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_分节阅读 13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会去研究,那里有苏、美、英三国的代表。

    丘吉尔说:“现在我还想回到波兰问题上来。

    我认为这个问题更为紧迫。

    因为波兰人会大吵大闹。

    我想宣读一下我关于波兰问题的提案。

    这里并不要求大家同意现在念的这个提案,因为我自己还没有最后定下来。

    我的提案如下:“原则上通过,波兰国家及人民的领土应该位于寇松线和奥得河之间,包括东普鲁士和奥别尔省。

    但边界的最后划定还需要仔细研究,有些地区可能进行移民。”

    斯大林说:“俄国人在波罗的海没有不冻港,因此,俄国人需要哥尼斯堡和默麦尔这两个不冻港和东普鲁士相应的部分领土。

    况且,历史上这儿就是斯拉夫人的土地。

    如果英国人同意移交给我们上述领土,我们将同意丘吉尔的提案。”

    丘吉尔说:“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建议,我一定要加以研究。”

    11.德黑兰三巨头会议(9)11.德黑兰三巨头会议(9)

    德黑兰会议结束之后发表了公报和两个宣言。

    公报全文如下:苏联、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三同盟国领导人德黑兰会议公报三同盟国领导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约·维·斯大林同志,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富·德·罗斯福先生,大不列颠首相温·丘吉尔先生,于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德黑兰举行会议。

    会议通过了三国在对德战争中共同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以及关于伊朗的宣言。

    上述宣言全文公布。

    三国宣言我们,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大不列颠首相、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于过去四天,在我们盟国伊朗的首都德黑兰举行了会晤,确定并重申了我们的共同政策。

    我们表示决心,我们三国在战时及战后的和平时期,都将进行合作。

    关于战争,我们三国参谋部代表参加了我们圆桌会议的讨论,我们商定了消灭德国武装力量的计划。

    我们就从东、西、南三方面将发动的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时间达成了完全一致的协议。

    我们在这里达成的相互谅解,保证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关于和平,我们确信,我们之间现存的协同一致,必将保证持久和平。

    我们充分认识我们及所有联合国家对实现这种和平负有崇高的责任,这种和平将获得全球绝大多数人民的拥护,并在未来许多世代中,消除战争的祸患与恐怖。

    我们和我们的外交顾问一起研究了未来的问题。

    所有和我们三国一样专心致力于消灭暴政与奴役、压迫与苦难的大小国家,我们都将谋求他们的合作和积极参加。

    我们欢迎它们在它们愿意的时候加入全世界民主国的大家庭。

    世界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我们在陆地上消灭德国的军队,在海上消灭德国的潜艇和从空中消灭德国的军工厂。

    我们将无情地、日益猛烈地进攻。

    我们结束了我们友好的会议,满怀信心,期待着那样一天的到来,那时世界各国人民将不受暴政的压迫,按照各自不同的意愿和自己的良心自由地生活。

    我们满怀希望和决心而来,我们作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而离去。

    1943年12月1日于德黑兰签署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三国关于伊朗的宣言(略)1943年12月2日早晨,罗斯福总统一行来到美军在德黑兰附近的一个营地。

    他们先到医院看望伤病员和医护人员,然后来到了驻地的官兵之中。

    罗斯福坐在敞篷吉普车上,向美国官兵们发表演说。

    后者在此时此地见到总统,真是喜出望外,但也感到惊讶。

    罗斯福讲话之后,他的车队就直奔机场,飞往开罗去了。

    丘吉尔一行也飞回开罗,与美国代表团再商大事。

    斯大林于早晨回访了伊朗国王礼扎,然后再驱车前往机场。

    据说,在德黑兰会议期间,伊朗国王曾分别拜会了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但只有斯大林回拜了伊朗国王,因而受到了最高级的礼遇。

    12.未遂谋杀(1)12.未遂谋杀(1)

    1944年7月20日清晨,柏林又闷又热。

    德国本土军参谋长克芬德·冯·施道芬堡伯爵把一枚英制炸弹用衬衣包好,放入手提箱,然后乘车前往柏林郊区的伦格斯道夫机场。

    9点,施道芬堡登上一架ju—52型专机,前往在东普鲁士腊斯登堡的希特勒大本营。

    纳粹的所有领导人除宣传部长戈培尔外,都集中在腊斯登堡开会,施道芬堡要把希特勒这些人统统送回老家。

    施道芬堡伯爵当年曾是位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举止优雅的军官,可现在只剩下了一只眼、一条胳膊、一条腿和三个手指。

