先生姓纪名泰字重康,生母是王家女,是依附王家的姻亲,是个举人。他二十多岁便取得功名,可因守孝耽搁了科举,直到四十才中举,而后三次参加会试不第。第三次,他与长子父子同科,他落第,他长子反而榜上有名。

    虽说他长子只在三甲,可因王家二老爷在京的帮衬,也早早授官出来。

    纪泰见儿子都已成才,便弃了自己再应试的心思,开始养活弄草的过日子。

    刚好负责宗学的三老太爷病故,族长便亲自登门,请了纪泰出山,接手了宗学。

    论起来,纪康与王青洪还是堂表兄弟。因此,对于王青洪携子上门,纪康言谈之间还算亲近,对道痴亦称得上和蔼。

    只是听说道痴只学了三百千,四书五经不过粗读,他对道痴的兴致就减了许多,嘴里说的都是三郎。

    话里话外的意思,是赞成三郎明年下场,对于其应试结果也很看好,可是并不赞同他在童子试后继续考下去。毕竟三郎年纪在这里,多读几年书,课业踏实总是好的。

    最好的结果,就是过童子试,入州学,想法子取贡。在国子监学习历练几年,在下场应乡试会试。

    这个建议,正好同王青洪给三郎规划的一样。

    因这个建议,王青洪对纪康更是多了几分客气,两人说话越发投缘。

    说话之间,王青洪不经意提及宗学大考之事。

    纪康皱眉道:“不算以讹传讹,宗学里是要集中考校一次,却不单单是考学问。听老太爷的意思,人选既要机敏,又要本分,还得人品好,沉得住气。否则的话,随便送人去王府,要是惹下祸事,不仅不能拉进王府与族里的关系,说不定还要给族里带来祸事。”

    王青洪有些明白,为何老族长这么重视此事。

    王家既在中庸子弟中遴选王府伴读,那应选之人,长大后多半会留在世子身边,做王府属官。

    按照大明律,王府属官分两种,一种是品级高的,由朝廷选派;一种是品级低微的官员与小吏,则可以由王府这边举任。

    王家是安陆州的庞然大物,同兴王府的关系就很重要。既不能太过谄媚,也不能太疏远。

    这一代兴王,因纳了王氏女为夫人的缘故,对王家还算友善;下一代兴王与王家的关系,说不定就要靠这次选出的伴读来磨合。

    想到这里,王青洪才真正松了一口气。既是由老族长选人,那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三郎功课好,四郎才回家,都不是适合人选。就算四郎现下入学,考试成绩不拘好坏,都不能证明什么。

    对于安排四郎尽早入学之事,王青洪便也不再犹豫。

    两人说的热络,一时竟是没有留意到在旁的道痴正听得津津有味。

    他一边听着,一边在心里盘算着兴王世子的年纪。

    宁王造反,兴王薨,正德驾崩,已继位的兴王世子成为嗣皇帝,进京入主紫禁城。

    能被朝臣与**视为少年可欺,说明嘉靖进京时还未成年。大明宗室子弟,五岁请名,十岁请封,十五岁大婚。

    这个成年的年纪,多是指大婚来说。如此看来,以上提及的几件大事,都会发生在三年之内。

    大明官场向来是文官说话,武官与勋贵反而没有什么说话余地。

    就算自己抱上未来皇上的大腿,可要是想靠幸进出仕,很难走到高位。

    想要底气足,还是要靠自己,科举是条必走之路。

    然而,科举又有籍贯限制。要是小嘉靖进京,自己却只能留在安陆应考,那还怎么抱大腿?

    老爹与这纪先生说的,举贡之事,倒是一条更妥当的捷径。

    道痴低下头,心里已经有了定论。

    等回到家中,道痴便去了桐院寻王三郎,提出自己的请求。他想要借王三郎学习四书五经与时文的笔记。

    王三郎闻言,毫不犹豫地点头应下,招呼道痴随自己到书房,从书柜下拽出两个竹箱子。

    箱子打开,里面全部都是王三郎的笔记,足有百十来本。

    道痴见状,不由多看了王三郎两眼,生心佩服。

    听说王三郎三岁开蒙,算算他读书的时间,不过九年。换成个成人,九年之间,记下百十来本笔记或许不稀罕;可对于一个才十一岁的小小少年来说,这其中的毅力与辛苦可想而知。

    王三郎的手『摸』索着那些笔记本,脸上不禁带了缅怀之『色』。

    道痴见状道:“三哥放心,我会仔细这些笔记,定会完璧归赵。”

