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合订本_分节阅读 9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些。这人扯一下,那人扯一下,很快一块布条从袖子上垂了下来。比尔毫无觉察地照常工作,当他从传送带旁走过时,破布条被卷到机器里,眨眼间他的胳膊危在旦夕。好在警报响起,电闸及时拉下,一场事故避免了。工长集合全体人员讲了一个故事:

    我年轻时在一家小工厂工作,在那里我认识了迈克。迈克身高体壮,脑筋也很灵活。他经常搞些恶作剧。彼得是迈克的马仔,总是跟着迈克跑前跑后。另外还有一个工友名叫杰克,他比我们年纪稍大,是个木讷的老实人。他有些孤僻,从不跟我们一起吃午饭,总是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树下,似乎对一切都毫无兴趣。很自然杰克成了恶作剧的理想对象。但是好脾气的他从不发火。

    有一年秋天,工作很清闲,迈克请了几天假外出打猎。当然,彼得也跟他去了。他们说好,如果有了收获一定分给我们每个人。所以得知他俩打到了一只很大的鹿,我们都非常兴奋。彼得什么秘密都守不住,很快人人都知道了,他俩准备跟杰克开个大玩笑。迈克把鹿肉分好,给我们每人一份。他把耳朵、尾巴和蹄子都留给了杰克。午休时迈克把礼物分发给大家,大家纷纷向他致谢。最大的一包留到了最后,那是为杰克准备的。迈克把礼包推到他面前,我们屏住气等待着。

    杰克双手紧紧抓住礼包,慢慢站了起来,咧开大嘴冲着迈克笑了笑,我们注意到他眼里闪动着泪光。他的喉结上下滚动了一阵,终于控制住了情绪。“我知道你不会忘记我的,你喜欢开玩笑,但是我早就知道你心地很好。”他又咽了一口唾沫,然后转向大家:“我知道我看起来不太合群,其实我也不想这样。要知道,我有 9个孩子,家里还有个病人――我妻子已经在床上躺了四年,她的病已经没救了。有时她病情恶化,我就得整夜不睡觉照料她。我的薪水大部分都用来为她治病。孩子们都很懂事,但是有时候供他们吃饭都成问题。”

    “也许你们觉得我吃饭时躲开你们很可笑。其实,我是有些害羞。因为有时我的午饭只是几片面包,或者就像今天,饭盒里只有一块甘蓝。我想告诉你们,今天这块肉对我真的很重要,因为”他用手背擦了擦眼睛,“孩子们今晚可以……”他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我们听得入神,忘记了迈克和彼得。但是现在我们注意到他们了,因为他俩同时冲了过去,想要抢回礼盒。可是太晚了,杰克已经打开了包装。他仔仔细细地看着每一个蹄子,每一只耳朵,最后拿起了鹿尾巴。这景象本该非常可笑,但是没有人笑,一个人都没有。但是最令人难过的,是杰克抬起头来,努力想要挤出笑容的情景。

    工长的故事戛然而止。他已经不必多说什么了,因为午饭的时候,大家争相把自己的菜分给比尔·安德鲁,甚至有一个工友把衬衣借给了他。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1期p39

    可盛的心

    作者:马明博

    在英语中,碗叫bowl;在古代,有一种陶制或者瓷制的容器,叫"钵".它与bowl发音如此相似.再往深里想,钵,bowl,抱,饱,碗的空性,就是等待中的拥有,拥有之后的等待.

    无情岁月,有情天地,碗固守着自己的质性.它随缘而又超然,无论是在碗橱中,人们手中,各种各样的锅边;也无论拿着它的那双手是粗茧还是细腻,是男还是女,是孩子胖乎乎的小手还是老人青筋遍布沧桑的手;更无论要盛进来的是淡汤还是浓粥,咸或者淡,青菜或者肥膏.

    它的形状,是执意要守住什么的姿态,外表坚硬,内里温柔,或者说外示以有,内蕴以空,所遇都能安受,从不主动攀缘.放什么给它,它都不起贪心.

