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快要到五一了。
快要放假了,丫丫正在考虑去哪。
不过出去似乎很麻烦呀,而且离家还远。
“算了,丫丫决定不去了”
。。。
“砰砰砰”
什么破电脑呢,卡的要死。
浪费时间。
接下来开始复盘。
第二十一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劳动价值理论,从斯密到李嘉图再到马克思无不以劳动价值理论作为自己理论的核心。
新古典经济学则完全放弃了劳动价值理论,他们更多的是采用效用价值理论,进一步到均衡价值理论。
前者从亚当斯密开始
后者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萨缪尔森开始。
2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将失业问题作为研究主题。
与凯恩斯主义不同的事,他们从微观层面入手,力图从工资,价格,价格粘性等方面去寻找劳动市场,商市场和资本市场不能出清的原因。
3货币数量理论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动的货币理论
物价乘以商品数量等于货币供给乘以流通速度。
简单的来说,货币数量理论说的是货币的供应量要与流通商品的价值总量相适应。
过多会造成物价上涨。
过低会造成物价下跌。
不利于经济发现。
4卢卡斯的总供给曲线
卢卡斯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考察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单位。企业的行为引申出来的,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对所有典型企业的供给曲线的加总而得到的。
…
丫丫最近有点迷茫。
想要放弃,都不知道自己一天在干什么,未来要去干什么。很迷茫,即没有一个特别喜欢的地方,也没有一个特别想去的地方。
有时候丫丫在想,这样无意义的努力是否应该坚持下去。
丫丫想了一会。
的出了一个结论。
:“就是不要放弃,要坚持”
“在不知道未来自己想要干什么的时候,就一直往下走,坚持下去”
如果说,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话,你就勇敢的去做。因为思考的学多,考虑的也就越多,也会更加的犹豫。
因此,放手一搏。选择眼前的事,在长期来看也是不亏的。
“哎,今天啥也没干”丫丫今天有点坚持不住了。
因为他不知道下一步该去往何处。
“呼呼…”
……
西方经济学中研究一国经济总量、总需求与总供给、国民收入总量及构成、货币与财政、人口与就业、要素与禀赋、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经济预期与经济政策、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等宏观经济现象的学科,被称作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归类
宏观经济学属于西方经济学范式,由于把宏观经济领域与微观经济领域割裂开来研究,与科学的一般经济学的关系既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不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所以无法研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宏观经济领域的特殊规律,只能对宏观层面的经济现象进行现象学意义上的描述。从科学学的角度而言,由于不能研究一般经济规律与宏观经济领域的特殊经济规律,宏观经济学不能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
研究方向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1]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
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宏观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共同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现代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服务的。战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运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引起了各种问题。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
发展历史
产生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作为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发展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特别是自边际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不承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不承认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经济学在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本文链接:
http://m.picdg.com/79_79354/17048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