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帝国崛起_分节阅读 4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功立业,夺取更多功勋的高层将官,才欢欣雀跃,摩拳擦掌的期待着这一场战争的到来。

    兵无战心,将有战意。这一句话是什深刻的体会出的,整个汉朝军队的现实状态。上下心不齐,意不同。

    当兵的怨恨长官不把他们当人看,随意的使唤;当将军的埋怨所下的士兵不听指挥,拒战怯战。

    两个天然存在矛盾的阶级,此时正在处于爆发之中。缺的只不过是一颗引火线,来点燃士兵心中对于这个朝廷的失望与愤慨。

    果然,当这群士兵被调到了关中战场,大量的士兵消极怠战,那些西凉叛军稍加接战,就一触即溃。

    使得整个关中战场的局势,彻底的糜烂,叛乱的影响越来越大。或主动加入叛军,或被裹挟的人越来越多,朝廷的官军在整个战场之上处于劣势。

    而不断打败仗的将领,将一切的怒火怨到了士兵身上,不断的对那些士兵打骂有加,训斥更是每天都有。

    矛盾与怒火,慢慢的积蓄,终于在一个夜晚,所有已经忍耐到了极限的士兵联合到了一起。

    他们相互约定在火把举起之时,一起杀向主将的营帐,共同的举事谋反,与叛乱的西凉军一起攻向京师,消灭这个腐朽而又破烂的王朝,然后回到自己的家乡,等待战乱的结束。

    终于,随着一只火把的点亮,无数只火把像的火龙一样,随之而起。

    “杀!”

    随着领头人中几个有威望的人,一声令下。所有心中充满了愤怒与回家的渴望的士兵,如同乌云一般扑向了整个营地的中央,那里就居住着这支军队的统帅。

    公元185年,灵帝中平元年二月,厌战已久,并且期待回到故乡的士兵,在他们长官的逼迫之下,终于激发了兵变。

    还剩下12万的平叛大军中有2万人参与,给予了没有防备的官军沉重一击,数十名将官在此次****之中被杀,军队伤亡五六万人,剩下的1万左右叛军逃向了西凉方向,将这个消息带给西凉军,并且与之汇合。

    得到官军内乱消息的西凉军大喜过望,立刻召集了3万骑兵,突袭已经人心惶惶的官军大营。

    措不及防的官军,再一次损失惨重。经历一场内乱还剩下的四五万军队只有2万余人逃向了长城,据城而守,并且快马向朝廷求援。

    整个关中以西,除了长安城周围几个郡县还掌握在朝廷手中,其他地方全部被西凉叛军占领,一时间西凉军的胜算大增,苦于朝廷苛政已久的百姓,纷纷响应是西凉军的起义。

    三天之后,接到平叛大军大败而归,十余万人只剩下2万多人在长城困守的消息。

    正在洛阳城皇宫之内享受着酒池肉林生活的汉灵帝,大为震怒与惶恐。急命朝中诸官想出对策,以遏制西凉军越发猖獗的攻势,不让他蔓延到关东洛阳。

    经过一番紧急的会议,朝廷诸公为了不让西凉军来到他们的老本营。纷纷出钱出粮,出兵出人,再次集结了一支人数大约为10万的大军,运往了长安方向。

    让被他们打压了数百年的关中士族再次得势,到时候那些被关东世族欺压已久的关中士族,会怎样对待他们已经结仇数百年的宿敌?那还真不好说。

    所以各个士族都是卖死力的支持领地这一次平叛,甚至是比平定那些黄巾叛乱都更加出力。

    那些黄巾贼顶多祸乱一些没有什么底蕴的小士族,对于真正传承了数百年的大世家,还是没有任何的威胁。

    这些顶级的世家,每一家都能拉出他数千人装备精良的兵甲。而且在当地具有良好的声望,随时登高一呼,就有他数万十数万的百姓云从景集。

    这是一股庞大的力量,一两家五六家还没什么,但是在整个大汉,这种力量由他数十家,再加上稍次一些的大世家,联合起来,可以说是一股极为可怕的力量。

    并且这些世家相互勾结,缔结姻亲关系。可以说每一个世家都有他几丝血缘,以自己是血缘为纽带,就足以让他们联合起来,相互自保。

    到时候任何敢侵犯他们这个阶级利益的人,都会被他们联合起来,一起攻击和推翻。

    就如两百年前的王莽,他推行新政,要求将士族的利益下放给贫困的百姓。却立刻遭到了士族的阻挠,各处扭曲他的政令。

    到最后发现还是阻止不了王莽的意志,就干脆起义,将它推翻再次建立一个维护他们这个阶级利益,符合士族心意的王朝。

    所以本来已经灭亡了的汉朝再次续命,出现了一个所谓的东汉,但其实不过是一个士族的傀儡罢了。

    我现在正在参与叛乱的关中士族,就是那次王莽改朝换代的牺牲品。因为站错了队选择了王莽,而被刘秀和整个关东世族一起打压。

    使本来在西汉时富裕无比的关中,渐渐变成了现在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的西凉。现在那些关东世族,又怎么敢放那些西凉军入关了?难道就不怕变成第二个是关中士族吗?

