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纱照的陷阱_分节阅读 40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游名额限制;二是放宽赴港澳商务签注有效期,最长可达3年。新措施一公布,港澳各界对此表示十分欢迎,认为新措施势必促进港澳旅游业的发展,带旺港澳两地消费市场。

    可以说,中国一“入世”,中央政府对中国居民出入境管理迅速出台重大的改革措施,主要是对港澳地区而发。这完全是三地共为一个国家的优势。很简单,在中国传统的大家庭里,尽管兄弟之间分了家,兄弟之间的经济各自独立,但是在与外面交往时,无论如何都是会以自己家庭利益为优先。因为,家庭中任何成员遇到困难时,也是家庭里成员先伸出亲情之手。中国这种宗亲关系尽管十分传统,但最符合经济原则。笔者曾多次撰文指出,内地、香港及澳门,已经是捆在一条船上的一家人,有困难会互相照应,有利益也大家一起来分享。因此,港澳两地的政府今后应该多与中央政府沟通,这样许多事情可迎刃而解。

    现在,既然港澳已经向内地游客放开了,那么港澳以什么来迎接内地游客呢?其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看看内地最近所发生的事情,港人就应知晓内地民众的旅游需求如何了。近一二年来,内地每逢一次公众长假,旅游都会红红火火,都有1亿多人次外出旅游。事实上,内地的不少民众基本上富裕了,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与金钱出外旅游。试想,近年来国内居民的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目前已达到7万多亿元了,而且这种趋势是任何东西都不可阻挡的。民众从中分出一点资源来享受生活早已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笔者曾撰文指出,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景观,香港有与内地天壤之别的景致。当内地民众一踏上香港的土地,面对着这位有些像维纳斯的南国佳人,既可幻想她昔日的憨笑丰肌,也可直观她现代的妩媚娇艳。俯视维多利亚海湾,那绿得比翡翠还要明洁澄莹的迷茫沧波;仰望海面的上空,点点飞鸥打破了宇宙间的清寂,人的遐思也随之伸向那无边的苍穹。远眺海水环绕的青山绿水,那蜿蜒的小路,浓荫夹道,杂花迎人;那山间的清澈小溪,流瀑飞湍;那山鸟的清歌,婉转宜人!香港的自然美景,真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永远伫立在南国的天边。

    而当你置身于香港岛北岸从柴湾到坚尼地城的绵延10多公里的摩天大厦之间时,你会看到人类巧夺天工,主宰着自然,化粗糙为精巧,化平淡为辉煌的神奇,她像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南国的天边放射出异常的光芒。你置身于其中,只见遮天蔽日的摩天大楼,高低错落,险峻万状。它们组成了被号称为“比欧洲更欧洲”的东方亚洲的“钢铁森林”,把现代文明的精华淋漓尽致地聚集于其身。特别是夜幕降临之后,那披挂着姹紫嫣红的、如恒河星数一样多的灿烂华灯,簇拥着、伸展着、闪耀着,像是千千万万晶莹剔透的神话巨灵;在那插入天际、令人眼花目眩的玻璃墙体上闪烁着各种各样的色彩斑斓的霓虹灯彩画,把整个海岛照得通亮,让你分不清是白天还是黑夜。她也像一片星光灿烂的银海,在夜色的掩映下,尽显现代物质文明的雍容与富有。

    还有,香港的独到之处,在于她特有的制度安排,在于她特殊的文化底蕴。否则,为何全球市场高达数千亿美元资本财富会汇聚到此?为何全球之内仁人才俊会趋之若鹜、络绎而来?为何香港的葵涌集装箱码头吞吐量会是世界之最?为何香港大屿山的新机场会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香港能保持“东方之珠”的诱惑力,其气势、其规模、其效率,是香港市场制度安排的特色。

