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_分节阅读 1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伍,培养出了一个崇尚军功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种尚武力、尚英雄的风尚延续至隋唐。

    肆 千古公案祸起萧墙

    太宗的恶梦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朝堂下群臣叩首膜拜,声音响彻整个太极殿。

    太宗志得意满地坐在宝座之上,看着他的臣子们。突然,所有的人都消失不见了,大殿之上一片寂静。太宗不由得惊了,站起来叫道:“人呢?人都去哪里了?我的大臣呢?”随即踉踉跄跄走下皇位,四处寻找。

    “你根本就不配称作皇上!”一个声音响起。

    太宗一回头,只见一个人缓缓走来,定睛一看,却是自己的大哥李建成。

    “这皇位是我的,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你耍阴谋把它夺了去。”李建成恶狠狠地说,并一步步走近。

    “还我们的命来!”李元吉突然也出现了。

    太宗害怕地后退了两步,但又反驳说:“可,可这天下朕治理得很好啊,我没有辜负天下苍生,也没有辜负这皇位啊!”

    建成哈哈大笑,“那又如何?你这杀兄夺位的污名是永远去不掉的了。你这心里的鬼是永远去不掉的了。想名留青史,也不看看你手上沾满的鲜血。”

    太宗低头一看,真的是满手是血,不由“啊”的大叫一声。

    “啊!”熟睡中的太宗突然坐了起来,一身冷汗。他不自觉地看看自己的双手,一切正常。原来是一场梦。

    再躺下之后,太宗怎么也睡不着。自己梦见大哥和四弟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最近这些年来却不像早先那么多。治国的成就和压力已经慢慢冲淡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玄武门这个名字也渐渐陌生了,可为何偏偏今晚……

    太宗辗转反侧,难道自己真的就去不掉这个污名吗?千古之后自己还是一个篡位者?到底怎么才能改变这一切?他不甘心,不甘心自己在做了那么多的努力,在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蒸蒸日上之后,还要背负这个骂名。他要一个完美。

    第二天一早,房玄龄被宣来面圣。

    “参见皇上!”房玄龄不知此来所为何事。

    “爱卿,朕要一观国史。”

    房玄龄心中一惊,皇上还是不放心啊!尽管他已经让自己监修国史。

    本朝制度:门下省的起居郎记事,典礼文物,迁拜旌赏,诛伐黜免,都按年月日的顺序加以记录,季终编为起居注。中书省的起居舍人记言,皇帝的制、诰、德音,也按年月日的顺序加以记录,季终编为时政记。起居注和时政记都要送交史馆,由史馆编为实录,最后按纪传体编为国史。编修国史,本来是秘书省著作局的工作。贞观三年(629),太宗在门下省另置史馆,专门负责撰写国史,并以宰相房玄龄监修国史。不仅将史馆移至禁中,更开启了唐代以宰相监修国史的先河。

    房玄龄在贞观三年(629)接受任命的时候就明白,太宗之所以这么重视国史的编纂,还让他亲自领衔,其实就是要让他掩盖玄武门那场事变的真相。如今十四年过去了,是太宗来验收成果的时候了。尽管房玄龄知道,按照惯例,皇上是不能够看史官所记本朝史事的,这也算是一种弹性的监督吧。因为皇帝本来已经是至高无上的了,如果连对其身后评价的监督都失去了,那皇权可就是不受到任何哪怕是道义上的约束了。但是,房玄龄不是一般的中立的史官,他是太宗可以商量一切机密的大管家,也是一切都需听命的大管家。如果说,以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的褚遂良早先对太宗自观国史要求的拒绝,还可以让太宗表面容忍,那么,这次太宗对自己再次提出这个要求,是无论如何也搪塞不过去了。

    “臣遵旨!”房玄龄明白怎么也无法阻挡太宗这一愿望。

    隔日,房玄龄将一部分《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呈给太宗御览。太宗看罢之后,意味深长地对房玄龄说:“爱卿,当年六月四日的那场事变,为何要写得这么隐晦呢?昔日周公杀管叔、蔡叔,是为了安定国家不得已而为之,朕也是一样啊。你们只要照直写就好了,不用遮掩。”

    房玄龄听后,终于明白了太宗的意图。他不是要掩盖这段历史,他是要将之合理化,仿佛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唉!玄龄在心中感叹,皇上功业越大就越要追求完美啊。也许,太宗那挥之不去的恶梦,只有通过自己在国史上如实把他当年杀了兄弟的事情记载下来,才能有个尽头。毕竟,玄武门喋血的事实是无法掩盖的。事情过去了十几年,国家治理得非常有成效。房玄龄领会到,太宗对自己的身后评价,已经建立起了充分的自信。发生了的事情不必说得那么曲折隐晦,至于兄弟之间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到底是谁对谁错,那就只有留待后人去评说了。