    1943年春,施道芬堡在突尼斯指挥一个装甲营撤退时,2架美国p—38闪电式战斗机从云缝中钻出,瞄准施道芬堡劈头盖脸地一顿扫射。

    施道芬堡大难未死,但身负重伤,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施道芬堡要刺杀希特勒,并非因他使自己致残。

    除掉希特勒、推翻纳粹党的专制统治、迅速同英国和美国媾和,是德国军队的秘密组织——“黑色乐队”的目标。

    施道芬堡就是这个秘密组织的重要成员。

    施道芬堡出生在德国一个著名的贵族家庭,族谱可以追溯到1262年。

    他的父亲是德皇威廉二世的枢密大臣,母亲是德国总参谋部的创始人之一、陆军元帅奥古斯都·冯·格奈森瑙伯爵的孙女。

    施道芬堡年轻时曾想当大提琴演奏家,可是最后却鬼使神差般地当了兵,进入军官学校。

    毕业后在精锐的第17班堡骑兵团任职。

    1938年进入陆军大学深造,在军事学、历史学和经济学方面显示出才华,大有未来总参谋长之望。

    然而在这时,施道芬堡对希特勒已是深恶痛绝了。

    1934年6月30日,上台一年半的希特勒为了巩固纳粹专政,把屠刀砍向有君主主义倾向的德国军官团。

    在这天深夜,德国前总理库特·冯·施莱歇将军及夫人、施莱歇将军的朋友冯·勃莱多夫将军被纳粹党徒打死在自己家中,并给定上“叛国”的罪名。

    两位将军的死,震惊了年轻的施道芬堡,也激怒了以总参谋长路德维希·贝克上将为首的一大批德国将领,其中有德国海军谍报局局长威廉·弗朗茨·卡纳里斯海军少将。

    贝克上将这时54岁,被称为那一代最能干、最仁慈的军人。

    他从一开始就不信任希特勒,对希特勒疯狂扩军备战,四处扩张的行径更为担忧。

    1934年6月29日,即施莱歇、勃莱多夫两位将军被杀的前一天,贝克被任命为总参谋长。

    贝克对希特勒说:他接受这个职位的目的,不是要建立一支征服他国的军队,而是要建立能够保卫祖国的军队。

    希特勒反驳道:“将军,军队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打仗;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目的,就不可能建立一支有价值的军队。

    为着和平而做准备的军队是不存在的。

    军队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赢得战争。”

    两人不欢而散,第二天施莱歇将军和勃莱多夫将军就被杀了。

    贝克看透了希特勒正在把德国引上战争之路。

    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的贝克深知,一旦爆发战争,德国必败无疑,遭受灭顶之灾。

    贝克决心除掉希特勒。

    海军谍报局长卡纳里斯也持同样的观点。

    但希特勒是德国人民选举出来的总理,德国军队有着不干预政治的传统,所以贝克觉得除掉希特勒要有充分、令人信服的理由才行。

    1938年春,贝克的机会来了。

    这年春天,希特勒下令制定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计划”。

    德国总参谋部的军官们知道捷克斯洛伐克虽是小国,但工业发达,军队训练有素,又是法国的盟国,法国身后还有英国的支持,同这三国开战无疑是自杀。

    贝克坚决反对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4月1日,希特勒召开会议,宣布他要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决心不可动摇。

    贝克在会后来到总理府,要求希特勒保证不打算发动战争。

    希特勒死死盯着这位总参谋长的脸,两眼闪烁着轻蔑之光,冷冷说道:“我没有这种打算。

    我所要告诉将军的是:军队是政治家的工具,其责任是执行政治家所交给的任务,没有责任对自己的任务提出疑问!”贝克知道这句话的含意,立刻直截了当地答道:“对不起,我无法执行我不赞同的意见。”