    论起对付士族的手段,同样身为士族的西凉军可是比那些农民出生的黄巾军,更加娴熟与高明。

    第90章西凉之乱二

    1月之后,当所有的高官贵胄,地方豪族用尽了一切办法,将他们所能够召集到的士兵都集中到的洛阳城。

    一只人数上十万的精锐大军就出现了,这支大军装备精良,身上穿的都是由那些世家积攒了数十年所积蓄下来的武器盔甲。

    人员组成也大多是由那些家族,蓄养了无数代的家生子和忠诚的仆人所组成,在忠诚方面对于那些士族族来说是极为可以相信的。

    有了这一层保障,加上那些士族纷纷慷慨解囊,不断地捐赠他们家中已经堆满仓库的粮食。

    再加上这些士卒的妻儿,家人都有那些为了照顾自己名声和家族仆人忠诚的士族照拂,可以说彻底的免去了后顾之忧,所以士气方面是有保障的,非常的高昂。

    所以从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这些世家大族在整个大汉王朝的影响力,到底有多么的根深蒂固,占据的财富到底有多么的大。

    这还只是时间短,并且召集的只不过是洛阳周边郡县一部分世家的私兵,如果将整个大汉天下的世家,所有能够动员的私兵全部集中起来。

    恐怕能够组成一支人数超过50万的大军,而且不像朝廷普通的郡县兵一样荒于军备,都有一些训练基础。

    并且装备精良,作战比较强悍不怕死,这股力量足以动摇任何王朝的统治基础,并且让那个王朝在一夜之间倾崩瓦解,变成历史灰尘。

    当然,具有这种实力的世家,只生存在隋唐之前的朝代。在此之前的王朝往往都是军事帝国主义,极具侵略性和富有开拓性。

    通常意义上,“帝国”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一般包含三个基本特征: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小国家没有帝国);其二,****统治或高度集权(民主制没有帝国);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无扩张不成帝国)。

    而唐之后的朝代不管有多富有,多强盛,但却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被称之为帝国的。

    究其原因,钟御认为主要是宋以后,地方政权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并且文人是指开始从以前的佩剑习武慢慢的转变成了吟诗作对。

    属于统治阶级的士族文人,慢慢地朝着手无福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发展了。失去了武人的悍勇,国家也就变得慢慢的失去了开拓性,倾向于保守!

    所以那个时候的士族,大多养的都是一些手持木棍,没有利器的家仆,并且人数也不多,顶多只有他送十上百人罢了,还大多贪生怕死,没有效忠之心。

    那像隋唐之前,养的都是一些比朝廷正规军,还要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士兵,并且人数动不动就他成百上千,简直比地方维持治安的军队还要人数更多。

    就这样,这支人数上10万的军队开向了西凉,用来作为抵御西凉军进攻的第一波援军,主要作用只不过是维持眼前的防线,并且占领更多的落脚点罢了。

    随后还有人数约为20万的第二波士族援军,将要开往关中地区。进行在战场稳定下来之后的大规模反攻,那些关东世家打算借此机会,一举铲除那些关中世家,好为所有天下士人除此大患。

    当援军开到长安城之后,迅速的分向了各处防御战场,让本来在西凉军经过又一次扩张后,人数多达三十余万的大军猛攻下摇摇欲坠的防御线,立时又稳固了下来。

    战场形式进入相持阶段,虽然朝廷凭着十几万人想要反攻不太可能,但西凉军想要攻破这十数万装备精良,军心稳定的大军防守阵线更是天方夜谭。

    又过了一个月,第二批人数达到了20万的士族援军,在各方士族齐心协力的调度下,用了最快的速度达到了长城。

    得到援军的长安城战场,立刻开始了大规模的反攻。经过了一个月的战争消耗,不管是长城的守军还是西凉方面的攻城军,都精疲力尽。

    此时刚刚得到一批人数有20万的生力军,哪能还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趁西凉军正精疲力尽,准备修养的时机,趁机偷袭,一举打垮他们。

