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_分节阅读 139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德军入侵西欧的前4天,奥斯特找到给盟军传递消息的荷兰陆军沙斯少校,告诉他德军即将进攻,并说:“我亲爱的朋友,现在事情全部结束,我们马上就要进攻卢森堡、法国、比利时和荷兰。

    沙斯,帮我个忙,炸掉缪斯河上的桥吧!但愿战后我们还能重逢。”

    由于希特勒一再修改进攻日期,“黑色乐队”向英国发出的一次次警报犹如一次次“狼来了”的呼唤,英国人没有相信。

    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起排山倒海般的攻势,打得盟军措手不及、溃不成军,仅仅用了42天就完成了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了4年半时间、损失上百万人都没有完成的霸业,征服了除英国之外的整个西欧,死亡仅2万人。

    德军的辉煌胜利,给希特勒这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下士披上了一个“军事天才”、“神机妙算”的光环。

    纳粹德国万人空巷,举国狂庆德军的胜利。

    “黑色乐队”想利用德军失利搞掉希特勒的打算又落空了。

    但他们没有气馁。

    1940年6月下旬,就在纳粹德国狂欢的时候,“黑色乐队”的密谋分子以安排希特勒巡视巴黎为借口,在巴黎聚会,讨论如何结束纳粹暴政,冯·施道芬堡上校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黑色乐队”。

    希特勒的军事胜利使得一切通过搞掉希特勒来推翻纳粹政权的希望都破灭了,更不用说还想审判希特勒。

    12.未遂谋杀(3)12.未遂谋杀(3)

    密谋分子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讨论到刺杀希特勒。

    贝克一直反对这种弑君的极端措施,因为一是违反了德国军队的传统,二是担心引起内战,为西方国家和苏联控制德国提供机会。

    卡纳里斯也不主张这么做,只有年轻的施道芬堡想杀掉希特勒。

    密谋分子们没有取得共识。

    处在巅峰的希特勒在一年后大举入侵苏联。

    德军开始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在3个星期内就推进了近千公里,抓了上百万苏军俘虏。

    但几个月后,德军开始背运,在莫斯科城下被击败。

    就在这时日本袭击了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美国对日宣战,10日德国对美国宣战,美国成了德国的交战国。

    1942年的春天终于到来了。

    被俄罗斯“严寒将军”折磨了一冬天的德军恢复元气,一口气打到了高加索山和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

    在北非的德军也福星高照,攻克了托卜鲁克,俘英军3万人,跃进至埃及西部的小镇阿拉曼,开罗岌岌可危。

    但德国人的好运气走到尽头了。

    斯大林格勒攻而不克,成为屠宰场和绞肉机,无数德军和苏军葬身于斯大林格勒的瓦砾中;阿拉曼成了德国人的滑铁卢,德国人被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西逃。

    而这时,艾森豪威尔将军率盟军又踏平大西洋万顷浪,在北非登陆了……

    德国军队的节节败退为“黑色乐队”的密谋分子注入了生机。

    “黑色乐队”已不是贝克、卡纳里斯、奥斯特等为数不多的一些军内密谋分子,它的触角从巴黎延伸到苏德战场上的德军。

    在柏林,“黑色乐队”的密谋分子又制定了一个政变计划——“伐尔基利”计划。

    这时德国境内有大量的外国劳工,达600万人。

    卡纳里斯对希特勒说,这么多的外国劳工对德国是极其危险的。

    德国应当制定一个应急计划,来对付万一出现的外国劳工暴乱。

    希特勒同意了,让德国本土军司令弗里德里希·勃洛姆制定代号为“伐尔基利”的应急计划。

    勃洛姆把这项工作交给了参谋长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

    奥尔布里希特是“黑色乐队”的成员。

    “伐尔基利”计划设想:外国劳工趁希特勒在东普鲁士大本营时发动暴动;因此授权勃洛姆代行行政权力。

    勃洛姆是一个懒汉,最大的爱好是打鸭子,对第三帝国的忠诚取决于希特勒的死活。

    “黑色乐队”把赌注放在了勃洛姆身上。

    奥尔布里希特把这个应急计划写成了政变计划:只要一发出“伐尔基利”的信号,整个德国的陆军就会行动起来,“保护”纳粹党的各个要害机关、交通通信枢纽,并设立战地军事法庭,执行立即枪决……

    简言之,“伐尔基利”计划就是让陆军取代纳粹党和党卫队、盖世太保,控制德国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勃洛姆的政治立场取决于希特勒的生死,谋刺希特勒就成为“伐尔基利”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1943年2月2日,德国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全军覆没,希特勒准备到东线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去研究东线的军事形势。

