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实话实说。
“就是啊,商店里的家具丑死了,不如自己做的这么精致美观,虽然钱花得多一点,辛苦一点,但是值啊。”沈母乐得脸上都开了花,“明月,你过来一下,伯母跟你说说话。”
赵明月看了一眼沈旭跃,然后走了过去:“伯母,什么事。”
沈母看着赵明月,仔细端详了一番,然后叹息了一声:“你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来我家也受了不少委屈,之前伯母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你就多担待啊,别往心里去。伯母这脾气你也知道,来得快也去得快。以后我们就要成为一家人了,有什么难处和需要,你就跟伯母说。”
赵明月点点,笑得非常甜:“谢谢伯母,我会的。”
沈母从身后拿出两个绒面盒子:“这个呢,是我和你伯父的心意,你家里那边也讲客气,不让我们出彩礼。我们没有准备彩礼,就送你一点结婚礼物,你收着。”
赵明月转脸去看沈旭跃,沈旭跃笑着说:“既然是我爸妈的心意,那你就收着吧。”
赵明月接过来:“谢谢伯母。”
沈父在一旁说:“以后你们结婚了,小旭还需要你多照顾,希望你们和和气气的。年轻人性格冲动,有什么事,都互相包容一下,忍一忍,事情也就过去了。”
赵明月和沈旭跃都点头应下来。
私下里和沈旭跃相处的时候,赵明月将盒子打开来,居然是一条金项链和一对金戒指。沈旭跃笑着说:“原来我爸妈都准备好了,我还打算我去买的呢。”
赵明月摸着金项链和金戒指,突然间觉得鼻子有些发酸,她吸了一下鼻子,沈旭跃温柔地问:“怎么啦?”
赵明月说:“我高兴。”不是高兴得了金首饰,而是高兴沈母终于重视自己了。
沈旭跃非常懂她:“我就说,我妈会接受你的”
赵明月眼眶湿润地点了点头。
结婚的时间越来越近了,赵明月和沈旭跃挑了一个比较吉利的日子,去领了结婚证。结婚证是一张非常简单对折的纸,没有装饰,没有花边,左边是两个人的名字、性别、年龄以及籍贯,下面一句简单的话“自愿结婚,经审符合中国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发给此证”,右边是贴相片处,下面是持证人和发证机关。
两个人的结婚照笑得非常甜蜜,脑袋挨得非常近,真是郎才女貌,羡煞旁人。这一年,沈旭跃三十岁,赵明月二十三岁,在他们认识七周年后,终于喜结连理。
拿到盖着大红印章的结婚证,赵明月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居然真的嫁给他了,她的眼眶忍不住湿润了。沈旭跃也感触万千,将赵明月抱在怀里,两人许久都没有说话,享受着这份温情和幸福。
赵明月接到三哥的电话,告诉她,家里的亲戚们已经开始动身了,来的亲戚不少,准备好接待工作。赵明月心里既忐忑又高兴,高兴的是,父母终于要来北京了,忐忑的是,怕他们觉得自己在北京的生活环境太艰苦,令他们担忧。
一般按照老规矩,女儿结婚,父母是不会去送亲的,而是让女方的兄嫂、叔伯、舅舅姨妈他们去送亲。但是赵明月直接在北京出嫁,不是从娘家接出去的,自然也就不用按那些老规矩来办了。
父母是提前两天到的,赵明月干脆就休了婚假,在家接待父母兄嫂。非常可惜的是,赵明月离二十三周岁还差三个月,享受不到晚婚假,沈旭跃的假期倒是非常长,一共有十五天的晚婚假,而赵明月只有三天。
家里这次来的人不少,赵顺生夫妇都来了,大哥、二嫂、三哥,二婶也来了,还有一个姑妈、舅母、两个姨妈,基本上都带了一个孩子,老老少少加起来也有十多个。还有一大堆行李,果然有八床被子,还有两个箱子,这都是给赵明月带的嫁妆。
赵明月接到自己的亲人,就忍不住抹眼泪:“怎么还带这么多东西,多辛苦啊。”
三哥赵明朗笑话她:“这就开始哭鼻子啦,等到结婚那天,岂不是出不了门啦?”