    怪不得,连续多年美国传统基金会对世界市场经济自由度评估,香港都会列为榜首。香港通过市场价格来配置经济资源就比欧美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更有效率吗?或者说香港的法律体系就一定比欧美发达的法律制度更健全吗?或者说香港的企业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就要比他国高人一筹吗?等等。其实,论自由的市场制度可能逊色于美国,论法律制度亦不及英国,论企业创新更不及硅谷,以笔者几年来在香港生活的耳闻目睹,香港的最大优势在于市场供求背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也正是这种制度安排、人文景观推动着整个香港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可以说,香港以她独特的文化,不仅造就了香港的繁荣,民众的富足,而且惠及整个世界,特别是中国内地。你只要走入内地许多大学校园,哪里不留下香港人的英名,什么“邵逸夫楼”、“霍英东楼”、“李嘉诚图书馆”等等遍布全国;再看看,全国各种各样的大型奖励基金、资助项目多为香港人所捐赠。还有,香港的法律制度、香港民众的行为的自由空间、香港民众表达自己意见的便利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内地即使在20年后也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而这些正是香港最为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人文景观,永远不可小视。而这种人文景观,并非是内地民众观之后过往烟云,而是所闻、所见、所触的体验。如果港人能够把这些人文景观发扬光大,不仅可以永葆香港诱人的魅力,而且也可让国内民众把这些精神带回到内地,从而推动内地经济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港人就应该以开放平等、尊重爱护的心态来迎接内地民众来港旅游!

    (2001年11月)

    第六部分 开放中的中国第90节 “入世”后如何打造中国传媒产业链

    按照国有惯例,传媒业应该包括新闻出版业、影视业、网络业、演出娱乐业及音像发行业等。可以说,改革开放20年以来,中国的传媒业得到飞速的发展。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各种媒体自己的规模。光从广告市场来看,1990年各类广告的营业额仅25亿元,到1999年,中国的广告营业额已达到了622亿元,增长了近25倍;2000年,更高达820亿元。而新闻出版业的情况更是少有的繁荣。国内文化传媒业能够如此迅速地发展,能够获得如此丰厚的利润。一方面在于人民群众的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政府对此行业严厉管制,使得其他企业无法自由进入。在政府的完全控制下,要想进入中国传媒业是不可能的。在政府对传媒业的完全垄断下,传媒业成了中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如果谁能进入传媒业,自然能够从中分得一杯羹。也怪不得世界不少大的传媒集团与企业对此觊觎之久,它们随时想找机会进入中国的传媒业。

    “入世”后,尽管中国政府会由于政治及意识形态等种种理由不愿对此行业放开,或者是采取一些技术性的条款限制他人进入,减缓中国传媒业开放的速度。但是无论是从所签订的wto协议条款来说,还是从进入wto后中国整个经济运作规则将大变革来说,政府仍然想维持既有的垄断地位是不可能了。“入世”后,中国传媒业一定会受到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冲击。只有对中国的传媒业进行大的改革与调整,才是其顺利发展的出路。

    那么,面对着中国“入世”对传媒业的冲击,中国传媒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何种途径才是国内传媒业发展之路?中国传媒业大改革,政府改革要先行。即如何以市场运作之法则,还传媒业的市场化。因为,以往中国的传媒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公用事业单位,而仅是政府宣传之工具,政治理念、政治任务、意识形态之工具。一切只能按照政府指令而为。既不考虑传媒运作之利润,也不考虑传媒之功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有传媒,而没有传媒业。

    改革开放后,受单位利益最大化的激励,传媒业向市场化迈出了小小的一步。在政府的严格管制下,开始出现了行业之间的竞争。一方面各媒体单位试图借国内市场的开放之机打破行业垄断和条块分割的地域限制,进行跨行业、跨地域和跨媒体经营与运作;另一方面,外国资本开始有条件地进入各媒体经营领域。例如,目前,中国电视传媒市场在技术层面上与外资开始有所接触,aol时代华纳、世界排名第二的传媒娱乐集团——美国维亚康母和澳大利亚传媒巨头——新闻集团都看好中国市场。而作为全球第三大传媒集团的德国传媒巨鳄贝塔斯曼早已在6年前就悄然进入中国,并拥有了中国最大的图书俱乐部。但是中国媒体产业化则是仅仅开始。特别是中国传媒产业链不齐全,它将面对着“入世”带来的巨大冲击。

