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与落莫——徐志摩的前世今生_分节阅读 2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空不生云,我望得见天

    天上那颗不变的大星,那是你,

    但愿你为我多放光明,隔着夜,

    隔着天,通着恋爱的灵犀一点……

    抒情女主人公错综复杂的情感思绪和爱怨交织的心理矛盾,终于在爱的执著与爱的信仰中得到了解脱。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以第一人称摹拟一个弱女子的口吻写成的,他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依恋、哀怨、自怜、感激、温柔、幸福、痛苦、无奈、挚爱、执著等种种情韵,层层婉转,步步流连,真实而感人地传达出一个弱女子在同爱人别离前夕变幻不定的心境。抒情主人公这种复杂的思绪,也正是诗人当时真实心境的反映。那时,徐志摩正身处异国他乡,客居异地的孤寂、对远方恋人的思念、爱情不为社会所容的痛苦等,汇集成他抑郁的情怀,这些连同他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信仰,构成了这首诗独特的意蕴。这首诗有叙事诗的风格,以细腻的笔调铺叙复杂的情感思绪,淋漓尽致地再现了自由流动的心理活动:又以细致的细节描绘抒情主人公的思绪感触。通篇以一种平白的、近乎喃喃自语的口语写成,使这首诗亲切真实如在眼前抒遣情怀、倾诉情感。

    徐志摩在个人感情上的燃烧,他感情上的烈焰,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中有着充分的表现。种种爱情的体验都被他的笔触婉转细致地呈现出来。《翡冷翠的一夜》、《呻吟语》、《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天神似的英雄》、《最后的那一天》、《苏苏》、《再休怪我脸沉》、《望月》、《两地相思》等都写得情意绵绵、浓烈和痴诚得令人难以排遣。

    在《呻吟语》中,徐志摩抒发着对爱情的向往和拥抱爱情的甜蜜:

    我亦愿意赞美这神奇的宇宙,

    我亦愿意忘却了人间有忧愁,

    象一只没挂累的梅花雀,

    清朝上歌唱,黄昏时跳跃;——

    假如她清风似的常在我的左右!

    我亦想望我的诗句清水似的流,

    我亦想望我的心池鱼似的悠悠;

    但如今膏火是我的心,

    再休问我闲暇的诗情?——

    上帝!你一天不还她生命与自由!

    在人生的天平上,爱是永恒的追求。在一切的一切之中,惟有爱情是最后的唯一寄托,在《最后的那一天》中:

    在春风不再回来的那一年,

    在枯枝不再青条的那一天,

    那时间天空再没有光照,

    只黑蒙蒙的妖氛弥漫着

    太阳,月亮,星光死去了的空间;

    在一切标准推翻的那一天,

    在一切价值重估的那时间:

    暴露在最后审判的威灵中

    一切的虚伪与虚荣与虚空:

    赤裸裸的灵魂们匍匐在主的跟前;——

    我爱,那时间你我再不必张皇,

    更不须声诉,辨冤,再不必隐藏,——

    你我的心,象一朵雪白的并蒂莲,

    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

    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万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中,而某些玲珑剔透的短诗,却能够经历历史的沧桑而独放异彩。《偶然》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别备一格。《偶然》虽写绵情蜜意,却蕴涵着清新: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置入象征性的结构中,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偶然》后来成为了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的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它经谱曲后,更是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偶然》把你我之间的关系,在云影与波心之间交融,在黑夜互放的光亮里交会,写得奇特而浪漫。这是徐志摩写给他的第一个恋人林徽因的,是幸福中的徐志摩对自己以往苦苦追求的浪漫之爱的回忆。

    对徐志摩的第二部诗集,闻一多曾给予热情的肯定:“这比《志摩的诗》确乎是进步了——一个绝大的进步。”的确,这部诗集中的诗歌比第一部要成熟得多,有更多变化。更重要的是,徐志摩在诗歌艺术上的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此时,正值徐志摩和闻一多等倡导新格律诗之时,徐志摩自然在尝试着、实践着闻一多提出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三美”主张。因此,闻一多赞赏徐志摩在诗歌形式美上的进步。

    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卞之琳在编《徐志摩诗集》时说他的《偶然》小诗:“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新月诗人陈梦家在《纪念徐志摩》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的确,此诗在格律上体现了徐志摩的功力与独具匠心,在长短句诗形和韵式上的努力。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二、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的。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每节的第三、四句则都是由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和处理上显得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琅琅上口。

    徐志摩的诗歌也特别讲究音乐美,他努力地追求诗感。如在《海韵》中:

    “女郎,单身的女郎,

    你为什么留恋

    这黄昏的海边?——

    女郎,回家吧,女郎!”