    那时光也在这只碗里面,你我也在这碗里面,生活这片天地也在这碗里面.这碗里面还盛容着一天天流水的日子,一天天的喜怒哀乐;盛容着使性子或者包容,自以为是的小伎俩或者恍然大悟的一瞬间;盛容着爱你或者恨你的人.碗里有情,有自然,有世界.

    像喜欢一个人,首先要接受一个人的秉性和胃口.一说到吃,就要涉及碗.离心最近的地方是胃.在心与胃之间,是碗,这时,碗里有爱情.

    城晨的现代人讲求回归自然,羡慕粗布衣裳,粗茶淡饭的日子.在节假日,他们偶尔会携妻将子往田野乡间去,过几天农家生活.用粗瓷大碗吃饭,坐在夜晚生凉的农家小院里,天上一轮明月,碗中盛满月光.这时,碗里有自然.

    年幼时,在乡下生活每到吃饭时,我喜欢依着凳子数在桌上摆碗.母亲将每个碗里盛满粥饭.我乖乖地坐在不凳子上,馋得用手指头探一下饭汁,赶紧放到嘴里去.母亲佯装愠怒,瞪我一眼.眼前的碗,对应着一个个正急着往家走的亲人.即使对我这个小乖乖,母亲也不许我先动筷子.必须要等到全家人坐齐了,才开饭端碗.这时,碗里有亲情.

    天地悠悠.谁往这只碗里撒下几点色(是个错字)子?什么样的筹码,对应着什么样的收获.色子出手,自有它的必然与偶然.碗没有分别,它是冷静的,只是清冷地允许这几个点在其中旋转,叮当作响.碗外边的人紧张地屏住呼吸,然后大喜若狂或者黯然神伤.他们无知无觉于自己的处境,像围在碗的小鱼.这时,碗里有人生.

    一日碰到商场里下在出售现代人有意制作的外形粗犷的碗,它很像寺院里僧人的钵,我一口气买了大,中,小三只.

    这三只碗,形状各异.在的,口大,肚浅,大腹便便的样子;中的,碗口内收一些,有些苗条;小的,才像常用的碗,只是它小得可人可意,碗壁上,一凸一凸的绳纹,摸着舒服.

    拿回家洗干净,分着放在案上.妻子看见了,说:”多像一家三口.”将小的放在中的里面,然后,中的抱着小的放在大的怀里,更像一家三口,夫抱着妻,妻拥着子.

    看着这三只摞在一起的碗,感觉温暖,安祥.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1期p47

    空信封

    作者:刘华森

    父亲过世后,我整理他的房间。

    他生活简朴,除了几个烟斗,没甚么特殊的物品。但见衣橱中有个木箱子,虽然外表斑驳,看起来似乎装着重要的东西。

    我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别无他物,只是整整齐齐地放着一大迭旧信封,数一数有一百多个。

    信封都是空的,邮戳日期从民国七十一年至八十三年父亲逝世前几个月为止。随着时间流过,寄信地址从台北换到台中,从台中变成土城,从土城转到新竹,最后从新竹回到台北。信封表面似曾相识,全都是我的笔迹。那些信封都是我寄生活费给父亲用的。

    父亲不愿离开他的田地一直住在乡下。二十年前,年事渐高,身体不再硬朗。我费尽唇舌,才说服他把田地交给别人耕作。从那时起,我每月寄生活费给他。

    我虽然不时常常回家探视,但时间不定,唯恐有所延迟,每月领得薪水立即寄出,不敢怠慢。

    父亲不识字,因此我不曾在信封里附上片纸只字。他如此细心地保存那些空信封 。显示他对儿子的思念。对父亲来说,那每个月固定时间寄到的信封,可能代表着他与儿子的连系吧!我看着那些空信封,心里百感交集。

    如今,那一百多个旧信封成了我的珍藏。不同的邮票微微透露了当时杜会的脉动。不同的邮戳日期连结不同的寄信地址,记录了那十几年间自己的生涯浮沈。检视一个个的信封,当时的心情跃然纸上。而信封里所装旧的,是我对父亲无限的思念。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1期p44