    这个集团军群司令是汉斯·克鲁格陆军元帅。

    克鲁格是纳粹德国的一员猛将,曾屡立奇功,深受希特勒的赏识。

    他同大多数德国军官一样,脑子里只考虑如何打仗,不想政治。

    但他的参谋长冯·特莱斯科夫将军和参谋冯·施拉勃伦道夫少校却是“黑色乐队”成员,坚定的密谋分子。

    两人秘密同在柏林的“黑色乐队”成员取得了联系,制定了刺杀希特勒的“闪光计划”,成功后就发出“伐尔基利”的信号,夺取政权。

    特莱斯科夫将军从卡纳里斯的谍报局搞来一个英国炸弹,装进酒瓶。

    这枚炸弹的引信是一个小瓶子,里面装满酸腐蚀液。

    只要轻轻按一个小小的按钮,小瓶子就破了,酸腐蚀液就流到一根拉住撞针的金属线上。

    30分钟后金属线被腐蚀断,撞针松开,撞击雷管,炸弹就起爆了。

    1943年3月13日中午,希特勒乘坐一架fw—200型四引擎运输机从腊斯登堡飞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所在地斯摩棱斯克。

    午餐时,特莱斯科夫随意问希特勒的一位随从,是否能带两瓶酒给在柏林的一位朋友。

    这位随从立刻答应了。

    午餐后,希特勒准备回腊斯登堡。

    在他临上飞机前,特莱斯科夫把两瓶装有炸弹的酒交给了那位随从,并悄悄按动了启爆按钮。

    希特勒的飞机在轰鸣声中飞离了斯摩棱斯克。

    特莱斯科夫立刻打电话给奥斯特,奥斯特马上通知勃洛姆的参谋长奥尔布里希特。

    奥尔布里希特发出了“伐尔基利”的信号。

    密谋分子们觉得大功就要告成。

    3小时后,一份电报从腊斯登堡发到斯摩棱斯克:元首平安到达。

    特莱斯科夫大惊失色,急忙叫在腊斯登堡的施拉勃伦道夫趁别人还没取包裹就取出炸弹。

    施拉勃伦道夫顺利取出那两个酒瓶,拆开一看,发现引信是灵的,腐蚀酸也滴到了连接雷管的金属线上,但撞针还在原位,原来酸腐蚀液冻住了。

    12.未遂谋杀(4)12.未遂谋杀(4)

    飞行员后来解释说,飞机遇上了湍云和气流,颠簸得厉害。

    由于飞机高度上升,行李舱的气温急剧下降,因此酸腐蚀液还没有来得及蚀断金属线就给冻住了。

    “闪光”之火被一阵不知从哪里来的高空气流吹灭了,也吹灭了一次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机会。

    战火继续燃烧,屠杀在继续。

    美国庞大的工农业生产能力被动员起来,把成千上万吨军用物资送到世界各个角落。

    德国和意大利军队连连受挫:1943年5月,轴心国“德意非洲装甲集团军群”在突尼斯全军覆没,25万人被俘。

    1943年7月10日,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两个月后意大利退出战争。

    1943年7月至8月,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被苏军击败,彻底丧失了东线的主动权。

    军事上的失利使越来越多的德国明智的将领和军官看到德国必败无疑,加入了“黑色乐队”。

    其中有驻守法国西海岸的b集团军群司令“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克鲁格元帅。

    隆美尔在北非连吃败仗,认识到纳粹德国的气数已尽,成千上万德国青年为一场不可能打赢的战争而丧生,毫无意义。

    隆美尔对希特勒完全失望了。

    “黑色乐队”的核心人物贝克、卡纳里斯也需要隆美尔,要借助隆美尔的巨大声望来制止可能爆发的内战。

    1944年4月15日,隆美尔同他的新任参谋长汉斯·斯派达尔将军在他戒备森严的司令部里秘密会谈。

    斯派达尔也是“黑色乐队”的成员,一直同贝克等人有联系。

    隆美尔同他密谈的目的就是授权他与密谋分子协调行动。

    隆美尔一直被胃痉挛折磨着。

    谈起军事形势和希特勒的军事政治政策,隆美尔那双炯炯发光的蓝眼睛黯淡下去,说道:“这场战争败局已定。

    我们要立即停止毫无意义的杀戮。

    趁着英国人和美国人还没有登陆,我们得赶快结束战争挡住俄国人。”

