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_分节阅读 1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安定。

    战争是武人的舞台,但战争不是人的本性。此时的常何,脱去了沉重的铁甲,穿上随意的便服。几个年轻的女子,给他丝竹管弦的享受。案上的书籍,填补他精神的空虚。他的这些兴趣,是近些日子才慢慢培养起来的。常何不再像以前那样锐于进取,明显地锋芒稍钝。

    他摆摆手,示意几个女子撤去音乐。然后,他来到儿子的房间,老大、老二已经睡下,小儿子却趴在坐榻上睡着了,笔墨铺在旁边,墨汁弄脏了他的一只小手。常何把小儿子抱到床上,放在两个哥哥中间。正要出去,眼睛余光落在桌子上,看见小儿子刚写下的几个歪歪斜斜的字,倒数第二个,是“金”字。常何感到瞬间的沉重,他掩上门,走回书房。

    已经是二更时分,天气依然闷热。常何突然有种怀旧的情绪。他想起自己少年时候,聚一帮豪侠仗义的朋友,一心想要在乱世中干一番事业。后来,常何上了瓦岗寨,跟了李密。常何有智有勇,在李密帐下,也算得上风云一时的人物。

    武德元年(618)九月,李密败于王世充。李密左右,大多主张李密找个地方先安顿,徐图东山再起。只是他常何,怎么看这些隋朝旧人,都觉得没有太远大的前途。倒是入据关中的李唐王朝,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气象。自从常何上了瓦岗,李密没少给他信任和优待。常何深夜跑到李密那里,对他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地恳谈许久,说降唐吧,才是大路。李密便排开众议,去了关中。

    只是他常何忽视了一点,李密并不是甘居人下的角色,而李渊,也终是不容他。在辞旧迎新的年末,李密再叛,常何料到不能成功,趴在李密面前痛哭流涕,希望能阻止李密。但李密自觉不能再回李唐麾下,终于是没有听从常何。李密果然失败,常何跑到王世充那里。但洛阳也不是久留之地,在秦叔宝、程咬金陆续叛郑归唐的时候,常何也辗转再归唐朝。李渊迎接常何,授予车骑将军。

    常何在李唐旗下,先后跟秦王李世民打王世充、窦建德,跟李世打徐圆朗,跟太子李建成打刘黑闼。前前后后,也立了不少军功。李唐人才济济,常何再也没像当年在瓦岗那样受重用。常何后来常常想起李密,或许他不该劝李密投唐,可是即使不投唐,李密的路也难走,或许“桃李子”的预言注定不该在李密身上应验。他常何也是为李密尽了忠心。只是天意难料!

    武德七年(624),奉秦王令,常何入京。常何与李世民,固然是英雄义气相投。后来跟太子讨河北,以太子的仁厚,待他也不薄。常何奉命进京的时候,嗅到了一些李唐王室的争斗气氛,他并无意于偏向谁。当时秦王的命令,通过李世辗转到达常何这里。常何想想,当年在瓦岗的山东豪杰,大都在秦王旗下,常何也是山东豪杰的一员,既然秦王看得起他,他也就受了命令,进京了。秦王赐一枚金刀子给他,常何也就收了。

    常何进京后,官任左右监门卫之长官,其属下领有四十人,当值宫城北门玄武门,稽查出入宫城的人和物。前不久,秦王又派人送了数十枚金刀子,让他分给属下。常何也收了。所以刚才看到“金”字,他突然觉得沉重。常何虽是个宫城门口检查出入的官员,不参与朝政。但在宫城腹地,朝廷的风声,虽不能全知,却也大都听闻。太子与秦王的斗争,已是一日紧似一日。

    改写历史的守门将军(2)

    常何想,秦王召他进京任官,也许是有用意的。既然来了,秦王送来的东西,他又不能不收。但终究是灼手。他把金刀子收起来,供着,不知道那是个宝物,还是个祸物。

    常何乱七八糟地回忆起这些经历,不觉间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听到外面有打门的声音。常何惊觉,正要叫守门的家丁,忽然觉得妻子已经睡着,怕惊醒了她,于是就打住了。

    常何自己到门口来。打门声又起。急切而谨慎。

    “谁?”常何问。

    “常大人,金刀子可还在?”

    常何急忙把门开了一条缝,一个黑衣人闪身进来。

    “常大人,深夜来访,多有打搅。”来人道。

    常何本能地意识到有事情要发生。

    “先进来,进来说。”常何一个会意的眼神。来人亦会意,跟常何到书房。

    “殿下着你亲来,可是有要事?”常何一边关上门,一边问道。

    “常大人,正是有要事相托。”

    “但有事要常何来办,定当不辞!”