“三哥你真坏,你不是说没有空来吗?”赵明月见到赵明朗,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赵明朗嘻嘻笑:“这个就叫惊喜,我唯一的妹妹结婚,我就是下半年不休息,我也要过来参加婚礼的。”
“谢谢三哥。”
沈旭跃和杨茂林各自开着一辆军用吉普车来接人,赵明月让父母长辈们带着孩子坐了上去,自己则和两个哥哥打了一辆的士跟着。
赵明朗笑着说:“沈旭跃还真会给你长脸,这一来,就是专车接送。”
赵明月笑得非常开心:“可不是嘛,生怕怠慢了外家人。”
大哥抱着怀里的小儿子一起看窗外的风景:“我这辈子也看一回北京。”
赵明月笑着说:“大哥喜欢这儿,以后可以常来北京玩啊,这又不是什么难事。”
大哥摆摆手:“你可别说,来一趟还真不容易呢,倒车倒几趟,路上要一天时间,都赶上我去两三趟省城了。”
“那等以后有飞机,坐飞机过来。”
大哥吓了一跳:“你别吓我,飞机哪里是我们这种老百姓坐的呀,有火车坐就觉得已经是天大的好事了。”
赵明月听得咯咯笑。
他们看着窗外的夜景,赵明月给大哥指点介绍着。此际的北京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除了干燥了些,偶尔有些风沙,一切都十分宜人,风景优美,气温适宜,最适合出游。
赵明月说:“可惜我的假期太短了,到时候让旭跃陪着大家去北京四处看看,难得来一次。”
“那可不是,一定要好好看看才行。”大哥接茬道。
赵明朗说:“你的假期是几天?”
赵明月无奈地说:“只有三天,我在结婚前就全休了,等国庆过后,再请两天假。”
“你的婚假,哦对,你还不到二十三周岁呢。”赵明朗明白过来。
赵明月说:“早知道我就年底结婚了。”
赵明朗说:“你可别,年底结婚要冻死我们大家啊。”
“就是考虑到这个原因,所以才选择这个时节结婚的。让大家在北京好好玩几天,不然冬天就没法玩了,外面太冷了。”
他们先带大家去吃了饭,再送到招待所安顿下来,第二天再上沈家去拜访。本来是说让他们住在沈家的,但是赵明月知道家人到时候肯定是在学校这边送自己出嫁的,那就住在自己学校的招待所里,省得来回奔波,这就相当于单位这边就是自己娘家了。双方父母都同意这么安排。
晚上母亲胡年春跟着到了赵明月的宿舍去睡,女儿要嫁人了,做母亲自然有不少体己话要交待的。胡年春看着女儿睡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不由得有些唏嘘:“你们学校就给你分了这么大间屋子?”
赵明月笑道:“可不是吗,我现在是单身教师,以后的话,要是结婚了,我可以在学校申请一室一厅的房子,但是我不打算申请,旭跃单位的房子要大一些,有两室一厅,他那边申请。我这个房子就做临时宿舍,平时在这边休息,周末了再回家。”
胡年春总算知道了,原来城里百般好,其实也有不如意的地方,住的地方就跟个鸽子笼一样。
赵明月笑着说:“本来就是啊,农村再穷,但是地大屋宽。城里人多,地方小,只能一人分个小房子。我这还算是好的,还有比我住得更差的呢,有很多人一家三口都挤在这么大一间房子里。”
“哦哟哟,那不跟我们村的赵相同家一样了,一个儿子分半间屋?”胡年春说的这个赵相同是他们村的一个穷人家,家里四个儿子,只有三间房,四个儿子都结了婚,结果每人只分得半间屋。赵明月曾一度非常疑惑,就那样的人家,儿子居然都娶上媳妇了。
赵明月笑道:“差不多吧,城里人越来越多,但是地方和房子都有限,只能这样挤着。现在好多地方都要拆迁盖楼房了,就是为了解决这个住房问题。”
母女俩聊着私房话题,赵明月将沈母送的金首饰拿给母亲看,让母亲放心,沈家对自己还是不错的。沈母也笑呵呵的,亲家对女儿好就行。
要嫁女儿了,胡年春很是激动,迟迟没有睡意,最后赵明月催着母亲睡下了,坐了一天的火车,虽然都是卧铺,那也够辛苦的。
第二天早上,经过一夜休息的亲人们总算是大致恢复了精神,大家洗漱一番,换上体面的衣服去沈家做客。沈母一向不喜欢农村亲戚,不过这回家里来的农村亲戚可不少,沈父老家的亲戚也来了不少,沈母还是很注意场合的,表现得很是得体。
大家都对沈旭跃家的院子很感兴趣,这院子不小,在农村也是有钱人家了呢,何况是北京城里。亲戚们终于对沈旭跃家里情况有了直观的认识。
大姨问赵明月:“你们结婚后住在这里吗?”