    太子喉中一根刺(1)

    武德四年(621),李世民率军击破窦建德和王世充。不仅一举消灭了唐王朝最大的两个敌人,更将东都洛阳收入囊中。一时间,天下震动,李世民的名字响彻海内。消息传到长安,满朝欢腾,但有一人却是喜忧参半,他就是太子李建成。

    “平了王世充、窦建德,确实是为国家立了一大功啊,二弟用兵之术越来越高明了。可是二弟功劳日盛,又得父皇喜爱,我这太子之位只怕是坐不稳了啊!”东宫之内,建成对太子妃说道。

    “咱们这个老二,从小就争强好胜。如今有了资本,一定更不会愿意居你之下,更不用说将来向你称臣了。我说呀,还是早早打算的好。”

    “言之有理,防人之心不可无啊。父皇这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也不清楚。”建成边想边说,一脸沉重。

    太子妃看着建成,却又不知道怎么安慰他才好。建成慢慢在屋中走着,像是自言自语一样缓缓说:“当初太原起兵,我与二弟、四弟均在军中,本无轻重之分。入关之后,父皇称帝,我以长子被册立为太子……真不知道是不是福兮祸之所倚。”

    太子轻叹一声,又接着说:“太子为国之根本,我也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懈怠,每日都读书理政。而父皇也对我寄以重望,经常令我处理军国大事,为日后做准备。然而国家初创,四方不宁,领兵打仗,在所难免。我为国之储君,又要辅佐父皇,自然不能经常在外,这带兵一事自然落到二弟身上。”

    “四弟年纪还小,父皇对他还不太放心。加上他留守太原的时候又失守了,父皇更不愿意他独挡一面,所以那次之后,经常是令他辅助二弟。可惜啊,三弟死的太早,不然……唉!难道真是天意不成?”太子说到这里,抬头凝望夜空,良久不语。

    “殿下也不要如此忧虑了,现在还没有什么动静,我们先要知道父皇的想法才好。”太子妃也不知如何帮助建成。

    “等四弟他们回来了再说吧。”建成忧心忡忡地说。

    七月,秦王率领大军回到了长安,百姓都要争睹这位英雄的风采,一时间大街上异常热闹。只见李世民身披黄金甲,骑着骏马,走在最前面,英姿勃发,满面春光,真是羡煞天下豪杰。他后面跟着齐王李元吉以及李世等二十五员大将,还有几万精兵,好不威风。马上的李世民看到道路两旁欢呼的人群,心里油然而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他觉得自己仿佛有一种责任,一种让这些百姓生活得更好的责任。原来就有的隐隐约约的想法在他脑海中越来越真实和丰满了。

    觐见皇上、太庙献捷之后,众人都各自回到了府中,但李元吉却直奔东宫而去。

    “启禀殿下,齐王求见。”太子正与太子妃谈论今天班师的事情,一听元吉来了,忙叫人请进来。

    “四弟,一路辛苦了。”

    “大哥,我的太子殿下,你倒是悠闲,都火烧眉毛了。”元吉几乎是喊了起来。他本就生得有几分像胡人,现在一急更是面目狰狞,反而让人有些害怕起来。

    “怎么了,四弟,何出此言啊?”建成也紧张起来,连忙问道,“是不是今日父皇说了什么话了?”

    “父皇高兴得很啊,说要封二哥当什么天策上将。”

    “天策上将?那是什么官衔?”太子妃问。

    “封官封爵不是很正常的事?二弟也确实是有功于国家,我还以为是父皇提出废立之事了,让你如此惊慌。”太子似乎又松了一口气。

    “大哥,你真糊涂。这天策上将是父皇特别为二哥设的,位置在王公之上。我看离你这太子也就差那么一点了。父皇的用意你难道还看不出来啊,他要慢慢先培养二哥,然后再把皇位传给他。你太子之位要不保了啊。”

    “父皇真有此意?”太子还是疑惑。

    “难道要等到父皇下诏废你的时候你才醒悟啊。咱们都了解父皇,他可是藏得住事情的人,当初起兵那么大的事,都没走漏一点风声,安排周密得很。父皇才不会事先说什么,大哥还是早早打算吧。”元吉说得头头是道。

    太子喉中一根刺(2)