    “且先看这个!”黑影从袖子里掏出一封书信,交给常何。

    常何打开来,是秦王手笔,道:“明日一早,我带人从玄武门入。常大人知悉。秦王世民。”

    常何拿纸的手不由得颤抖了一下。

    “常大人,明日宫中恐怕生变,殿下带人进去,好在必要时护驾。”

    “宫中生变?”常何洞察到事情非比寻常。一抬头,正迎上来人犀利的眼神。黑暗中那双黑白分明的眼睛让他战栗。

    “恐怕是。请常大人以大局为重。”语气里有种迫人的力量。

    常何沉思片刻,他意识到,终于要有事情发生。

    常何断然道:“既是要护驾,常何断无阻拦之理。”

    黑影起身礼谢道:“在下先代殿下谢过常大人。”

    “如何敢当!常何理当效力。”常何急忙还礼。

    “且受这一谢。我好回去复命。”说时已站起身。

    “你有命在身,常何不便挽留。”常何道,“回去但请殿下放心。”

    常何送到门口,来人抱拳做礼道:“大人切记。密之。”

    常何回礼:“常何以身家性命相寄。”

    门打开一条缝,来人跨出门槛,又回身,对常何点一下头。

    常何会意,亦点头。黑影闪身出去,消失在夜色中。

    白天的闷热渐渐退去。常何熄灭了书房的灯,回到卧室。虽然预感将有大事发生,但常何脑中觉得疲累,不久便睡着。如果他真的知道明天将发生什么事情,也许他今夜注定无眠。

    这是大唐武德九年(626)六月三日的夜晚。

    秦王府里的密谋(1)

    在京城的另一边,今夜却有人整夜无眠。

    秦王府一间偏房里,聚集着秦王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秦叔宝、程咬金和秦王妃长孙氏。他们从天黑前就陆续汇集秦府,到齐后一直密谋到天亮。

    事情要从上午说起。上午,高祖突然召秦王觐见。在太极宫中,心中忐忑的秦王从高祖手中接过一份简短奏状。奏状乃是太史令傅奕密折所上,道:“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让高祖留心秦王。傅奕在六月初一(丁巳)日就观察到了太白经天的天象,也就是在日照中天的时候,那颗本应隐没的太白星居然还在经天而行。按照汉晋以来流行的天象理论,这表明国家将出现兵丧,天下将有兵革之事,百姓将要更换君王。四日以后,这颗太白星居然又在白天出现了,而且应在秦国的天界上,所以,作为太史令的傅奕按捺不住心中的紧张,赶快报告给了高祖。

    傅奕其人,以通晓天文历数著称。前隋开皇年间,就为汉王杨谅所用。后来徙居扶风,李渊为扶风太守时,对他礼数有加。唐朝建立后,召拜太史丞,不久迁为太史令。太宗即位后,还对傅奕说起:“你此前奏事,差点要了我性命。不过,事情都过去了,今后但须悉心尽言,无以前事为虑。”

    而此时的秦王,看状后万分惶恐,扑通跪倒在高祖面前:“父皇明鉴。”

    高祖叹一口气,道:“天象只是天象,所谓的天象有所昭示,也只是个人自己的解释,为父不会因所谓的天象而问罪于你。只是我儿,为父年老,莫添忧心。”

    秦王叩头道:“父皇明鉴。自从平河东回来,儿臣处处小心,不敢为非。只是近些日来,皇兄和皇弟处处为难,令儿臣不知何去何从。”

    “我知你难为,是为父之过。昨日已责备过建成、元吉,以后当不为难你。”高祖扶秦王起来。

    “可是父皇,建成、元吉与张妃、尹妃淫乱,又令二妃在父皇耳边谗言,儿臣只怕终将不保。”

    高祖吃一惊,道:“真有此事?”

    “众人都晓得,恐怕只有父皇蒙在鼓里。”

    高祖沉思片刻,想想近些日来,似乎确是张、尹二妃在他耳边聒噪较多。高祖突然变色,怒斥世民道:“大胆小儿,竟敢信口雌黄!”