    难道还要等他们已经修养完毕,大军再次整顿旗鼓,回复最鼎盛的战斗力时,再来等待他们的汹涌进攻吗。

    20万大军如同浪潮一般卷了过去,将早就如同已经到了极限西凉军,如同礁石一般轻而易举的淹没。

    还剩下他二十余万的西凉军顿时大败,斩首10万,只留下了十余万人逃往了他的老家凉州,准备再次招兵买马,重整旗鼓你,反攻回来。

    朝廷则趁胜追击,一路收复郡县无数。最后与再次恢复实力的西凉军在天水郡,隔着渭河相互对峙。

    中平元年七月,此时距离钟御统一整个南方,已经过去了他大半年。在这其中,大汉朝廷终于发现自己南方,已经崛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再疆土面积上已经毫不逊色于自己。

    然而此时已经被西凉之乱搞的焦头烂额的大汉朝廷,已经难以顾及到南方的局势,只能在几个重城屯驻重兵,小心把守。

    虽然他也不太认为南方那个刚刚崛起的帝国,能够有余力来进攻自己。恐怕他如大多数刚刚兴起的帝国一样,正在忙着建设自己的内部体系和安抚地方的士民。

    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领地内部建设的国家,哪里还有余力来进攻北方,这个军事实力强大的自己呢?

    要知道,北方可大多数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而南方恰恰没有良马,在战略上就不占优势。

    所以尽管很气愤与担忧,在心里无比痛恨南方这个叛逆之贼。但是灵帝还是很明智的将所有的力量,都投入了西凉战场。

    期待尽快的平定这个地方的叛乱,好集中全部的精力,来收复和抵御南方的进攻。

    在这条方针和战略的指挥下,本来就已经落入下方的西凉军,情况顿时变得岌岌可危。

    一批又一批的援军开往了西凉,明白自己已经生死攸关中士族,坚决地率领西凉本地的人誓死抵抗。

    但战场形式还是不可避免的落入下风,你一州之力又哪里抵御得住,大汉北方远比西凉富庶的八州之力呢!

    战线从天水退到了陇右金城两郡,又从这两郡退往了武威郡;兵力尽管有所补充但还是从开始的刚刚二十万,变成了十多万,又变成现在的五六万。

    只能勉强的抵御住朝廷在西凉,还部署的20万大军的进攻。西凉本就人少,原本在册的人口也不过他50万人左右,就算加上关中三郡,全部的人口也不过他百万人左右。

    之前,西凉叛乱,从整个西凉关中裹挟了他20万男丁从军。朝廷为了抵御叛军的进攻,又抓了他数万十数万的人来充当炮灰。

    经过这一番消耗,整个西凉与关中,人口大为减少,估计也就他四五十万人了,男丁更是不知道还有没有剩下他三四万人。

    第91章西凉之乱三(求推荐)

    所以想要从那些百姓当中抽取壮丁,再次拿来当炮灰补充自己的消耗是不可能了。

    现在那些西凉军之所以能够支撑下去,完全是他们背后的羌族害怕,汉朝会秋后算账。

    清算他们之前率先挑起叛乱的罪责,所以才不断的给那些西凉军送钱送兵送粮,好让他们拖的越久越好,直到拖着汉朝没有耐心,放弃了平定西凉,或者进行招安。

    但就算是这样,给予西凉军的支持力度也不算太多。毕竟之前羌族就投入他十多万的男丁,参与叛乱。

    只不过是后来被汉朝前来平叛的军队,一股脑的杀了干净,只逃回了他,寥寥数百人而已。

    让总人口不过百万的羌族元气大伤,全族只不过剩下了他20万人的男丁,为了保障自己族群的生存,又能够派出多少兵马用来援助西凉军呢!

    顶多他七八万能罢了,再多自己族群的生存就不一定能够保证了。那样就算成功的抵御,甚至打败了汉朝的进攻,但自己的族群灭亡了,这一切又有何意义呢!

    所以经过他大半年的战争,整个潼关以西可以说人口凋敝,再也经不起任何折腾了。

    而那些关东士族之所以在那些西凉军,已经败退,在对朝廷构不成任何威胁,甚至只要一纸令下,那些西凉军就会举军投降的情况下,也不放过西凉军,还要继续穷追猛打。

    就是想趁此机会将整个潼关以西的地方全部打烂,让那里千里无人烟,百里无鸡鸣。

    自古以来,不管任何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54_54606/7931922.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