    王三郎忙摆摆手道:“四郎切莫误会,我不是舍不得这些笔记,只是想起在南昌府的老师,心有所感。这些笔记,有什么不懂之处你就来找我。等到笔记都看完,好生保存就是,不用送回来。等五郎大了,四郎将这些留给五郎就是。”说罢,他就再也不看那么书,反而拉着道痴说起在南昌府拜的老师。

    道痴对于王青洪在南昌府的生活也心有好奇,因此不仅没有不耐烦,反而时而接上一句,让王三郎有兴致继续说下去。

    从王三郎的话中,道痴了解到,王青洪在江西官场日子并不好过。

    先前在地方任上时还好,饶州府虽是三省交界,政务繁忙,不过王青洪正值壮年,还可以胜任,要不然也不会成绩不菲,从知州升知府,而后又升从三品参政。

    可自任参政后,就到了南昌,就同地方上迥然不同。

    宁王府在南昌开府百数十年,开枝散叶,成为宗室大藩。从宁王府分出来的郡王、将军、中尉数以十计。

    宁王府的势力,在南昌风头一时无两。

    “老师丁忧还乡,守孝不出,除了家人与弟子,鲜少见外客,再没人能挑出不好,宁王府却是跋扈,硬是将老师请进王府宴饮,次日老师方归。而且还带了美婢出府。士林都说老师好『色』贪杯,违了孝道,我却晓得老师不是那样人,他定是被『逼』的。老师就是南昌人,妻儿亲族都在南昌,不屈服宁王府,又能如何?坏了名声,为士林不容,便也只能依靠王府。”王三郎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说到最后已经带了愤愤:“幸好兴王府才开府一代,子嗣亦不繁盛,要不然安陆州百姓苦甚!”

    道痴听着,心却跟着沉了下去。自己便宜老爹还算谨慎,同宁王府扯不上干系;三郎那便宜师父,显然已经从逆。

    从逆造反,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要是旁人抓住这个说事,王三郎能不能保全『性』命都两说,仕途上更是没指望。

    “三哥拜师之事,可否众所周知?”道痴沉声问道。

    王三郎点点头,带了几分涩然道:“老师丁忧前为正二品由督御史,关注的人自然多些。父亲虽没有摆酒,可官场上多是得了消息,送了贺礼上门。”

    道痴听了,看着王三郎,真是无语……

    *

    汗死,还是欠一更。自己都要哭了,就不能三更一把,清了账务么?

    今天换榜单,吼吼求推荐票、求收藏、求点击、、、

    第十九章 不留爷处爷不留

    当天晚上,耦院书房的灯亮了许久。

    道痴打着哈欠,从书房里出来时,心里已经踏实许多。现下说什么乡试、会试还太遥远,首先要看童子试。

    童子试考三项,八股、诗词、策论。

    策论不过是文言版的议论文,对于通过后世应试教育的道痴来说,并不算难事;八股有定制,熟能生巧;唯一完全需要主观发挥的就是诗词。

    人都有取巧之心,就是道痴脑子里也记得太祖与大将军几首耳熟能详的诗词,还有就是《红楼梦》里的诗词,可事情哪里会有那种好事,出的诗词题目会是这几首?

    可只要将诗词当成八股来看,未尝没有取巧之道。拼拼剪剪,内涵且不说,平仄韵律叫人挑不出错处来,也不算什么难事。

    至于王三郎拜师之事,道痴『揉』了『揉』太阳『穴』。

    王三郎还看不出李御史的险境,王青洪却是能看出来的。可世人讲究尊师重道,王三郎已经打上李门弟子的印记,想要消弭谈何容易?

    若是在乡间籍籍无名还罢,只要走上官场,总会被人翻出来。想要淡化李门弟子的印记,只有一个法子,那就是另外拜个老师,而且对方名头不弱于李御史。可是在士林,背师另投又容易为人诟病。

    想要十全十美,怕是不能,总要割舍些什么,才能消弭未知的祸患。王青洪之所以没有为儿子处理此事,多半是抱着侥幸的心。毕竟李御史致仕前是朝廷大员,轻易得罪不得;不管宁王怎么拉拢,等李御史三年孝满起复离乡,说不定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书房对面的西厢房,始终亮着灯。

    听到书房有动静,有人从西厢房出来,是兰草。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52_52358/7520837.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