    刚刚站起的秦王扑通又跪下:“父皇息怒。儿臣本不愿皇兄蒙罪,就是性命不保,也想认了。只是皇兄身为太子,淫乱后宫,令父皇蒙受耻辱。并且天长日久,父皇信了那张、尹二妃的话,非但儿臣死不得其所,外人看来,似是为王世充、窦建德辈报仇。那样儿臣到了地下,也耻于面见诸贼啊。”

    一番话痛心裂肺,把高祖说得难受。

    李渊看着秦王,这样的泪流满面。这个能征善战的儿子,上一次泪流满面是几时的事了?军帐夜哭?李渊想起来,突然意识到是好久好久以前了。那时候,爱子世民清秀的脸孔还透着一丝未成熟的稚嫩,让他担忧又让他怜惜。可是今天,这个跪在面前的世民,他脸部的线条何时变得如此坚硬?坚硬得让他这个天子都感到不安。年少的儿子成长了,而他李渊不再壮年,一时间,李渊被岁月的沧桑感所淹没。

    “你先回去,”高祖沉声道,“我明日一早,召他两人来问话。你也过来。”

    说完背过身去,示意“你可以走了,必须走了”。秦王哪里还敢多留?急忙告辞了皇上,适时而退。

    从太极宫出来,秦王松一口气,像是从生死场上走了一遭回来。回忆起来,多少金戈铁马的场面,都不曾如此紧张。秦王摇摇头,露出一丝像是自嘲又像是无奈的浅笑,恍惚间已回到秦王府。

    “何事召你?”长孙妃在厅中,早已等得着急,见秦王回来,急忙起身相迎。

    “事有紧急,紧急!”秦王一边说一边径直走进来。

    长孙妃注视着他:“殿下!”

    一句“殿下”叫得温情,秦王回头迎着爱妃关切的目光,心中顿觉安宁许多。“傅奕上书,述以天象,说太白见秦分。父皇一早传我觐见,将傅奕奏疏给我看过。爱妃,父皇何意?”

    秦王府里的密谋(2)

    长孙妃略作沉思,道:“是否心虚?”

    “我当时冷汗攻心。”

    “父皇有所觉察。或者,有意试探你。”

    “我也如此想。”

    “父皇既然给你看奏疏,事情还不至于最糟糕。且喝点水,自然有主意。”

    “言之有理。可是父皇已经是明显在给我警告,看来一些计划需要变动才是。爱妃,你去……”秦王想吩咐长孙。

    “我明白。马上就去。你先休息一下。”长孙给秦王一个会意的眼神。

    秦王安心坐下,什么事情她都懂,她都为他办妥。

    端起桌子上的水杯,晃动的水纹中映出秦王的脸。他看着杯中的自己,是有些失态了。但李世民毕竟是李世民,啜饮之间,心境竟是渐渐平静下来。

    像每次思索事情一样,秦王坐在桌子旁边,一边喝水,一边沉思。千头万绪渐渐变得清晰。一种不得不为的坚定冲击着他,伴随着内心深处的急切和沉痛。

    不觉间夜幕降临。秦王看看外面,怎么还不见人影,心中有些着急。但转念一想,有自己爱妃安排,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殿下,长孙大人与杜大人来了。”一句话惊醒了沉思中的秦王,幡然间急急应道:“快请来见!”

    不一时,长孙无忌和杜如晦来到。秦王起身迎着二人道:“事有紧急,片刻不待。两位爱卿助我。”

    长孙无忌道:“可是事情有变?我等刚从李将军处回来,就收到王妃的通知。还没来得及仔细了解情况。”

    杜如晦在一旁微微点头,眼睛却看着秦王。

    秦王才意识到自己太过情急,一指旁边的坐榻,道:“坐,坐,两位大人远来劳顿。”

    说话间两侍女已将水端上。秦王吩咐道:“再简单备些饭菜来。两位爱卿肯定也累了。”长孙无忌和杜如晦心怀忐忑地落座。秦王道:“两位大人到李将军处,他意向如何?”

    长孙无忌道:“李靖将军先说自己是外廷之臣,不好参与朝中重务。又说殿下家庭内部之事,要殿下自己权衡,不必更问外臣。”

    “他只如此说?”秦王一副心有不甘的表情。

    “只如此说。”长孙无忌道。

    秦王沉思片刻,摇了摇头,却说道:“你们先喝点水吧。”

    二人才端起杯,秦王突然又皱眉道:“前日程将军回来,传李世话,大意也不过如此。”

    杜如晦问道:“殿下刚说事有紧急,所指何事?”

    这时饭菜端上。

    紧急时刻,客套礼节都省去。二人一边草草吃着,一边听秦王把一早皇上召见之事择要复述一遍。不料杜如晦刚喝完了最后一口汤,将汤碗朝向桌子上重重一放,道:“即在此时,可以有为。”

    “杜大人说何事可以有为?”随着长孙妃的声音传来,人已经站在门口。

    长孙无忌和杜如晦忙起身行礼。长孙妃道:“二位不必多礼,且坐,且坐。”边说边就一边坐下。

    “爱妃且不要着急,听杜大人慢述。”秦王一边示意侍女撤去饭菜,一边对长孙妃道。

    于是杜如晦继续道:“皇上已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38_38395/5848493.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