    劳动、死亡和疾病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这是一个流传在南美洲印第安人中间的故事。

    那里的人们说,上帝最初造人时,不是非要他们劳动不可的。他们既不需要房屋,也不需要衣食。他们都能活到百岁而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疾病。

    过了一段时间,上帝想去看看人们生活得怎样,他看到的是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而且互相争吵,只顾自己,不仅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反而诅咒起生活来。

    此时,上帝对自己说:“这是因为他们都能独立生活的缘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上帝做了重新安排:人们要活下去,就不能不劳动;为了避免受冻挨饿,人们就不得不建造房屋、耕种谷物。

    “劳动会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上帝心想,“要是他们不合作就造不了工具,伐不了树,盖不了房子,种不了地也收不了庄稼,纺不了纱,织不了布也做不了衣服。”

    过了一些时候,上帝又来查看人间的生活情形,看看他们现在是否幸福了。

    可是他发现,人们生活得比以前更糟了。他们在一起劳动是出于不得已,而且也不是大家全在一起,而是一伙一伙的。每一伙都想把另一伙的活儿抢去干。他们互相倾轧,把精力和时间都浪费在争斗之中了,所以他们的生活还不如从前。

    上帝看到自己的安排并没有使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于是便决定让人们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人们随时都会死亡,并向他们宣布了这一安排。

    “要是人们知道自己随时都会死亡,”上帝心想,“也许就不会为争夺那些身外之物而浪费自己的年华了。”

    但是事情还是与上帝的意愿相反,当他再次来视察时,发现人们的生活还是同以前的一样不幸。

    那些强有力的人,利用人随时会死的事实,降服了一些软弱无力的人,杀掉一些,用死亡去威胁另一些。结果,强者及其后代都不劳动,闲得百无聊赖,而弱者则不得不拼死劳动,终生不得休息,两种人互相害怕,彼此憎恨,人的生活变得更加不快活了。

    看到这种情况,上帝决定用一种补救方法,他把千奇百怪的病魔打发到人间,上帝认为,当人们都受到疾病威胁时,他们就会懂得,强者应该怜悯并帮助那些弱者。

    当上帝再次回来查看人们有了得病危险以后的生活情形时,他看到人们的生活甚至比以前更糟了。上帝的本意是要让疾病使人们能够互相同情关照,岂不知,如今疾病,反使人们陷入更大的分裂。那些强壮得足以强迫别人劳动的人,得病时就强迫他们来侍候自己,但临到别人生病时,他们就置之不理。那些被迫劳动、在别人生病时又得去侍候他们的弱者,其劳累程度便可想而知了,他们有了病就只能听天由命。为了不使病人影响健康人的精神状态,人们把病人和健康人的住宅远远分开。其实健康人的同情本来是会使那些可怜的病人的心情快活起来的,这些病人只好待在他们的房子里受煎熬,死在那里。那些雇来看护他们的人,不仅没有热情,反而还厌恶他们。此外,人们还认为有许多病是传染的,由于害怕传染,他们不仅躲着患者,甚至把自己同照看病人的人都隔离开来。

    上帝自言自语道:“如果连这样都不能使人们懂得他们的幸福所在,那就是咎由自取。”于是,他撇下人们不管了。

    过了许久,人们逐渐明白,他们是应该而且也是可以过得幸福的。只是到了近代,才有少数的人懂得,劳动不应该成为人生中的苦差事,也不应该认为是服苦役,而应该是使所有人联合起来的共同事业。他们开始懂得,死亡时刻威胁着每个人,人类惟一合乎理性的事,就是在团结和友爱中度过有生之年的每一分钟。他们也开始懂得,疾病不应该把人们分开,恰恰相反,它应该为人类相爱提供机会。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1期p60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作者:朱成玉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

    随着秋愁了。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

    我甚至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钟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絮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做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

    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就是这个屋檐。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44_44413/6577036.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