    斯派达尔明白了。

    一个月后,斯派达尔代表隆美尔参加了“黑色乐队”在法国巴黎附近举行的一次秘密会议,商讨推翻纳粹政权、与西方盟国达成协议的具体步骤。

    即:一、德军从西欧全部撤出;二、逮捕希特勒并交民事法庭审判;三、缩短东方战线;四、成立以贝克为首的临时政府。

    密谋分子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盟军马上就要实施“霸王行动”,在诺曼底登陆;党卫队发现了“黑色乐队”的蛛丝马迹,已经逮捕了卡纳里斯的助手奥斯特,并步步向卡纳里斯进逼。

    密谋分子还没来得及下手,1944年6月6日艾森豪威尔就指挥百万盟军渡过英吉利海峡,在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变成了屠场,成千上万的盟军和德军官兵葬身在对方的枪炮和炸弹之下。

    一个月过去了,德军防线终于被打得千疮百孔,即将崩溃。

    密谋分子急不可待,寻机下手。

    就在这时,即7月17日,隆美尔乘坐的汽车被两架英国空军的“飓风”式战斗机击中,头部受伤,昏迷不醒被送进医院。

    克鲁格元帅接替隆美尔,担任b集团军群司令。

    密谋分子在最需要隆美尔的时候失去了他。

    密谋分子心急如焚,急欲下手,就在这时希特勒要在7月20日召开军事会议,并亲自出席。

    这是最后的机会了,施道芬堡挺身而出,自告奋勇承担起刺杀希特勒的重任。

    施道芬堡的飞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在腊斯登堡降落。

    施道芬堡命令飞行员加满油做好飞回柏林的准备,便乘上汽车前往十几公里以外的希特勒的大本营——“狼穴”。

    由于苏联红军正在进逼东普鲁士,“狼穴”里一片混乱,正在准备撤退。

    希特勒的会议室从地下隐蔽室搬到一间大木房里。

    房顶是油毡,房子有三个窗户,屋里有一个厚厚的橡木地图桌,桌上摆满了供会议使用的地图。

    中午12时,施道芬堡提着装有炸弹的文件箱来到“狼穴”大门。

    这枚炸弹同上次“闪光”行动用的一模一样。

    施道芬堡发现警卫措施异常严密,不禁有些心悸。

    卫兵朝施道芬堡残缺不全的肢体扫了一眼,觉得这么一个人不会造成什么危险,让施道芬堡交出手枪后就放行了。

    施道芬堡找到德军最高统帅部主任凯特尔,向他谈了他打算向希特勒汇报的要点。

    12点30分,施道芬堡在凯特尔和另外两位军官的陪同下向会议室走去。

    途中施道芬堡说他忘了拿帽子,要求离开一会儿。

    凯特尔同意了。

    施道芬堡回到凯特尔的房间,打开手提箱子,按动了启爆计时装置,然后提着箱子走向会议室。

    12时40分,施道芬堡走向会议室。

    屋里有20人,希特勒身穿灰色上衣、黑裤子,正在听副总参谋长豪辛格汇报东线的形势。

    凯特尔打断了汇报,把施道芬堡引进屋。

    希特勒不满地瞟了施道芬堡一眼,没说什么,继续听汇报。

    施道芬堡在挨着希特勒的一个上校身边坐下,把箱子放在上校旁边的地板上。

    12.未遂谋杀(5)12.未遂谋杀(5)

    几分钟后,施道芬堡对这位上校说:“我把这东西在这儿放放,去打个电话。”

    这位上校觉得文件箱碍脚,就把箱子挪到一边,靠在远离希特勒一面的桌子腿上。

    施道芬堡离开房间,到了离会议室约90米的草地上,点燃一支香烟。

    凯特这是希特勒二战中第二大本营“狼穴”,它在东普鲁士,墨索里尼曾在这里会见希特勒。

    紧挨希特勒的是陆军元帅凯特尔。

    尔在会议室里焦急不安。

    豪辛格的汇报很快就要结束了,该轮到施道芬堡了,可他出去了。

    凯特尔环顾左右,豪辛格正在以单调的语气念他的报告的最后一部分:“在布格河以西,俄国人正以强大的兵力向北推进,前锋已到杜那堡西南,如果我们在贝帕斯湖周围的集团军不立即撤退,一场灾难……”

    这时,“轰”的一声巨响,炸弹爆炸了。

    地图桌被炸得粉碎,屋里硝烟弥漫,屋顶被震塌,窗子被炸飞,速记员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37_37985/5745548.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