    说罢,贝克起身,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总理府,他辞职了。

    在辞职前,贝克想力促将军们集体辞职,以示抗议“绿色计划”,并让自己的密友施图尔纳格尔将军研究一下“以军事手段支持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即军事政变的可能性。

    施图尔纳格尔将军去试探其他将军的意见,但得到的回答是:贝克的建议同他们所受到的训练是背道而驰的;如果需要有人赶走希特勒,那只能是德国人民,因为是德国人民选举了希特勒。

    施图尔纳格尔将军空手而归,贝克上将只得辞职。

    在离开办公室前,贝克对在场的将军们说道:“如果德国发动战争,除了她所攻击的国家外,其他国家也会立即参战。

    12.未遂谋杀(2)12.未遂谋杀(2)

    在对付世界联盟的战争中,德国必败无疑,听任战胜国的摆布。”

    1938年初秋,德国借口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族问题,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割让苏台德区的领土要求,并发出战争威胁。

    一时间,欧洲上空战争乌云密布,战争一触即发。

    了解德国军事实力的德国将军惊恐万状。

    在家休息的贝克抓住时机,立刻扩大了自己的队伍,把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司令埃里希·菲尔基贝尔、柏林军区司令埃尔温·冯·维茨勒本拉入自己的密谋圈子,并制定了政变计划。

    这个计划周全、细致,可谓万无一失。

    这个计划设想一俟希特勒下令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贝克为首的密谋集团就立刻起事:菲尔基贝尔将切断全国的通信联系;维茨勒本将占领柏林,逮捕希特勒、戈林、希姆莱、海德里希等纳粹头子;德国装甲战专家、装甲师师长赫普纳将围歼希特勒的党卫队。

    在控制了全国的局势后,把希特勒送交法庭审判。

    卡纳里斯的副手奥斯特的律师已经制定了审判程序。

    奥斯特在组织人调查希特勒的健康情况,准备指控希特勒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毒气而患有精神病,正在把德国引向毁灭,不再适于担任德国元首和总理的职务。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风就是英国和法国必须在苏德台问题上坚持强硬立场。

    为了确保这一点,卡纳里斯派人秘密前往英国,同英国政界要人会晤,明确告诉英国:“英国政府如果向希特勒让步,就会失去两个重要盟友:德国总参谋部和德国人民。

    如果你能肯定,一旦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英国就参战,那么我们就把这个政权推翻。”

    贝克、卡纳里斯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英国首相张伯伦竟然屈尊前往德国城市慕尼黑,同达拉第、墨索里尼以及希特勒会晤,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割让苏台德地区。

    消息传来,贝克、卡纳里斯一下子泄了气,卡纳里斯一晚上喃喃反复念叨:“什么?

    他——去拜访那个人!”“黑色乐队”的计划落空了。

    希特勒兵不血刃占领了苏台德区。

    希特勒得陇望蜀,5个月后干脆撕毁了《慕尼黑协定》,占领并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出兵入侵波兰。

    “黑色乐队”一直要阻止的事终于发生了;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德国军队在4个星期内就打垮了波兰。

    接着挥师向西,准备进攻西欧。

    “黑色乐队”盼望德军进攻受挫,好以军事上的失利为由搞掉希特勒。

    卡纳里斯悄悄派人同英国情报局建立了联系,让副手奥斯特把德军进攻西欧的作战计划“黄色方案”送给英国人,把一份有关德国研制最新式武器的进展报告偷偷扔进英国驻挪威使馆。

    奥斯特干这种事时心情极其复杂、矛盾,对一位密友吐露道:“拿起手枪杀人,或为了某种事业迎着机枪的扫射往前冲,也比干我现在决心要干的事简单。

    我请求你在我死后依然同情我,理解我曾经处于怎样一种心情,理解是什么诱使我干了别人无法理解的事……

    人们可能说我是卖国贼,但其实不然。

    我比那些跟着希特勒跑的人,是更为出色的德国人。

    使德国,使世界免除这场灾难是我的计划,也是我的天职。”

    1939年—1940年冬是西欧50年来最寒冷的冬天。

    由于天气恶劣,希特勒把进攻西欧的日期一改再改。

    进攻计划也一变再变,主攻方向从佛兰德改到了阿登山区。

    1940年5月6日晚上,也就是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37_37985/5745547.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