    “啊不;回家我不回,

    我爱这晚风吹:”——

    在沙滩上,在暮霭里,

    有一个散发的女郎——

    徘徊,徘徊。

    “女郎,散发的女郎,

    你为什么彷徨

    在这冷清的海上?

    女郎,回家吧,女郎!”

    “啊不;你听我唱歌,

    大海,我唱,你来和:”——

    在星光下,在凉风里,

    轻荡着少女的清音——

    高吟,低哦。

    “女郎,胆大的女郎!

    那天边扯起了黑幕,

    这顷刻间有恶风波——

    女郎,回家吧,女郎!”

    “啊不;你看我凌空舞,

    学一个海鸥没海波:”——

    在夜色里,在沙滩上,

    急旋着一个苗条的身影——

    婆娑,婆娑。

    “听呀,那大海的震怒,

    女郎回家吧,女郎!

    看呀,那猛兽似的海波,

    女郎,回家吧,女郎!”

    “啊不;海波他不来吞我,

    我爱这大海的颠簸!”

    在潮声里,在波光里,

    啊,一个慌张的少女在海沫里,

    蹉跎,蹉跎。

    “女郎,在哪里,女郎?

    在哪里,你嘹亮的歌声?

    在哪里,你窈窕的身影?

    在哪里,啊,勇敢的女郎?”

    黑夜吞没了星辉,

    这海边再没有光芒;

    海潮吞没了沙滩,

    沙滩上再不见女郎,——

    再不见女郎!

    这首诗共五个小节,其内在的音节,有同样的反复,造成了强烈的韵律美、音乐美。它经赵元任谱曲后,也广为传唱了。

    在徐志摩的第二个诗集中,并不全是爱情之语,有些诗歌也反映了某些社会问题。《大帅》是针对军阀对前线战士“随死随埋,间有未死者,即被活埋”一事,怒斥了大帅的暴行。《庐山石工歌》有《伏尔加船夫曲》的影响,唱出的是劳动人民粗犷雄浑的声音。《这年头活着不易》则似写花,又似写爱情,又像抒发人生的感慨:

    昨天我冒着大雨到烟霞岭下访桂;

    南高峰在烟霞中不见,

    在一家松茅铺的屋檐前

    我停步,问一个村姑今年

    翁家山的桂花有没有去年开的媚,

    那村姑先对着我身上细细的端详;

    活象只羽毛浸瘪了的鸟,

    我心想,她定觉得蹊跷,

    在这大雨天单身走远道,

    倒来没来头的问桂花今年香不香。

    “客人,你运气不好,来得太迟又太早;

    这里就是有名的满家弄,

    往年这时候到处香得凶,

    这几天连绵的雨,外加风,

    弄得这稀糟,今年的早桂就算完了。”

    果然这桂子林也不能给我点子欢喜;

    枝上只见焦萎的细蕊,

    看着凄凄,唉,无妄的灾!

    为什么这到处是憔悴?

    这年头活着不易!这年头活着不易!

    041

    《猛虎集》、《云游》

    徐志摩最后的两部诗集收录了他1927年到1931年的作品。《猛虎集》是徐志摩自编的,1931年由新月书店出版。徐志摩用“猛虎”作为诗集的名字,有重新开始之意。《云游》则应邵洵美的约请,由徐志摩的学生陈梦家编写,1932年新月书店出版。

    茅盾在《徐志摩论》中指出:“《猛虎集》是志摩的‘中坚作品’,是技巧上最成熟的作品;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的情绪,——轻烟似的微衰,神秘的象征的依恋感喟追求;而志摩是中国文坛上杰出的代表者,志摩以后的继起着未见有能并驾齐驱……。”

    《猛虎集》、《云游》里的诗,正如茅盾所说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技巧和形式上的成熟。徐志摩以他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性和不受羁绊的才华,热烈追求爱、自由、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他执着地追求从性灵深处涌出来的诗句。他总是在不拘一格的试验与创作中追求诗歌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康桥是徐志摩的心灵故乡。康河的水,开启了他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灵感。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在归国途中,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新月》月刊上,后收入《猛虎集》。“康桥情结”是贯穿徐志摩一生诗文的情绪,《再别康桥》无疑是这种情绪的最佳表述。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仿佛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来了,又悄无声息地飘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青荇和水潭,一一映入眼底。金柳如夕阳中的新娘,温润可人。潭水似天上虹,被浮藻揉碎后,竟变成了梦。诗人于是意乱情迷,想象纷飞。想到了梦,于是寻梦。最终却沉默无言。第7节以三个“悄悄的”与第1节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些什么。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在康河边徘徊的诗人,正是在追寻诗化的人生。

    徐志摩主张诗是艺术。他深崇闻一多的“三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诗歌的音乐美。《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谨严。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飞动而飘逸。

本文链接:http://m.picdg.com/39_39219/5917030.html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