    “那如今要怎么办?”太子妃也急了,问出话来,却不知是看太子好,还是看元吉好。

    元吉做了一个砍人的动作。太子当即说:“不可。兄弟相残,万万不可。”

    “那大哥说怎么办,这是最彻底的办法。”元吉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

    “容我再想想。不到万不得已,不可如此。”太子犹豫着说。

    “那我就告辞了。大哥慢慢想吧,想到你被废的时候再决定。”元吉扔下一句,径直走了。留下太子与太子妃两人在那里发愣。

    李元吉出了东宫,回到齐王府,一进门,就大叫“累死本王了!”说着将衣服顺手脱下,扔在一旁。

    齐王妃听到他回来,早迎了出来:“殿下这么晚才回来,大礼不是早就举行完了吗?”

    “我去了东宫一趟,这不才从那回来。”

    “你一回来就急着见大哥他们,不会又是为了二哥的事情吧。”齐王妃也知道他与太子对李世民很是不满。

    “对呀,不然早回来了。”

    “大哥的事,你那么着急干什么?二哥要跟他争,就由他们争好了。反正怎么也轮不上你当太子。不知道你那么拼命干嘛?”齐王妃有点不理解,又有点埋怨地说。

    “我就是看不惯二哥那个样子。从小母亲就宠着他,对我根本就不关心。我一生下来,母亲就不喜欢,还是乳娘把我带大的。后来父亲去太原上任,也只把二哥带在身边,却把我和大哥留在家中。直至起兵,才将我们召到身边。父皇登基以来,也那么倚重二哥,老让我给他当副手,我真是窝火。我有什么比不上二哥。”元吉一提起这事就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你自己那时候不好好表现。”齐王妃小声说。

    “说什么呢你!不就是在太原的时候我失守了,谁还能没个错。二哥可是好,专门在我败北的关键时刻请战。哼,他收复了太原,可风光了,这不是明摆着给我难堪吗?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元吉的声音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元吉说的,是武德二年(619)他在并州总管任上,由于守城安民无方,军事部署混乱,他带着妻妾狼狈逃还长安,致使太原落入刘武周之手的事情。作为唐朝起义兴运之基的太原,由亲王镇守而失陷,在唐初群雄纷争的政治背景下,其影响极其严重。元吉想起往事,心中仍是不平。

    “他现在不但在我头上,更想在大哥头上动土,我可不能不管,任他这么盛气凌人。”元吉的争强好胜一点不在世民之下。

    齐王妃看他这样,哪还敢说话,只有劝他早早休息。成天对着这样一个粗人,真是让她难受,有时候她就禁不住想,怎么二哥和二嫂就能那样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呢,真令人羡慕。虽说元吉整天说李世民的坏话,但每次宫中相聚宴饮,看到二哥,齐王妃还是觉得他气度不凡。而且他与二嫂情意深长,她更是觉得世民是个好男子,很是不愿李世民夫妇被害,希望他们吉人天相。

    这边秦王府中,可是喜气洋洋。秦王妃长孙氏早就摆好了庆功宴。世民夫妇和跟随李世民的亲信大将都坐在一起,大家吃喝谈笑,好不热闹。

    “诸位,这回大家都功劳不小,我李世民先敬大家一杯。”说完一饮而尽。众人也都纷纷举杯,干了一满杯,痛快。

    “殿下,皇上说封你为天策上将,这可是前代都没有的名号,恭喜殿下啦。”程咬金举起酒杯,便喝。

    “父皇错爱,我的功劳都是靠大家的努力,哪能独享呢。”李世民也喝了一杯,答道。

    “反正我们都服您,嘿嘿,殿下怎么说咱们怎么干。我就说这功劳都是您的。”程咬金说话也不仔细思量。他也无心,可是很多在座的人却是听者有意。现在的局面可是很微妙,谁也不便多说,何况人多嘴杂,万一给传扬出去如何是好。

    宾主尽欢,喝到月上高空,众人方才散了。李世民与爱妃进到内室,多日不见,甚是想念,两人都有许多话想说。

    太子喉中一根刺(3)

    “殿下,一路辛苦,消瘦了许多。”长孙氏很心疼,望着整日思念之人。

    “我看爱妃才是,人都憔悴了。我男子大丈夫,自然为国效力,累点何妨。只是路上看到百姓因为战乱,流离失所,心中很是不安。如今天下略定,总可以让他们休养生息了。”李世民虽然疲倦,但精神却是很好。

    “你什么时候都想着百姓,我还没有祝贺你这个天策上将呢。”长孙说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38_38395/5848490.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