赵明月摇头:“不,我们单位有宿舍,住单位。”谁愿意跟沈母住一块啊,没问题住久了都会出问题啊,保持距离最好。
大姨点点头:“嗯,分开住比较好,不要和公公婆婆一起住,再通情达理的婆婆,都会挑儿媳妇毛病的。”
赵明月抿嘴偷乐,看来这是天下婆媳的通病么。
第八十二章 新婚
沈家的院子虽然不小,但是架不住客人多,赵家这边十几个,沈家老家那边由于离得近,来的人就更多了,据说这还只是老家的亲戚,还有大部分北京本地亲朋好友,要婚礼当天才会过来,所以显得还是很拥挤的。
一群南腔北调的亲戚,还有十来个孩子,将整个小院闹得都翻过天来了。由于语言障碍,双方交流有点困难,所以客人还是自成团体,但是孩子们却不怎么受语言限制,很快就打成了一片,院子里倒也和乐融融。
吃过午饭,沈旭跃提议让赵明月陪着亲人去逛北京,他自己则有不少事情需要忙活,走不开身。人多,车坐不下,自然只能坐公交车。杨茂林开着一辆中巴车,从驾驶室里探出头来招呼:“是不是要出去玩,上车来,我送你们去。”
赵明月笑道:“姐夫,你哪来的客车?”
杨茂林说:“跟人借的。旭跃说,这些天你们肯定要出去玩玩,没有车不方便,让我去租辆车来用,我就给大家做司机了,你们想去哪里,直接跟我说就好了。”
赵明月笑道:“那就太感谢姐夫了。爹,妈,上车吧,旭跃姐夫开车送咱们去玩。”
于是一群人上了车。去游北京,当天下午,他们去了□□,又去看了故宫。赵明月拿着相机,给家人照相,大家轮流站在广场的旗杆下,拍下宏伟高大的□□城楼,以后拿着这个照片,足以跟人炫耀一辈子了。
赵明月问大哥:“怎么不带大嫂一起过来玩?”
赵明亮说:“本来让她和你二嫂一起过来的,结果发现来的全都是娘子军,担心男人太少了,于是就派了我过来。”
原来是这么回事:“那以后等有空了,大哥再陪着大嫂一起过来玩吧。”
赵明亮说:“等以后你生孩子满月了,要是摆酒,再让你大嫂过来。”
赵明月笑了笑:“好。”满月酒可能就不摆了,现在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沈旭跃现在是国家干部了,不能不以身作则。这一次他们还是一切从简,结果亲朋好友也到了八桌。
第二天,赵明月就不去沈旭跃家了,他俩也不见面了,全家人一齐动手,装饰赵明月的新房,贴上红双喜,就等她做新嫁娘了。
婚礼定在十一这天,跟共和国诞辰是同一天,好记,不容易忘。一大早,母女俩就起了床,头天晚上,母女俩说了半宿的话,胡年春交代了女儿不少事,过完今天,赵明月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母亲的感触当然良多。
亲人们也从招待所那边过来了,于有清也过来了,赵明月大学宿舍的几个姐妹也来了,匆匆吃过早饭,就来给赵明月梳妆打扮。赵明月换上了那件亲手做的旗袍,红底描浅金蝴蝶型状花纹的缎面,非常漂亮,又不显俗气,就是稍微有点薄,好在白天的气温还不算太低,感谢改革开放,长统丝袜也能有买了,可以不用光腿。
大姨帮赵明月梳头,大姨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全都结婚生子了,儿孙满堂,家里条件在农村也算中上,可谓是全福之人。大姨给她梳头的时候,高东方和李春梅他们就在一旁喊:“一梳梳到头,富贵不用愁……”
赵明月忍不住噗嗤笑了起来,高东方说:“这都是老三想出来的点子,不知道她是从哪本书里翻出来。等她结婚的时候,我们也给她念念好了。”
大姨给她梳了个髻,又在发髻边簪了一朵红色的头花。这个发型意味深远,古代女子婚后都要束发,意味着成了一个女人,正好这发型也跟赵明月的旗袍十分搭配。
赵明月熟悉打扮过后,脸上略施脂粉,看起来明艳照人,大家一看,都十分惊艳,就连她爹,看着女儿这样,都愣了一会儿,然后点头说:“好,好,好!”连说了三个好字。
赵明月看着她爹的眼眶都开始湿润了,不知道到时候自己会不会忍不住哭出来。外面的爆竹已经响了起来,迎亲的队伍到了。这个年代北京还没有禁烟花爆竹,办喜事还是能放爆竹的,噼里啪啦一响,热闹的气氛就起来了。
大家嘻嘻哈哈地将房门关了,然后等着新郎来迎亲。因为只有一间房子,很多人都在这间屋子里待着。在妯娌姐妹的道贺声里,本来有着不舍情绪的胡年春愁
本文链接:
http://m.picdg.com/53_53228/7666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