    因为,作为一种成熟的媒体来说,其不仅是一种产业,而且已经形成了一条健全的媒体产业链。它包括广告公司(客户代理公司、媒体购买公司、媒体销售公司)、发行公司、发行监测机构、收视收听监测公司、广告检测公司、节目制作公司和其他配套服务商。而完整的媒体产业链可以利用媒体的专业服务公司来评估媒体投资价值,完成所投资媒体自身和广告空间的销售。在媒体产业链的诸多环节中会有许多投资缝隙甚至空间,可以使媒体投资人在获得投资服务的同时获得了新的投资机会。但由于中国媒体以往一直处于政府高度管制下,根本就没有把媒体作为产业来经营。即使到目前,媒体产业链也仅仅是开始。如果中国的传媒业不在这方面下功夫,就不可能很好地应对“入世”后的冲击。

    而且,“入世”后,传媒产业的经营格局的变化将带来媒体整体格局的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媒的价值取向将会发生根本的改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将成为国内传媒的首要目标。传媒产业的产品是信息与娱乐,它是通过采编、加工和传输行为向大众或特定的传媒消费者——广告主提供信息服务的众多的传媒个体所构成的集合体。近几年来,随国内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已使传媒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媒业开始由以往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入世”后,已经处于一定开放状态下的中国大多数传媒已经走向理性的市场化运作,原来那种以政府为主导的经营模式开始向以市场为主导的经营模式转变。

    但是目前中国传媒市场上的有效的市场秩序及有效的运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所面对的制度缺陷十分严重。如建制混乱、不成体系、低水平发展、缺乏系统性、组织性以及严密的运作规则。这对整个中国传媒市场的发展、经营模式的转变等都构成了严重的制约。这也意味着中国的传媒业投入多、成本高而产出低,整个传媒的运作处于资源配置低效或无效的状态下。这与国外的传媒业相比,自然会失去应该的竞争力。

    还有,信息革命带来的信息传媒方式的演变使互联网很可能在未来5年成为与广播、电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占统治地位的主流媒体。因为,“入世”后将降低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一旦“入世”(5年后),信息技术的关税为零,许多信息技术设备更加便宜,更多的人具备了购买力,网络信息渠道将会分流传统受众,这将对传媒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要做到这一点,建立有效的传媒产业链势在必行。

    总之,由于中国传媒仅仅是一种媒体,而不是一种产业,这就使得传媒产业链无法建立起来,即使建立,传媒产业链也仅是开始。因此,传媒业应该借中国“入世”的契机,加大改革的步伐,加大放开政府管制的力度。

    (2001年11月)

    第六部分 开放中的中国第91节 脆弱性:经济全球化的再反思

    2002年世界经济讲坛年会即将在1月31日到2月4日在纽约召开。“脆弱性”是会议主题词,也是这次论坛讨论的主题。正如该论坛网站的首页词指出的那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世人目前所关注的发达国家和大型跨国企业的脆弱性,而不去考虑发展中国家和在跨国公司阴影下挣扎的小企业。今天脆弱性的真正解决方案在于减少国际间的不平等和贫穷国家的脆弱性。消除贫穷和发展中国家的脆弱性必须作为全球公众的利益加以追求。否则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脆弱,全球化的冲突会更多及更激烈。因此,如何驾驭世界的脆弱性应该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诚然,上个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之风如春风沐浴着世界各个角落,大多数人也在这春风沐浴中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不少地方的经济成长也日新月异。看看中国,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哪一点不是在飞速地成长呢?个人的知识水平、经济条件、生活质量等都是在短短的时间内有了一个巨大飞跃。而中国是这样,其他国家的不少民众同样也会如此。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变革与成果谁也不可低估。

    但是,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美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怖袭击,it产业泡沫的破灭导致世界异常的波动。更为严重的是全球经济好像处在一片满目疮痍之中:美国经济连续下滑,欧洲经济不景气,多年处于沉寂之中;日本经济则10年无起色,越是改革越是与要解决的问题相去甚远。加上阿根廷的经济危机、亚洲经济难以复苏、美国安然事件的爆发,这些都表明世界经济问题多多、困难重重。这也让人们忽然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41_41289/6366208.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